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作为大汉王朝最战功卓越的开国功臣,韩信最终难逃兔死狗烹的命运,惨死于萧何与吕后之手。
韩信的谋士蒯彻读音(韩信的谋士蒯彻结局)
公元前196年,吕后趁刘邦御驾亲征镇压陈豨叛乱期间,联合国相萧何用计将韩信骗到京师,诛杀于未央宫,夷三族。韩信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意思就是:“我后悔没有听从蒯通的计谋,致使今天殒命于妇女小人的奸计,难道不是天意吗?”
(出自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韩信之死)
韩信临终遗言中提到的蒯通是谁?他曾给韩信提出过怎样的计谋?
蒯通,本名为蒯彻,因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被后世称为蒯通。蒯通是秦末汉初著名的谋士、纵横家,司马迁评价他说:“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其卒亡此两人!”即:蒯通的计谋太厉害了!他凭一己之力使齐王混乱,使淮阴侯骄纵,最后导致了二人的灭亡。
这里的齐王即田横,淮阴侯即韩信,以下就说说蒯通是如何坑死田横和韩信,同时又得以保全自己的。这里涉及两个历史典故,其一是乱齐之策,其二是三分之计。
(《楚汉传奇》蒯通剧照)
乱齐之策:
秦亡后,蒯通为韩信谋士。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接连平定赵、代、燕三国,正打算一举攻破实力最强的齐国,立下不世功勋。可韩信大军还没过平原县,前方就传来消息:刘邦已派郦食其【lìyìjī】劝降了齐国,韩信不用打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无论于国于民于君,这无疑都是最好的结局,所以,韩信虽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撤兵。可蒯通却游说韩信说:“将军您率领数万兵众,付出惨重代价,才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池,而郦食其仅凭一张嘴就劝降了齐国七十多座城。难道将军还不如一个儒生功劳大?汉王派你攻打齐国,同时又派郦食其劝降齐国,现今,虽然郦食其劝降成功,但并没有诏书命您停止进攻齐国啊!”
蒯通的意思很明显:将军您就装傻充愣继续进攻,把平定齐国的大功归为己有,万万不能让郦食其那个儒生抢占头功。
韩信被蒯通说服,并最终成功攻破齐国。当韩信兵临城下时,齐王认为是郦食其欺骗了自己,于是盛怒之下将其烹杀,也就是用沸水活活煮死了。齐王的结局也好不到哪去,亡国后,他在逃亡途中被迫自杀于首阳山。此事的最大收益者是韩信,他取而代之成为齐王。
(注:乱齐之策内容梗概出自《汉书》,《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也有相似记载。)
(韩信剧照)
三分之计:
蒯通不仅善谋,而且洞彻天下大势,他知道当时的局势完全取决于韩信。于是,蒯通先用隐语暗示韩信说:“我曾学过相面之术,我观察将军您的面相,若循规蹈矩日后最多只能封个侯爵,而且还时时处于危险之中,难以自保。但我再看您的背影,则又贵不可言。”
韩信听出蒯通话中有话,于是支走左右,细问其详。蒯通说:“现在刘邦、项羽两方相争,您若帮助汉王,汉王就会成功,您若与楚王联合,楚王就会取胜。您不如两头牵制,自成一派,形成三分天下,鼎足之势。正所谓‘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将军您一定要把握时机啊!”
蒯通已经把形势分析得十分透彻了,但韩信却坚持认为:“汉王对我不薄,我不能忘恩负义!更何况我战功颇多,汉王必不会负我!”
蒯通游说不成,心知韩信死期将至,又恐自己受到牵连,于是离开韩信,装疯卖傻做了巫师。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比较清楚了,韩信功高盖主,刘邦过河拆桥,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先被剥夺了兵权,从齐王被改封为楚王,后又被贬为淮阴侯,最终则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惨死于吕后和萧何的计谋。
(注:三分之计内容梗概亦出自《汉书》,原文即较长,略去。)
(《王的盛宴》项羽、刘邦、韩信“三王”剧照)
吠非其主:
韩信虽然是直接死于吕后之手,但刘邦其实也是乐见其成。《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记载,当刘邦从平叛陈豨的军中回到京城,得知韩信已死,他的表现是“且喜且怜之”,可见,刘邦虽然因为吕后帮他除掉心头大患而感到欢喜,但他对韩信的死仍感到怜悯、惋惜。这是因为,刘邦心里清楚,韩信原本并无谋反之心,实乃蒙冤而死。
刘邦没有责怪吕后擅自杀了韩信,只是问她:“韩信死前说过什么话没有?”吕后回答:“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于是,刘邦下令抓捕蒯通,并亲自审讯道:“是你怂恿韩信谋反的吗?”蒯通回答:“是,我的确这么做过。只可惜那小子不听我的,否则也不会有今天的下场。”
蒯通如此供认不讳,刘邦没有不杀他的道理,于是下令将其烹杀。当初,正是蒯通用计,使郦食其惨死,刘邦如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同样的刑罚处死蒯通,也算是为宠臣郦食其报仇雪恨了。
但临刑之前,蒯通却大呼冤枉,刘邦问他何冤之有,蒯通说道:“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并不是因为尧不仁德,而是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同样的,我帮助韩信出谋划策,是因为那时候我只知道有韩信,不知道有陛下您。秦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想像您一样当皇帝的人很多,之所以没成功,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力不从心,难道你要把他们都煮了吗?”
(注:吠非其主典故梗概出自《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汉书》中亦有相似记载。)
刘邦听了蒯通的话,思索片刻,当即下令将他无罪释放。
(刘邦剧照)
刘邦从来不是个心慈手软的人,他连并无谋反之实的韩信、彭越都不放过,为什么偏偏放过了确实有谋反之策的蒯通呢?对此,笔者分析如下,如有不妥或不足,欢迎留言批评指正。
首先,身份所限,难成威胁。韩信和彭越等开国功臣都手握重兵,实力强大,而蒯通则不同,他虽然智谋过人,但终究不过是一个没有实权的谋士,无人支持,根本无法成事,更无法对刘邦的统治形成威胁。所以,刘邦放了他也无伤大雅。
再者,各为其主,言之有理。蒯通的辩白,其中心思想就是,人和狗一样,都是各为其主,他帮韩信出谋划策并非是对刘邦有什么仇恨,而只是他作为韩信谋士的职责所在。蒯通被抓后,坦诚不屈,大义凛然,刘邦着实被他的理论说服,同时也钦佩他的勇气,所以愿意放其一条生路。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则是,刘邦听出了蒯通的话外之音,那不仅仅是辩白,更是威胁。当时,天下初定,人心未稳,正如蒯通所言,暗地里图谋刘邦江山的人何其之多?如果刘邦杀了蒯通,这些本来就蠢蠢欲动的势力必将人人自危,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破釜沉舟,先下手为强。如果他们真的群起而攻之,刘邦并无把握能取得全胜。所以,刘邦不杀蒯通,并非妇人之仁,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稳定人心,最终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