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掌故杨慎与嘉靖的拔河

掌故杨慎与嘉靖的拔河

掌故杨慎与嘉靖的拔河朱厚熜就是明世宗,其年号为嘉靖。廷臣们的意见很明确 继统必须兼继嗣,世宗应以孝宗皇帝为“皇父”,以孝宗皇帝的皇后慈寿太后为“圣母”,兴献王、妃为本生父母,不能加封。一来二去

□ 张勇

杨慎是才子,是大才子,整个大明王朝,比他更有才华的,基本没有。尽管如此,你问问身边人,知道杨慎大名的,恐怕不多。不过没关系,他有一首《临江仙》估计无论童叟妇孺,大多都能背下来,就算背不下来,也能唱下来。那就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杨慎的学问,绝不是这首词能展现的。他从小聪明,七岁习读唐人绝句,十一岁学写近体诗,十二岁拟作《吊古战场文》,中有“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青苔之骨”奇句,为时人传诵,引来“长老惊异”,以为王褒、扬雄再世。正德六年,杨慎在殿试中一举夺魁,读卷官李东阳、刘忠、杨一清称其殿试卷“海涵地负,大放厥词”。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时年二十四岁。

《明史·杨慎传》说:“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洵非虚言。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论杨慎说:“以博洽冠一时,使其覃精研思,网罗百代,竭平生之力以成一书,虽未必追踪马、郑,亦未必遽在王应麟、马端临下。”因此,作为学者的杨慎,其研究成果被《四库全书》采用的很多。明思想家李贽在《续焚书》中说:“升庵先生固是才学卓越,人品俊伟。然得弟读之,益光彩焕发,流光百世也。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即杨慎),为唐代、宋代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能让这位驰骋于儒、释、道三界的晚明狂人顶礼膜拜的,除了杨慎,同时代里挑不出第二人。到民国时代,国学大师陈寅恪也说:“杨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杨慎的学问非常广博,经史、诗文、词曲、训诂、音韵、哲学、金石、书画无所不通,天文、地理、生物、医学各领域全面涉猎。其中最优者当数文学,他一生一直没有间断文学创作,且众体兼擅,留下了诗、词、曲、杂剧、弹词、小说、民歌谣谚等数量众多的作品。又在大量创作的基础上发表了许多对文学的真知灼见,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文学思想,留下了《升庵诗话》《五言律祖》《千里面谭》等专著。

杨慎为人正直,不畏权势。他看到明武宗朱厚照不理朝政,喜欢到处游玩,便不避斧钺,敢于犯颜直谏。正德十二年(1517年),杨慎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批评朱厚照“轻举妄动,非事而游”,谏言他停止这样荒唐的行为。为此,杨慎还写了《丁丑九日》《定州书事》等诗,予以讽喻。可是朱厚照根本不理睬,依旧不理朝政,我行我素。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照终于死了。因为朱厚照无子,张皇后与首辅大臣、杨慎父亲杨廷和商议,由朱厚照的堂弟,当时年仅15岁的朱厚熜继位。朱厚熜即位后,授杨慎为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朱厚熜就是明世宗,其年号为嘉靖。杨慎利用给朱厚熜讲书的机会,经常联系当时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如他特地选出《尚书》里《金作赎刑》这一章,对朱厚熜讲道:“圣人赎刑之制,用于小过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恶,无可赎之理。”朱厚熜不喜欢接受这样的教育,常常借故停止杨慎讲书。

这样一位少年奇才,在其青云直上的仕途中,后来忽然陨落。起因正是“大礼议”事件。原来,世宗即位后,想追封尊崇自己业已亡故的生父兴献王,然而却遭到了以杨廷和为首的廷臣们的反对。廷臣们的意见很明确:继统必须兼继嗣,世宗应以孝宗皇帝为“皇父”,以孝宗皇帝的皇后慈寿太后为“圣母”,兴献王、妃为本生父母,不能加封。显然,廷臣们的意见严重地违背了皇帝的初衷,其后双方争执不下,直到嘉靖八年才画上句号。在这场史称“大礼议”的事件中,杨慎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之一。

为了抗议嘉靖皇帝逮捕大臣,杨慎还串联了一百多名官员在皇宫外面请愿示威,动静闹得挺大。嘉靖很丢面子,心里很窝火:俺征求一下你们的意见,不过是走一下过场,没想到你们还当真了,并且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真是不识抬举。皇帝很生气,将领头闹事的人按在地上用板子揍(廷杖),杨慎也几乎被打残。如果不是他老爹的面子,估计小命也难保。但杨慎不屈不挠,继续提意见。一来二去,嘉靖皇帝彻底失去了说服教育的耐心,又一顿猛揍之后,干脆撤销了杨慎的职务,将他发配到云南劳动改造去了。他的老爹也受到了牵连,丢了官帽。

杨慎从踏上谪戍之途的那一刻起,就誓言决不成为“天地之蠹”。他不想闲度日月,惟有能做的就是创作与著述。那时的云南,文化并不发达,典籍很少。杨慎凭借自己的苦学、实践、记忆,在读书、考察、游历的过程中写出不少关于云南山川风物的笔记。他的《滇程记》《滇载记》《云南山川志》《南中集》等等,收集了《古今谚》《古今风谣》等等选本,以及《南诏野史》《云南通志》《云南山川志》《记古滇说》等等注释性书籍。

“大礼议”纷争使杨慎这个状元郎一变为滇海囚,且一呆就是39年。杨慎跋涉万里,备受艰危,到云南滇城(今昆明)时,已病得奄奄一息,地方官吏仍然逼他立刻动身去永昌卫戍所。自嘉靖四年到二十七年(1525—1548年),虽不断有人奏请赦免谪戍诸臣,但上言者往往因此获罪。嘉靖十六年(1537年),刑部请准赦还谪戍的142人归里,但对于杨慎等8人,却决不赦还。杨慎直到72岁死于戍所,仍未官复原职。

嘉靖与杨慎,一个是皇帝,一个是状元;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两个人都拒绝和解,拒绝屈服,都在与时间拔河,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不幸的是,杨慎比嘉靖大了十七岁,年龄上不占优势。他病死戍所后,嘉靖还当了7年皇帝才离开人世。1566年,嘉靖的儿子朱载垕继承皇位,是为隆庆皇帝。他登基当年,便给杨慎平反,追赠光禄寺少卿。平反书中载明是“奉遗诏”。意思是说给杨慎平反是嘉靖的遗旨。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政治策略,明眼人一看便知。(张勇)

上一篇: “周处除三害”的历史真相:真实的故事结局是什么?
下一篇: 《起居注》的历史:正经人不写日记,皇帝会写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