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东突厥在始毕可汗(公元609~619年)的统治下,势力又强大起来。唐高祖李渊在太原(郡治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起兵时(公元617年夏秋之间),也向东突厥政权称臣求援。唐朝建立(618年五月)之后,突厥奴隶主贵族不时进攻唐朝的统治地区,并曾进逼唐朝首都长安,唐朝几至迁都逃避。但这一时期,突厥社会充满着各种矛盾。
突厥族(突厥族是现在中国哪个民族)
颉利可汗继位(公元620~630年)后,各种矛盾更加尖锐,其中特别尖锐的是阶级矛盾,“诸匐(音伯,即伯克、贵族)与民众水火”。特别是颉利可汗连年发动战争,费用浩大,开支不足,因向各部征收苛重的贡赋,“由是下不堪命,内外多叛之”。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突厥东部的白习、库莫奚等数十部落,因反对突厥的征敛无度,叛离突厥,归附于唐。从公元627~629年,在突厥奴役下的阴山以北的薛延陀、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等十多个部落相继反抗突厥,并于628年在漠北建立了薛延陀汗国,推夷男为可汗。漠北突厥所属各部都叛离颉利可汗,投归薛延陀。
突厥内部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剧烈发展,使突厥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加深起来。颉利可汗与其侄突利可汗互相攻战,自相残杀。颉利又信任粟特(西域)商人,“疏远族类(疏远突厥贵族)”,因此部下纷纷离心。这种矛盾互相交错在一起并且趋激化,严重地瓦解着突厥奴隶制政权的根基,使它很难继续维持下去。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突厥统治阶级加紧了对唐朝的掠夺,妄图从战争中寻找出路。一个时期以来,突厥对唐朝采取时叛时服、既和亲又掠夺、但以掠夺为主的政策。
公元628年(本宗贞观二年),颉利可汗发大军侵入唐朝边境。唐朝趁突厥“颜利政乱,灾异屡起”的时机,北连薛延陀,于贞观三年派遣大军分六路反击突厥。贞观四年(630年),在唐军的沉重打击下,东突厥政权覆亡,自阴山北至大漠,尽为唐有。
突厥余众或走西域,或投薛延陀,有近十万人则归附唐朝。此后约五十年间,东突厥统一于唐朝中央政府。唐朝对于归附的突厥人十分优待,把他们安置在河套以南,自幽州至灵州(今北京市至宁夏灵武县一带)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县;祐州,在今宁夏境内;化州及长州,都在今甘肃庆阳县一带)。
唐朝并将原颉利可汗统治地区(漠南地区)分为六州,左方置定襄都督府(侨治宁朔县,今陕西靖边县东北),右方置云中都督府(侨治朔方县,今陕西横山县西北白城子),分别任用突厥贵族为都督,使按照他们原来的生活习惯以进行统治。突厥贵族前来唐朝的,多被任用为将军、中郎将等高官,五品以上可以“奉朝请”(可参加朝廷各种大典和被皇帝召见)的,就有一百多人,待遇完全和汉官相等。由于唐朝对突厥族的优待政策,当时迁居长安的突厥人,有将近一万家。
其后乙毗咄陆渐强,西域诸国多附于他,自恃强大,逐渐骄倨,竟拘留唐朝使者,侵暴西域。公元642~648年(贞观十六年至二十二年),唐朝在和西突厥的斗争中,先后占领了天山北麓及焉耆、龟兹等地,遂于西域各地设置了焉耆(今新疆焉者县)、龟兹(音丘慈,今新疆库车县)、于阗(闻音田,今新疆和田县)、疏勒(今新疆喀什市)四个军事据点,谓之四镇(高宗时四镇有碎叶而无焉者),俱隶属于设在龟兹的安西都护府,故合称“安西四镇”。
唐朝为了保卫西域地区、屏障河西走廊及彻底排除西突厥贵族的不时侵扰,高宗时屡次用兵,终于在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冬攻灭西突厥政权,擒获当时控制全部地区的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
阿史那骨咄禄是东突厥颉利可汗的族人,世袭吐屯(突厥官号),东突厥南迁后,为云中都督府舍利元英部众的首领。公元682年逃出云中府,纠合七百人,占领了黑沙城(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招集亡散,聚众至五千,出掠九姓铁勒的马畜,势力逐渐壮大,乃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随后突厥部民归之者约有数万人。
经过东征西讨(如东击契丹,北征九姓铁勒),扩地辽阔,最后占领了漠北的乌德鞬山(即于都斤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遂建立牙帐于此山;并以黑沙城为南牙,派遣其弟突利设(官号)默啜(人名)驻守其地。
默啜可汗经常发兵侵扰唐朝的北部地区。但由于唐朝加强了防御,突厥统治者不敢南渡阴山,遂把掠夺锋芒转向西域和西突厥。但由于唐朝在西域的坚决反击及派兵援救西突厥,突厥统治者的向西侵扰也不能得逞漠北的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白习等五部皆附唐。后突厥统治阶级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并经常展开斗争,最后爆发为武装冲突,以至互相暗害、残杀。
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冬十二月,苾伽可汗被大臣梅禄啜毒死,其子继位,是为伊然可汗。此后可汗接连更立,又接连被杀。原隶属于后突厥的驻牧于漠北的回纥及其以西的拔悉密和葛逻禄等三部,利用后突厥汗庭内乱的时机,趁势独立。公元745年(天宝四年),回首领骨力裴罗,率领部众,攻杀后突厥最末一个可汗——白眉可汗,后突厥政权遂亡。
突厥各部大多数归附回纥政权;一部分西迁至中亚;还有一部分则南迁至灵武(今宁夏灵武县)、丰州(今内蒙古河套西北)等地,归属唐朝政府。
在后突厥奴隶制政权的统治下,各被统治部落不断发生叛变,并大批地南下归附于唐。至公元715年(玄宗开元三年)初,突厥十姓附唐者前后已达一万余帐(户)。
开元四年夏六月,漠北的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白习等五部皆附唐。后突厥统治阶级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并经常展开斗争,最后爆发为武装冲突,以至互相暗害、残杀。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冬十二月,苾伽可汗被大臣梅禄啜毒死,其子继位,是为伊然可汗。此后可汗接连更立,又接连被杀。原隶属于后突厥的驻牧于漠北的回及其以西的拔悉密和葛逻禄等三部,利用后突厥汗庭内乱的时机,趁势独立。
公元745年(天宝四年),回首领骨力裴罗,率领部众,攻杀后突厥最末一个可汗——白眉可汗,后突厥政权遂亡。突厥各部大多数归附回纥政权;一部分西迁至中亚;还有一部分则南迁至灵武(今宁夏灵武县)、丰州(今内蒙古河套西北)等地,归属唐朝政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