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6月的一天,一份名为《驱张宣言》的文章摆到了湖南一师校长张干面前,上面写着:“张干自从到我们一师任校长以来,对上逢迎,对下专横,教学无方,贻误青年……”。
这篇文章,让张干热血上涌,因为这里的“驱张”,并非是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而是他这个湖南一师校长张干。
张敬尧(张敬尧林锦)
虽然通篇文章都是骂自己,但张干依旧被这篇文章的气势所折服,想都不用想,张干便知道,这篇文章出自毛泽东之手,盛怒之下,张干做了一个让他愧疚半生的决定,将以毛泽东为首的17名闹事学生开除!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为何毛泽东要带头反对自己的校长呢?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就是因为10块钱的学杂费。
恰同学少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湖南的革命党人和新军纷纷响应,这对年仅18岁,正在湘乡中学读书的毛泽东造成巨大冲击,心怀天下的他,当即决定弃笔从戎。
本来,他想去武昌投奔革命军,可惜因交通原因未能成行,后来,在长沙加入新军,可惜的是,仅仅当了半年兵,毛泽东所在的队伍,便因南北议和就地解散,毛泽东重新回到家乡。
回乡后的毛泽东,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1911年前后,他先后报考了实业、警察、政法、商业等专门学校,但都不满意。
1912年春,毛泽东报考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并以一篇名为《民国成立,百端待理,教育与实业应以何为重》的文章,引起当时的校长符定一的注意。
符定一将毛泽东叫到办公室,并再出一题目,让毛泽东再写一篇文章,符定一看后,是拍案叫绝,将毛泽东视为奇才,重点培养。
在校长符定一这里,毛泽东看了《资治通鉴》、《御批通鉴辑览》等大量书籍,眼界和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
但在这所学校,毛泽东仅仅上了一学期,便因校规太刻板、开设课程有限,离开了学校。
离校之后,毛泽东开始了自学,每日到湖南省立图书馆“报到”,图书馆一开门就去,总是最后一个离开,风雨无阻。
在这所图书馆,毛泽东第一次见到了世界地图,并阅览大量近现代著作,对他后来的思想方向,产生极大影响。
可惜的是,仅仅自学半年,他的父亲,便以他在长沙“无所事事”为由,拒绝继续资助,无奈,毛泽东报考了湖南公立第4师范,入学成绩第一名。
看着毛泽东的语文试卷,校长张干曾感叹:“这样的文章,我辈同事,有几人能做出来?”。
第二年,第四师范合并到了第一师范,在这里,毛泽东遇到了像杨昌济、徐特立这样的良师,也遇到了像蔡和森、何叔衡、罗学瓒、周士钊、萧三这样的益友。
在一个集体,有思想开明的,讨喜的,那必定就有思想僵化,让人不喜的,时任第一师范校长的张干,便是如此。
张干,湖北兴化人,出身贫寒,1908年毕业于湖南中路优级师范学校,并留校任教,此后,又先后在北京国立美术专科、湖南省立第一中学、长沙女子中学任教。
当湖南第一师范校长时,张干才30出头,但他与前一任校长孔昭绶不同,孔昭绶思想开明,因材施教,而张干,不苟言笑,古板守旧,很不招人喜欢,而且还开创性的创办了“月考”这一制度,这让当时很多学生很是不满,对张干很排斥。
1915年6月,在湖南军阀汤芗茗的操控下,湖南省会决定征收师范学生10块钱的学杂费,校长张干是坚决执行。
对于有钱的来说,10块钱自然不算啥,但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这确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因此,群情激愤,矛头直指张干。
一日,毛泽东与好友萧三相伴,路过学校公示栏,看到上面讨伐张干的文章,连连摇头,说道:“我看这些传单,并没有击中张干要害。”。
于是,提笔写了一篇《驱张宣言》,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一幕。
当时的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已经有了一定威望,而且深受杨昌济、徐特立等人喜爱,这些人怎么会看着毛泽东被开除?于是,紧急召开校务会,为他据理力争。
最终,毛泽东被记一大过。
事情并未因此结束,当看到公示栏毛泽东被记大功的告示后,学校沸腾了,学生们纷纷抗议:“张干一日不离校,我们一日不上课。”。
紧接着,学潮扩大,湖南教育厅没办法,只能撤掉张干的校长职位,张干灰溜溜离开……
此后,毛泽东又在第一师范学习三年,于1918年毕业,前往北京当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与李大钊等人相识,接触到十月革命思想……
老校长的尴尬
从湖南一师离开后,张干先后担任县、省视学及教育司督学等职,1927年之后,张干又担任湖南省立第五、第六中学校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干的思想,也渐渐发生了变化,不再要求学生苦读圣贤书,而是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提倡爱国爱民等精神,注重培养文武合一之人才。
抗战爆发后,为保护学校和学生,张干历尽艰辛,将第六中学迁到老家黄土坳及白宁,老家沦陷后,张干又不顾个人安危,全力保护学校和学生。
在张干爱国思想的影响下,他的女儿张竹如奔赴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地下党员,他教出的学生,从事革命工作的,更是多如牛毛。
1945年,8年抗战取得最终胜利,张干是喜不自胜,当听到重庆和谈的消息时,张干还给毛泽东去了一封电报,力主他前去和谈。
很快,时间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国人民兴高采烈,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已经65岁的张干,高兴中却带着惆怅,原因无他,他被划成了地主。
幼年的张干家境贫寒,教书育人之后,生活渐渐富裕一些,手头宽裕的他,像大多数人一样,开始买房子、置地,因为家里有不少地,土改的时候成立地主,土地也被分给穷人。
张干年老体弱,又没了土地,日子过得是恓惶至极,最困难的时候,甚至无米继日。
艰难困苦中,他也想过向毛泽东写信,可几次提笔,他都难以启齿。
原因有二,一是1915年给毛泽东记大过一事,第二件,就是劝他去重庆谈判了。
张干虽然古板,但却并非不明道理之人,他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孔昭绶,对于保守迂腐的自己很反感,但张干心里却很明白一点,现实很黑暗,孔昭绶一张通缉令便远走他乡,他若真正想做一些事情,必须委曲求全,于是,才答应征收学生的10块钱学杂费。
他也知道,这10块钱,可能很多穷学生都拿不出来,为此,他连自己的怀表都卖掉了,甚至还求到了长沙首富陶斯咏父亲头上。
对于帮学生交学杂费的事情,陶斯咏的父亲是满口答应,但却提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开除毛泽东,对此,张干一口回绝,他说:“我张干绝不拿学生的前途换大洋!”。
正当张干为学生的学杂费出处着急上火的时候,便出了《驱张宣言》的事情,盛怒之下,才做出了开除的决定,事后,经杨济昌等人的劝说,给改成了记大过。
可即便如此,二人之间,也是有了隔阂。
然后就是劝说毛泽东去重庆和谈的事情了,张干给主席发的电报,用词有些问题,“延安,毛润之学弟勋鉴:抗日获胜,建国弥艰,万恳应召赴渝,赞襄国政,幸勿固执,致失人望!”。
什么叫“应召”,皇帝召见臣子才叫应召,而且,张干还劝主席“幸勿固执,致失人望”,很明显,是把蒋介石当成了正统,这也是在建国之后,张干不好意思向主席写信的原因之一。
主席的照顾
张干在建国后的困境,主席起初不知道,直到1950年10月,主席在中南海宴请徐特立、谢觉哉、熊瑾玎和同学周世钊等师长同学,谈及往事,才聊起张干,从周世钊口中得知张干困境。
对于张干,主席给的评价很中肯:“他要往上爬,是很容易的,但他没有进仕途,新中国成立前吃粉笔灰,新中国成立后还吃粉笔灰,难能可贵,难能可贵!”。
然后对在坐的客人说道:“对于像张干这样的老教育家,应该照顾,应该照顾!”。
不久,主席便给湖南省主席王首道写了封信,让王首道予以救济,当王首道带着一千二百斤救济米和五十万人民币(旧币)到张干家中时,张干是老泪纵横。
1951年,张干受邀来到北京,与主席相见,二人再叙师生之谊,宾主尽欢,临别之际,二人还拍了一张合照,作为留念。
走的时候,主席派警卫员给了张干一个包裹,里面是150万旧币和一瓶鹿茸精,听着警卫员告知他鹿茸精的使用方法,张干是边点头,便落泪……
回到湖南的张干,被受聘为军政委员会参议室参议、省政府参事室顾问,每月领取薪水,再加上学校的收入,日子渐渐好过起来。
很快,时间到了60年初,这时候,3年自然灾害爆发,人民生活困难,害怕老校长生活上有困难,主席托当时的省委书记张平化给张干捎去2000元。
1963年5月,主席又给张干寄去“薄物若干,以为医药之助”。
浩劫来临后,张干同样受到波及,他家里的藏书以及500元被抄走,这让已经82岁的张干是心痛不已,直接病倒。
无奈,他的儿子只能进京寻找主席,主席得知后,立即给了500元生活费,还让把张家抄走的物品和500元给退回。
1967年1月,83岁的张干走完人生路,临终之前,依旧对主席念念不忘,他嘱咐儿子:“替我给主席写信,谢谢他对我的照顾,我是多么想再见他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