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简单回顾一下姓氏这个词语。在远古时代,原始部落人之间其实本没有姓氏,顶多只需要一个名字用来区分就行了,比如叫阿猫、阿狗、狗蛋等等都行;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部落间的交流增多,为了区别于其他氏族,渐渐的出现了以图腾或者地名等为标志的部落Logo,这就是姓的起源了!
为啥不说是姓氏的起源呢?因为我国的姓氏本来是分开的,首先出现的是姓,早到母系社会就有了(也有可能更久,只不过那时候没有文字记载,所以我们只能估计)。“女”、“生”两个字合起来是“姓”字。所以在当时姓是标志每一个人的母系的。至今还知道一些古老的姓,如姬、姒、姜、嬴、姚、妫、姞、媿、?、妊、?、妃、好、嫼等都带有“女旁”,也可作为佐证。因此,当时姓是母系遗传的。古书记载中“同姓不婚”和姓是用以“别婚姻”等,都指同一母系的人互相不能通婚;
然后后期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的过程中,父姓氏族开始崛起。父亲氏族的名称在开始时称作氏,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约二千多年,在这一相当长的时间内,母系遗传的姓与父系遗传的氏同时并存。后来,由于父系越来越重要,原来由母系遗传的姓逐渐地也变为由父系遗传,或者不复存在,于是姓与氏合一,都由父系遗传,或称作姓,或称作氏,或称作姓氏,反正都已是一个意思了,因为都标志每人的父系。
黄帝后裔(黄帝后裔姓氏)
回到正题,《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且不说没有得到姓氏的十一人,单单这有姓氏的十四人的后裔,就霸屏了自黄帝纪年(公元前2697年)起到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止近2500年间的中国统治权力的巅峰!上篇文章我们列举了自黄帝以来到夏朝之前的帝位都是黄帝的后裔。
接下来我们看下夏商周秦的情况!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史记·夏本纪》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史记·殷本纪》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史记·周本纪》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
从上边可以看出来,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夏属于黄帝的十四个儿子之一的昌意一脉;殷契是商朝的祖先,商属于黄帝的十四个儿子之中的玄嚣一脉;后稷是周朝的祖先,周也属于黄帝的十四个儿子之中的玄嚣一脉;秦朝的祖先是女脩,秦也属于黄帝的十四个儿子之一的昌意一脉;
因此,其实上我们还可以更准确的描述为:自黄帝到秦朝近2500年的历史里,中国最主要的王朝统治者都是黄帝的两位儿子昌意和玄嚣的后代们!
当然,以上还仅仅是黄帝子孙中最重要和最具知名度的后代们!像舜封自己的兄弟象为诸侯;商灭夏后封夏于杞地;周灭商后也大行封赏,“(封)黄帝之后於祝,帝尧之后於蓟,帝舜之后於陈,大禹之后於杞。”、“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周朝疆域图,转自网上
对于以上被封诸侯的黄帝子孙们来说,虽然排场上比不上天子的威仪,但是对于天子直接政令基本不出500公里的古代来说,做个一方诸侯也基本上就相当于是个能想干啥干啥的国王了。对于历史来说,周朝立的姬姓五十三个国家,给后世带来的影响是把姬姓这个姓氏和黄帝的子孙的荣光朝着更尊贵的位置向前迈了一大步!
本文参考《中华姓氏大辞典》、《史记》、《荀子》等
这两篇一直在写黄帝,还没写到春秋战国的事儿。原因是我觉得突然写春秋战国,对于前代的历史人物关系等容易引起混乱,所以还是先从能推测出具体时间的黄帝时代简单叙述下吧!既能解了大家的困惑,又能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关于诸侯国家分封问题,准备在接下来开写!这样就快到要说的春秋战国了!本人文采一般般,水平也有限,文中如有误的地方,敬请大家不吝赐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