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十大二战最变态的武器(十大二战最变态的武器排名)

十大二战最变态的武器(十大二战最变态的武器排名)

十大二战最变态的武器(十大二战最变态的武器排名)在一战时期的索姆河战役里,英军率先投入了新式武器——坦克,尽管当时的坦克还十分粗糙,可面对这种枪弹不入,手雷无效的铁疙瘩时,德军步兵很快就开始溃退。毕竟机枪、大炮尚可理解,这个会动的铁疙瘩是个什么东西?常人闻之尚且惊惧不已,身处前线的德军士兵更是如临地狱,只能丢下武器阵地仓皇逃窜。可反过来说,也不可能让士兵见到坦克就向后逃窜,如何应对坦克的进攻成了首要问题。十大

在一战时期的索姆河战役里,英军率先投入了新式武器——坦克,尽管当时的坦克还十分粗糙,可面对这种枪弹不入,手雷无效的铁疙瘩时,德军步兵很快就开始溃退。毕竟机枪、大炮尚可理解,这个会动的铁疙瘩是个什么东西?

常人闻之尚且惊惧不已,身处前线的德军士兵更是如临地狱,只能丢下武器阵地仓皇逃窜。可反过来说,也不可能让士兵见到坦克就向后逃窜,如何应对坦克的进攻成了首要问题。

十大二战最变态的武器(十大二战最变态的武器排名)

十大二战最变态的武器(十大二战最变态的武器排名)

彼时,对付坦克的办法除去使用小口径速射火炮直射攻击之外,还可以采用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近距离爆破。可拥有坦克的进攻方,总是可以自行选择进攻方向,德军不可能每处阵地都能得到足够的火炮支援,而采用集束手榴弹和炸药包近距离爆破的办法也有问题,虽然它们的威力确实足够了,可是这些爆炸物携带不易,士兵采取伏击战术近距离投掷要承担很大风险。德军方面思来想去,发现还是得用枪弹来对付坦克,K型子弹也就应运而生了。

所谓K型子弹,其实就是一种碳化钨芯结构子弹,说白了就是穿甲弹,它能在100米距离上击穿8毫米装甲,还有一定概率击穿13毫米厚的装甲,在当时的环境下足以威胁坦克的乘员。

可考虑到协约国部署在战场上的坦克越来越多,K型子弹的效果也因为新式坦克的存在而日渐减弱,德军又推出了新一代的反坦克武器——毛瑟M1918型13.2毫米反坦克步枪。

这种战斗全重18.5公斤的武器能够发射一枚13.2毫米的穿甲弹,威力之大足够在100米距离上击穿22毫米厚的装甲板,对于坦克内部的车组成员有绝对的威胁。

当然,这种反坦克步枪的后坐力和威力呈正比,对士兵的肩胛骨很不友好,射击一次就会让士兵的肩胛骨在后坐力的作用下苦不堪言。基本上属于士兵左肩一枪、右肩一枪,然后就能领了勋章、回家养伤。

可是,反坦克步枪虽好,但这种武器的问题也是不少,后坐力一天比一天大就是个要命的问题。何况反坦克步枪虽然相比于在二战里常用的反坦克炮和无后坐力炮便宜,但要把它普及给每一支部队还是不太现实的。

因此士兵们还是需要一些更为廉价的,易于生产且可以批量发放给每一支部队的反坦克武器。在这种思路的驱使下,反坦克手雷就成了各国步兵的新宠。

其实反坦克手雷这东西不是什么新东西了,它的原型就是一战时期的集束手榴弹。和大多数人想象中的,集束手榴弹是一堆手雷捆在一起不一样,真正的集束手榴弹都是一个手榴弹的顶端上绑了好几个手榴弹的战斗部,这东西原本是德国在一战时期用来拆除工事和障碍的,用来对付坦克纯属迫不得已。不过,这个思路倒是给了后世之人不少启发,只要加大手雷的装药量,并且采用性能更好的装药,那是不是能起到一样的效果呢?

于是,各式各样的反坦克手雷就在间战时期被开发了出来,成为了步兵们手上主要的反坦克武器。以二战的英军为例,英国在二战初期就配备过一种白磷手榴弹,这种手榴弹内部满是白磷,一旦爆炸后白磷接触空气会迅速燃烧,对付敌方步兵和坦克均能造成不错的伤害。

除此之外,英军还有73号反坦克手榴弹,内部装填了烈性炸药和雷管,拧开引信后丢向敌方坦克即可。需要指出的是,反坦克手雷其实不能直接炸毁中型坦克,但只要炸毁坦克的履带和承重轮,或是对引擎造成破坏即可,因此它也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武器。

另外,燃烧瓶其实也是二战时期一种最为常见的反坦克武器,虽然很多人都认为燃烧瓶是在苏芬战争时期大放异彩,但实际上这东西真正出现是在西班牙内战时期,当时交战双方都用燃烧瓶向对方的坦克送去“热烈问候”。

因为燃烧瓶投掷到敌方坦克上就会碎裂,而内部的汽油就会在玻璃瓶碎裂后洒满坦克,而火焰也会顺着汽油到处燃烧,很容易就会顺着散热窗烧到引擎里去,这样坦克自然就会因为引擎起火爆炸而失去战斗力。故此,燃烧瓶也成为了二战时期最重要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属于简单耐用的典范。

虽然说前面说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已经是很多了,但大家应该也发现了问题,这些武器的使用距离基本都是和坦克贴脸,风险系数和威力直接挂钩,玩得就是个刺激啊。

可换个角度想想,老这么让士兵和坦克碰正面,来上这么一个零距离接触,着实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那么大一个坦克迎面而来,士兵们要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如何为士兵们提供一种更为方便的反坦克武器成了二战里的新课题。

这个问题在美国那边最先得到了解决,因为美国陆军上尉莱斯利·斯金奈把自己的火箭弹研究和瑞典工程师的空心装药破甲弹设计结合后,最终在1942年成功研发出了划时代的巴祖卡火箭筒。

其实这个东西的道理很简单,火箭弹上带一个空心装药原理的破甲战斗部,并不是什么特别高级的东西,德国人的磁性反坦克炸弹也是空心装药原理。可区别在于,德国人的磁性反坦克炸弹必须是贴在坦克装甲上,而巴祖卡火箭筒的使用者在几十米外开火就可以了,基本上属于高下立判了。

这种划时代的反坦克武器在1943年被投入北非战场,德军很快就品尝到了火箭筒的威力,一整个德军装甲连在被攻击后,误以为自己被美军的炮兵营伏击而投降。

不过,随着德军缴获了越来越多的巴祖卡火箭筒之后,德军就明白了这是一种什么武器,并立刻着手开始进行逆向仿造,最后就得到了著名的德国“坦克杀手”火箭筒。

相比于巴祖卡火箭筒配备的60毫米口径火箭弹,德军的坦克杀手火箭筒配备了88毫米口径的火箭弹,威力远超美国的巴祖卡火箭筒,能够在30度角击穿200毫米厚的装甲。

这么一来,德军在单兵反坦克武器上就扳回了一局,倒霉的就是盟军和苏军了,数不清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和T-34中型坦克被击毁在了战场上。当然了,无论是巴祖卡火箭筒,还是坦克杀手火箭筒,本质上都是一种需要足够勇气操控的武器。

毕竟,就算火箭筒能够击毁坦克,可是看着那个庞然大物向你冲来,要说不害怕肯定是不可能的。何况,当年的火箭筒的射程都是纸面射程,实战时往往是在50米以内发射,这就更需要士兵的勇气了。

可以说,单兵反坦克武器的发展也是一条螺旋上升路线,从反坦克步枪到普及的反坦克手雷,再到单兵的反坦克火箭筒,其发展核心都是为了能够让步兵有效对抗坦克。

当然了,对抗坦克的最好武器还是坦克自己,最不济也要用反坦克炮,但从战场应急角度而言,二战时期的单兵反坦克武器还是足够应对战场局势了,最不济也可以让士兵做出最后的抵抗了。

上一篇: 李郭同舟(李郭同舟典故)
下一篇: 土星的卫星(土星的卫星有几个)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