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承泽园(承泽园社区电话)

承泽园(承泽园社区电话)

承泽园(承泽园社区电话)1941年6月的一晚,潘素在家左等右等,都没等到丈夫张伯驹回家。看着饭桌上冰冷的饭菜,潘素心里涌起一股不好的预感,就在这时,电话铃声响起。承泽园(承泽园社区电话)潘素迅速拿起话筒,电话那端一个陌生男人说

1941年6月的一晚,潘素在家左等右等,都没等到丈夫张伯驹回家。看着饭桌上冰冷的饭菜,潘素心里涌起一股不好的预感,就在这时,电话铃声响起。

承泽园(承泽园社区电话)

承泽园(承泽园社区电话)

潘素迅速拿起话筒,电话那端一个陌生男人说:“你丈夫在我手里,想要他活命,要么拿200万来,要么拿你家的宝物来换。”

张伯驹和袁克文、张学良、溥侗并称为民国四公子。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曾是清朝高官,民国期间,张伯驹在盐业银行任董事长。按道理,以张伯驹的家世,拿出200万赎金不是问题。

可张伯驹30岁后就醉心收藏文物,不仅家里的财产都用来购买文物了,甚至还在银行借了很多贷款。就在绑架事件前几天,张伯驹才卖掉妻子潘素的首饰,以4万元购入了国宝级文物《平复帖》。也正是张伯驹高价求购文物的行为,让绑匪有了不轨之心。

此时的潘素压根没法凑够200万。她深知,救丈夫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家里的文物换钱,但潘素很犹豫,毕竟这些都是丈夫的心血。

几天后,为了让潘素妥协,绑匪偷偷把她带到关押张伯驹的地方,看着因绝食奄奄一息的丈夫,潘素心疼不已。

可让人想不到的是,见过丈夫后,潘素更加不愿意把文物拿出来救丈夫。她以筹措资金为由,一直和绑匪周旋,直到8个月后,才以40万赎回了丈夫。

回家后的张伯驹不仅没责怪潘素,反而十分感谢妻子,并把《平复帖》在内的18件文物都转到潘素名下,多年后,这些文物的价值早已过亿。

潘素是清朝宰相的后人,因家道中落,母亲早亡,继母让她去上海书场卖唱。20岁那年,潘素嫁给了大17岁的张伯驹,随后的15年中,她熬走了张伯驹之前的3位妻妾,拿到了价值1亿的家产。在丈夫的帮助下,潘素拜名家为师,苦练画技,最终成为著名画家。

回顾潘素的一生,她的人生因遇到张伯驹而改变,如果没有这段婚姻,潘素也许会一直匍匐在命运的脚下。张伯驹之于潘素,不仅是丈夫,更是改变命运的存在。

因此,很多人难以理解,潘素为何不愿意拿文物救丈夫。当我真正走入两人的生活,才发现,潘素的逆袭都来自她对婚姻的智慧,而拒绝拿文物救丈夫恰恰是最深的智慧。

潘素原名潘白琴,出生于1915年的苏州,父亲潘智合是清朝宰相潘世恩的后代。随着时代变迁,潘家没落,13岁那年,潘素的生母又去世了,父亲很快就娶了继母,潘素成了没人疼爱的“灰姑娘”。

潘素和张伯驹的相遇,最广为流传的桥段是:潘素被恶毒的继母卖到青楼,并被军阀藏卓相中,张伯驹对潘素一见钟情,不惜和藏卓抢人,两人冲破重重阻碍才结为夫妻。

其实,这不过是喜欢猎奇的人杜撰的桥段,潘素和张伯驹的相遇远没有传言中那样狗血。

潘素从小学习书画,琵琶弹得极好,为补贴家用,继母只是让她去上海的书场卖唱谋生,并没有把她卖到青楼。张伯驹也在日记中明确说过,两人是在父辈世交的介绍下认识,随后在苏州完婚。

不过,尽管潘素并没被卖入青楼,但她的命运在遇到张伯驹前确实是不幸的。

作家董桥曾这样描写过潘素的外貌:

如此出色的外貌,不论放在哪里都是一流的。书局虽没有青楼那样乌烟瘴气,但也少不得和男人打交道。潘素的美貌自然引起了觊觎,然而不论对方是威逼还是利诱,潘素都一直坚守着底线。

20岁那年,潘素遇到了37岁的张伯驹。那时张伯驹是盐业银行的董事,但他没有商人的市侩,反而经常穿一身长袍,喜欢吟诗作赋。潘素倾慕张伯驹的才学,张伯驹也对年轻貌美的潘素一见钟情,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虽然潘素并不是出生青楼,但在那个年代,女子出入书局也不光彩。张伯驹内心还是介意潘素的身份,因此直到两人结婚,他都不曾带潘素回天津老家。

聪慧如潘素,自然感受到了张伯驹的“介意”。洞房花烛那一夜,为表明自己的贞洁,潘素脱下鲜红的婚服,只穿一身洁白的素衣,她坚定地对丈夫说:“洁白如素,是我的本色。”

张伯驹感动至极,将她原来的名字潘白琴改为潘素,还特意请名家刻了两方印作为定情信物,那之后,张伯驹的每一张藏品上都有两人爱的印章。

“女人的不幸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就可到达极乐。”

而这种诱惑对于漂亮女人来说更为巨大,如果当初潘素禁不住外界的诱惑,轻易把自己交付出去,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

一见钟情是因为外貌,再见钟情是因为品性。两人的爱情,始于潘素的颜值,忠于潘素的品性。

正所谓:“不自轻自贱者,方能为人所爱,不妄自菲薄者,必有良人相识。”感情中,只有懂得自爱的女人,才值得被爱。

张伯驹在娶潘素之前,家里已经有一妻两妾了。世人传言张伯驹娶了潘素后就遣散了3个妻妾。可事实并非如此,除了原配李氏在两人结婚2年后去世了,二姨太和三姨太一直在张家生活。

张家是典型的封建家族,7岁那年,父亲就为张伯驹定了亲,对方是门当户对的李家女。19岁那年,两人完婚,婚后张伯驹才发现李氏天生没有月经,无法生育。

张伯驹本就是被迫结婚,婚后又没有孩子,两人关系就更疏远了。1937年,李氏病逝,张伯驹连葬礼都没参加。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24岁那年,在父亲的催促下,张伯驹又娶了京韵大鼓艺人邓韵绮为妾,邓韵绮长得不算美貌,也没什么文化,但擅长料理家务,能把张伯驹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那时候,张伯驹外出游玩,总会把邓韵绮带在身边。但因为邓韵绮也没生出孩子,3年后,张伯驹又娶了好生养的王韵缃,不久,王韵缃生了一个儿子。

儿子的出生促进了张伯驹和王韵缃的感情,张伯驹曾写过一首《念奴娇》送给王韵缃。

由此可见,张伯驹对二姨太、三姨太并非毫无感情,可在娶了潘素后,他就对天津的两位夫人不闻不问了。

1948年,难以忍受孤寂的二姨太邓韵绮和张伯驹解除了婚姻关系。1950年,张伯驹因收藏文物入不敷出,难以支撑天津家里的支出,他提议让三姨太王韵缃搬去北京和自己同住,王韵缃却说:“你平时都不和我说话,我不想去北京。”

不久,王韵缃就以“遗弃罪”把张伯驹告上法庭,索要抚养费3亿元,最终张伯驹付了1亿元抚养费,两人成功离婚。

就这样,在嫁给张伯驹15年内,潘素熬走了三位情敌,成了这段婚姻中唯一的女主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仅仅因为潘素比较年轻漂亮吗?

当然不是。

潘素知道以丈夫的家世和身份,即便没有家里的三位夫人,也会有别的女子。

婚姻是一场价值交换,维护婚姻长久稳定的最有效手段,就是保持夫妻双方的价值对等。

因此,潘素明白,想保住这段婚姻,最重要的不是挤走对手,而是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让丈夫离不开自己。

女人在婚姻中的价值有:美貌价值、生育价值、情绪价值三方面。潘慧天生丽质,结婚后很快就生了一个女儿,毫无疑问,她在美貌价值和生育价值上是很有优势的。

但潘素也深知,随着年龄增长,女人的美貌价值和生育价值一下降,婚姻就很可能出问题。潘素的聪明之处在于,她找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增值的价值,即情绪价值。

什么是情绪价值?说白了就是两人能吃到一起、睡到一起、聊到一起。

张伯驹对吃饭很挑剔,即便是简单的白菜炖豆腐,从食材到火候,都很讲究,潘素每天都精心给丈夫准备。张伯驹喜欢吃西餐,潘素就特意找俄国人学习,慢慢地,两人吃饭的习惯和爱好越来越相近。

自从结婚后,两人几乎没分开过。每天晚上,无论张伯驹研究文物到多晚,潘素都会陪在丈夫身边,等丈夫结束后聊上几句,再一起入睡。

床是调节夫妻矛盾最重要的桥梁,夫妻间的床头夜话,是每天当中最重要的交流。一个体贴的拥抱,既能温暖对方,也能让对方卸下对抗的情绪。所以,能睡到一起的夫妻,感情都不会太差。

此外,潘素深知,张伯驹当初之所以愿意娶自己,是因为自己读过书,见过世面,两人“聊得来”。结婚后,潘素也没有停止提升自我。

因为喜欢画画,潘素让丈夫为自己请来名家教学,她跟朱德菁学画花卉,跟汪孟舒学画山水。

潘素画作

那时,潘素白天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教育女儿,到了晚上才有空创作,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潘素最终成为20世纪中国青绿山水女画家第一人。

“神韵高古,直逼唐人。”张大千曾如此评价潘素的画。周恩来总理也曾高度评价了她的《漓江春晴》。潘素的画还被当作国礼送给英国首相、美国总统,日本天皇。

此外,对张伯驹喜爱的收藏、写字、抚琴、填词,潘素也很感兴趣。

久而久之,潘素不仅拥有了让张伯驹欣赏的高超画艺,甚至还对丈夫的爱好颇有见解。张伯驹最爱和潘素一起讨论文物,夫妻两还常常一起合作,妻子作画,丈夫题词。

潘素通过和丈夫“吃到一起,睡到一起,聊到一起”,提升了自己在婚姻中的情绪价值,随着年龄增长,她的价值越高,夫妻两的关系也越牢靠。

懂得为自己增值的女人就像一坛好酒,年龄越大,越值得被爱。

看到这里,也许还是会有人说,潘素之所以能获得幸福是因为她足够幸运,遇到了能帮自己变得更好的丈夫张伯驹。

其实,在这段婚姻中,张伯驹也很幸运。因为人活一世,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奇,最难得的是遇到懂得。潘素恰恰是那个懂得张伯驹的人。

张伯驹完成学业后,一开始在军队里混了一段时间,几年后毫无建树的他弃戎从商,投身金融界。在金融界混了几年后,张伯驹又去搞戏曲。

30岁后张伯驹迷上了收藏古董。为了收藏自己喜爱的物件,他几乎倾家荡产。

用现在的话来说,张伯驹就是一个不务正业的败家子。

可对于丈夫的随性,潘素从没有过怨言,反而还把自己的首饰都卖了支持丈夫收藏。

一次,张伯驹看上了一件古画,可家里实在没有闲钱了,潘素便不允许他买。谁知四十多岁的张伯驹竟直接躺在地上不起来,潘素哭笑不得,只得回到卧室拿出一件首饰,让丈夫卖了后把古画买回来。

1941年,张伯驹得知晋朝陆机的《平复帖》要出售,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书法作品,收藏价值巨大。张伯驹心痒难耐,潘素看出丈夫的心思,二话没说就收拾行李,夫妻俩从上海赶往北京。几经辗转,张伯驹终于从朋友那打听到《平复帖》的价格。

平复帖局部

朋友伸出四个手指头,张伯驹毫不犹豫地说:“没问题,40万就40万。”朋友摇摇手说:“不是40万,是4万。”事实上,凭张伯驹当时的财力,别说是40万,就是4万他也拿不出来。为了买到《平复帖》,潘素又卖掉了一些首饰。

很快,张伯驹重金求购文物的消息不胫而走,不轨之人觉得张伯驹既然愿意花40万买一副字帖,肯定家财万贯。

不久后,就发生了文章开头那个绑架事件。当得知丈夫被绑架后,潘素几乎崩溃了,她把所有首饰都变卖了,却远远不够绑匪要求的200万。

几天后,潘素开始考虑是不是应该听绑匪的,卖文物救丈夫。就在这时,两个绑匪把她带到了丈夫面前。原来张伯驹不愿意妻子拿文物换自己的性命,以绝食抗议,绑匪怕张伯驹真的把自己饿死,便带潘素来见他一面。

此时的张伯驹面色惨白,浑身无力地瘫在地上,但他还是用细微的声音对妻子说:“宁死魔窟,决不变卖所藏古代书画赎身。”

回家后,潘素的心拧成了一根麻花。一方面,如果不卖收藏,肯定凑不够赎金,丈夫就危险了;另一方面,如果自己卖了收藏,丈夫可能会以死明志。

思来想去,潘素决定成全丈夫,她顶着巨大的压力拒绝变卖收藏,并以筹钱为由和绑匪周旋了8个月,最后赎金一降再降,变成了40万元。

九死一生的张伯驹回到家,非常感谢妻子保护文物的决心,当下就立了字据,把包括《平复帖》在内的18件文物都送给了潘素。

1946年,故宫散失的书画作品在东北出现,其中有代表整个隋朝艺术成就的《游春图》,张伯驹立马赶往东北,和《游春图》的持有者谈判,希望买下这幅古画。

谁知对方竟然开价800两黄金,经过上一次绑架事件,潘素的首饰也卖得差不多了。张伯驹便提议把两人住的老宅卖出去,这老宅曾是清朝太监李莲英的府邸,张伯驹以2.1万美元把宅子卖出,折算成黄金220两,最终买下了《游春图》。

这之后,潘素随丈夫搬到了城外的承泽园居住,后来,承泽园也卖了,夫妇两又搬到了后海边一处普通四合院。

1956年,新中国刚建立不久,百废待兴,文化部部长沈冰雁开会动员文化人士买国债,支持国家建设。

在参会的几十个人中,张伯驹被大家认定是最有钱的,毕竟他曾经可是大名鼎鼎的民国四公子。

会上,有人表示要买5000元,有人表示要买8000元,张伯驹简直如坐针毡。偏偏有人还问张伯驹买多少钱。他憋了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我回去和内人商量一下,尽量多买。”

回家后,张伯驹垂头丧气地把情况告诉了潘素,潘素不以为然地说:“大家都买,那我们也买啊,不能落在后面。”

张伯驹反问道:“钱呢?就算是1000元现钱,我们也拿不出啊。”这些年,因为放肆收藏,他的家产早就“败光了”。

张伯驹沉思一会后,艰难地说:“实在不行,卖点字画吧。”

“卖《平复帖》,或者杜牧的《赠张好好诗卷》?”潘素故意逗丈夫,她知道丈夫最爱这两件收藏。张伯驹立马摇头。

“这些都不能卖,这都是留给你的……”张伯驹沉思一会说。

潘素莞尔一笑道:“你的这些宝贝,我可操不了这份心。如今就算不怕有人抢了,可万一虫蛀了,霉坏了,我可担当不起。”

还没等张伯驹回答,潘素又严肃地说:“《平复帖》都传了一千多年了,其他的东西也都几百年了。你说留给我,万一有什么不测,前人的心血尽失,后人将如何评论?你当年倾囊举债把它们买下来,不就是怕流落到国外?如今,目的不是达到了吗?”

听完妻子的这一番话,张伯驹早已经热泪盈眶。世人都以为他醉心收藏是贪排场爱面子,他从不解释,只有妻子知道他倾家荡产都要收藏,只是不想文物流落到国外。

潘素故作轻松地说:“我有两只手,可以养活自己。”

这天晚上,夫妻俩彻夜未眠。第二天,两人把晋陆机《平复帖》、唐杜牧《张好好诗》、宋范仲淹《道服赞》等8件顶级书画捐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馆。

张伯驹夫妇的这一义举震动了文化界,文化部特地举行了捐献仪式,并奖励了张伯驹三万元人民币。

张伯驹坚决不收奖金,还是郑振铎再三劝说,他才拿了奖金,并把钱都用来买了国债。

当年,如果没有潘素一次次对张伯驹的成全,或许这些珍贵的文物真的就流落国外了。世人只知道张伯驹无偿捐献书画,却不知道是这些书画原本张伯驹是要留给妻子潘素的,可潘素却无私地鼓励丈夫把书画捐给国家。

那之后,潘素陪丈夫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即便生活十分拮据,潘素仍旧慷慨地帮助孤苦无依的袁克定,只因他是丈夫的好友,夫妻俩照顾了袁克定整整10年,直至他去世。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潘素用一生的懂得换来了张伯驹一生的珍惜。

晚年时,就算独自外出吃饭,张伯驹心中惦念的永远是家中的妻子。他点一份简餐,独自喝完红菜汤后,再把四块面包用手绢包好,抹上果酱,带回家给潘素吃。

张伯驹喜欢去大雁塔看雪,但他每次都会赶在正月十五之前回北京,只因那一天是潘素的生日。张伯驹曾写了一首词《鹧鸪天》为潘素祝寿:“年年长愿如今夜,明月随人一样圆。”

1975年,张伯驹独自到西安女儿家小住,因不舍妻子,张伯驹在女儿家还写了一首《鹊桥仙》送给潘素:百年夫妇百年恩,纵沧海,石填难数。

1982年,过完八十五岁生日的第二天,张伯驹因肺炎去世。十年后,潘素追随丈夫而去。

我想,最好的婚姻,当如张伯驹和潘素这样,一个人懂得成全,另一个懂得珍惜。潘素成全了丈夫的收藏“痴”,张伯驹珍惜妻子的“成全”。

上一篇: 八年抗战(八年抗战是哪八年)
下一篇: 王安石的诗有哪些(王安石的诗有哪些古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