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仔细看谭其骧的绘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从东汉时期到东晋时期,中国西南的边界线都从未变化,而且跨到了缅甸,到达了今天的印度一带。这这条边界线并非弯曲的,而是一条弧线。一般来说,谭图上的直线、弧线都是没有根据的线,也就是按照自己的心情来画得。谭其骧为什么会画出这条400年没有任何变化的边疆线呢?这条线到底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中国古地图(中国古地图图片大全)
实际上,这条线早在西汉就已经存在,但是当时没有画入汉朝的版图内,而是标记上了哀牢。哀牢是西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部落,生活在云南保山一带。在汉朝之前,中原王朝远未到达云贵高原一带,因此对三江一带的民族分布也没有任何记载。直到东汉时期,哀牢才首次出现于历史记载之中。而西汉时期的《史记》只说在西南很远的地方叫做滇越,是“乘象国”,但是具体位置已经无法考证。
谭其骧的东汉版图西南一带
公元51年,哀牢的首领贤栗诣越离太守郑鸿“求内属”,这是哀牢首次出现在文献中。就来有杨终写下了《哀牢传》,可惜这本重要的文献资料早已佚失。还好的是《华阳国志》引用了其中的部分内容,而《后汉书·哀牢传》也记载了哀牢的一些神话传说。
谭其骧东晋版图西南边疆线,和东汉相比没有任何变化
根据传说,哀牢进攻鹿多部落失败,于是请求归附于东汉王朝。当时的“哀牢”仅“户二千七百七十,口万七千六百五十九”,可见只是一个小部落罢了。而谭其骧在西汉版图上绘制的哀牢面积可以达到30万平方公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谭其骧版西汉版图上的哀牢,面积太过于夸张
从公元51年后,哀牢的势力迅速发展。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其称邑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在20年的时间内,哀牢的人口从1.7万发展到了55万,这简直就是神话。为什么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唯一的解释是哀牢在这20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将周边许多部落兼并了。此时的哀牢,正是鼎盛时期。
东汉文献最初将哀牢称为“哀牢国”,后来称为“哀牢县”。在哀牢内附后,东汉在哀牢之地设置了哀牢、博南二县,又从益州西部都尉的六个县划出来,组成了永昌郡。永昌郡的郡治设置在今天的保山一带。
汉朝郡县设置最西到达了怒江以东地区
我们看汉朝的时期行政区划图,发现这些县全部分布在怒江以东,怒江以西没有一个县。因此,东汉在西南地区的统治范围不太可能越过怒江的。即使偶有一地能够越过怒江,也不可能向西跨过缅甸,直达印度东北一带。
在这一点上,台湾版的《中国历史地图》则客观得多。该地图可以看出,汉朝在西南最远就到达怒江附近,永昌郡就是孤立突入湘西的一个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认为东汉的郡县在西南最远也就到达怒江东岸,无法进入怒江以西,当时的哀牢虽然归顺了汉朝,但汉朝也仅仅是羁縻管理罢了。
台湾版东汉地图的西南一带
顾颉刚东汉版图的西南一带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东汉对哀牢的羁縻管理也不长久。公元76年,哀牢王反汉,带领哀牢人进攻永昌郡。第二年,东汉派遣军队来平叛,哀牢人战败,于是哀牢人又西渡怒江,在怒江以西的地区建立了“掸国”,首都在达光,位于伊洛瓦底江上。如此说来,哀牢人接收7年的羁縻管理后就脱离了汉朝的控制,重建国家。因此,汉朝的在西南的边界线应该始终未能突破怒江一线。
从汉朝到东晋,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控制是一个不断减弱的过程,直到唐朝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南诏国。因此,从汉朝到东晋,其西南边界线应该处于收缩状态。然而谭其骧的版图却十分让人惊讶,因为其边界并没有任何变化。而在建制方面,谭其骧也未能在怒江以西的地区标记出任何机构,任何郡县,甚至连部落也标记不出。
哀牢人的后裔在唐朝发展成为了南诏国。《新唐书·南蛮上》记载:“南诏……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还有一些哀牢部落迁徙到了缅甸、泰国一带,他们建立了许多部落或者国家,统称为“掸邦”。元朝时期,曾经在掸邦地图册封了许多的土司。现在的掸邦依然广泛地分布在缅甸北部一带。
缅甸北部的掸邦
谭其骧在汉朝西南的随手画出的“弧线”,也成为了谭其骧版图“地图开疆”的又一个铁证。有学者曾研究,谭其骧的版图在内部的行政区划方面是非常有贡献的,但是对边界线的画法则是一塌糊涂。而这样的绘制方法,不仅不利于探究历史的真相,还容易将初学者带入歧途,这是应该批判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