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夷坚志》 里的台州故事

《夷坚志》 里的台州故事

《夷坚志》 里的台州故事吴世渊 /文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很难找出一部文言小说集,能比《夷坚志》篇幅更加宏大。这部由南宋文学家洪迈创作的志怪集,原有420卷之多,至今尚存206卷,每卷十几个故事。

吴世渊 /文

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很难找出一部文言小说集,能比《夷坚志》篇幅更加宏大。这部由南宋文学家洪迈创作的志怪集,原有420卷之多,至今尚存206卷,每卷十几个故事。

洪迈是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生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他与父亲洪皓,兄长洪适、洪遵,都是名闻天下的才子,有“父子相承,四上銮坡(翰林院)之值;弟兄在望,三陪凤阁(中书省)之游”的美誉。

南宋流行幻诞之说,尤其读书人聚在一起,好谈鬼神异事。洪迈极其聪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是个天生的故事收集家。他听到好故事,就记在本子上,一条条笔记,集腋成裘,就成了《夷坚志》。

夷坚,是一位上古时期的记录者。《列子·汤问》记载,世间有鲲鹏这样的生物,“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洪迈以“夷坚”命名自己的小说集,寓意记录社会上怪异的事情。

《夷坚志》的创作周期很长,洪迈从绍兴十三年(1143)开始写作,到嘉泰二年(1202)去世才停笔,中间跨度近60年。第一本《甲志》,足足写了18年,兴许本就是游戏之作,写写停停。待杀青后,结集出版,谁知市场反响热烈,“《夷坚》初志成,士大夫或传之,今镂板于闽,于蜀,于婺,于临安”,成为了畅销书。作者这才兴起,续写了《乙志》《丙志》《丁志》到《癸志》,又有《支志》《二志》《三志》。从弱冠青年,写到了耄耋老者。

说起来,《夷坚志》中,与台州相关的故事有55则。盖因洪皓曾任台州宁海主簿,洪适担任过台州通判,从父兄那里,洪迈听到了许多台州的奇闻轶事,抑或有许多台州人为洪迈提供了写作素材。内容包括因果报应、神仙鬼怪、科举功名、市井人情,虽难辨真假,亦可以从中窥见宋人的社会风尚习俗。现采撷一些有意思的故事,以飨读者诸君:

杜甫有一首《义鹘行》,说的是一条白蛇趁雄鹰不在,爬进巢穴,吃掉了雏鹰。雄鹰回来,见孩子被食,却敌不过白蛇,悲愤欲绝。健鹘得知,从九天展翅回旋而下,以利爪撕裂蛇首,将白蛇折尾穿肠。杜甫称其为义鹘。

台州也有义鹘现身。黄岩县定光观大殿前有一座塔,鹳鸟在上面筑巢。一条身体很短的大蛇吃了小鹳。母鹳辛酸凄厉地叫着,旋即飞向大海。过了一会儿,它带着两只鹘飞来。二鹘径直飞到塔上,把蛇衔走了。(《义鹘》)

陈公辅,字国佐,台州人。他的父亲陈正,曾任州官,退休后住在城中的慧日巷。当时,陈公辅正在京城太学读书。有个僧人拜访陈正,指着对门的普济院说:“等到这座寺院成为池塘,贵公子一定会上舍及第。”陈正说:“这座寺庙壮丽如此,即使不幸被大火烧毁还可能,有什么理由变为池塘?您知道我儿子不会考中,拿这个跟我开玩笑罢了。”僧人说:“不出一年,我的话会应验。”

普济寺所在地很低洼,每到梅雨季节,积水流不出去,寺中僧人为此很伤脑筋,一次偶然的机会,寺院在州仓库后面得到一片空地,就把寺院迁了过去,原来的地方最终成了池塘——果然和僧人说的话相符。政和三年(1113),陈公辅以上舍第一释褐,后官至礼部侍郎。(《陈国佐》)

台州资圣寺,有个叫觉升的僧人,在巾山上筑了一座小庵。一日早晨出门,他见到一条大蟒横在道上,就命人将它抬去。这天,他在松林中散步,见到几朵蘑菇鲜亮可爱,就摘回来烹饪,还未煮熟就吃。忽然,觉升见到有几百条蛇盘踞在锅台上,密密麻麻,甚为恐怖。他害怕极了,急忙跑进房中,正想躺下,看到满床都是蛇,避无可避。而同屋的僧人未发觉任何异样,觉升就死了。(《巾山菌》)

话说台州宁海县的东边,有一座海岛,叫三山镇。岛上驻守着上百个巡检兵,凡是春、秋季涨潮时,才能乘船到达那里。洪皓做宁海主簿时,曾因办公事去过。先父和巡检一起登上山顶观望,只见四周一片汪洋,山背面的水流更加湍急。从山上俯瞰大海,只见汩汩急流汇成了数十个漩涡。时人猜测那里可能是尾闾,也即《庄子》里所提到的海水最终的归属。(《三山尾闾》)

淳熙初年,台州城发大水,水位几乎没过城门,死于洪流者不可胜计。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城里,田在黄岩。在水还未涨起来前,他驾小舟去黄岩田地里取稻谷。回来时,载着40箩筐的谷子。

他刚出溪口,只见前方洪水如山一般涌来,水中卷裹的人乍浮乍沉,竟一眼望不到头。读书人将船系在地势高的岸边,每漂过来一人,他都要搭救。但船的运力有限,于是每救一人,他将船上的箩筐丢一个。顷刻间,救了50人,船上的稻谷也被丢光了。最终,他带着幸存者回城。时任台州知州尤袤得知此事,赞赏这位读书人的仁德,为之上表朝廷,赐其仕郎的头衔。

这场水灾中,另有一事可表。有一个本地富家女,家被大水淹没,她独坐浴桶中漂流,奄奄一息。恰好有一艘渔船从身旁经过,她呼救道:“我是某坊某家女,你要是救我,我就把手臂上的两副金缠钏送你作为感谢!”

渔民救了女孩,将她带回家。然而,家早已被冲毁,家人也不知所终。女孩失声痛哭,可还是将手臂上的金缠钏解下,送给渔民。渔民推辞道:“你无家可归,留着此物自保,我不忍心要。”说罢,渔民走了。

幸亏女孩遇到的渔民,是位贤良之人,万一遇上坏人,抢了金器不说,还会把她丢到江中,哪里还有活的道理?尤袤说,他很遗憾不知渔人的姓名。(《天台士子》)

上一篇: 《明实录》修纂《凡例》研究
下一篇: 王阳明佚文引出与黄梅之缘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