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同道堂(同道堂印章)

同道堂(同道堂印章)

同道堂(同道堂印章)公元1860年,因为英法联军已经兵临大清首都北京,咸丰皇帝为了自家的安危只好“北狩”去了承德避暑山庄,和他一同前往的还有懿贵妃慈禧和正宫皇后慈安。第二年,由于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咸丰皇帝生命垂危,在他临终之前,他决定把皇位传给自己唯一的儿子载淳,载淳的生母就是慈禧。因为当时的载淳仅有6岁,所以咸丰皇帝决定按照惯例给他留几位辅政大臣。同道堂(同道堂印章)在咸丰的斟酌之下,他一共留给了儿子八位辅政

公元1860年,因为英法联军已经兵临大清首都北京,咸丰皇帝为了自家的安危只好“北狩”去了承德避暑山庄,和他一同前往的还有懿贵妃慈禧和正宫皇后慈安。

第二年,由于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咸丰皇帝生命垂危,在他临终之前,他决定把皇位传给自己唯一的儿子载淳,载淳的生母就是慈禧。因为当时的载淳仅有6岁,所以咸丰皇帝决定按照惯例给他留几位辅政大臣。

同道堂(同道堂印章)

同道堂(同道堂印章)

在咸丰的斟酌之下,他一共留给了儿子八位辅政大臣,不过他对这八位辅政大臣也并不完全放心,所以又给这八位辅政大臣增加了一层束缚,他要求以后““御赏”和“同道堂”两颗印章为日后下达诏谕的凭信。(这两颗印分属慈禧和慈安)。

咸丰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用以慈禧和慈安为首的“皇家嫡亲”,去制约代表大臣集团的八位辅政大臣,他这么做本来是比较科学的。

但是,他低估了慈禧的野心和能力。

和很多身体不好的皇帝一样,咸丰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处理政务时,有时也会和自己的内人商量,当时最能帮咸丰分忧的人,正是权欲心很重的慈禧。慈禧在咸丰活着的时候,善于处理政务的能力就已经传出宫外。

慈禧的这种情况引起了部分大臣的高度警惕,其中最警觉的就是八位辅政大臣之首的肃顺,他在咸丰逃到承德之后,曾建议咸丰除掉慈禧,以防日后生事,但是咸丰没有同意。

肃顺的这种做法,除了直接和慈禧撕破脸之外,还让咸丰产生了警惕之心。他当时只有一个儿子,而且儿子年龄还很小,如果真把他的母亲给处理了,那等到自己去世之后,还不是辅政大臣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肃顺当时不光没能除掉慈禧,反而间接的加强了慈禧在咸丰遗命中的地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英法联军兵临城下时,慈禧曾经力谏咸丰留下来,看能不能和英法联军“聊一聊”,而肃顺等很多大臣是不赞同的,最后咸丰选择相信后者,由此可见在对待英法的问题上,肃顺和慈禧也有矛盾。

咸丰在承德去世之后,慈禧想办法联系到了被咸丰留在京城和英法和谈的恭亲王奕訢,熟悉奕訢的人都知道,他的个人能力似乎要比咸丰更强,而且他和咸丰之间也有矛盾。此外从恭亲王没有入选辅政大臣,且被留在京城和英法联军和谈来看:

奕訢的实力已经让咸丰忌惮,

奕訢和慈禧的对外观点更接近,

奕訢在北京城拥有很强的话语权(奕訢曾任领班军机大臣,留守时是全权钦差大臣),

咸丰去世以后被送回北京城埋葬,在回去的途中,慈禧和慈安提出脱离大部队先走,给出的理由是她们作为守寡的妇道人家,跟大部队在一起不方便,但真实原因是她们想先回北京准备下一步的行动,当然她们走的时候,顺便带走了需要大人照顾的同治皇帝。

因为当时恰逢下雨,所以回京的道路对于大部队来说并不好走,因此大部队回北京要比慈禧她们先回的地方晚了四天左右!这段时间对于整个大清的历史可能并不算长,但是它对于一场权变却富裕的不能再富裕了。

等到肃顺带领的“大部队”快要到京城时:

以慈禧、奕訢为首的“皇亲嫡系”已经达成了共识,

奕訢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彻底掌控了京城的军事控制权,

此外,慈禧和奕訢位首的主和派,应该也和英法联军达成了一些共识,因为教员曾说: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各派势力,‘没有后台老板,是一件小事也做不成的。’辛酉之变也是如此。

于是当肃顺等人带着大部队赶到密云时,他们直接就被控制住了,然后慈禧等人非常迅速地处决了肃顺等人,肃顺等辅政大臣人当时几乎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值得一提是,慈禧当年并没有斩尽杀绝,而是只诛了肃顺等几名“首恶”,而“放过”了其他的几人。

从上述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慈禧当年能斗得过八位辅政大臣,主要原因有三个:

第一,咸丰皇帝在活着的时候,就给慈禧开了制约八位辅政大臣的“后门”,且慈禧本人亦有相应的政务能力;

第二,慈禧当时团结了以奕訢为首的“皇家嫡亲”,以奕訢为首的势力先于八位辅政大臣,在北京做好了发动行动的准备

第三,慈禧的“外交理念”更符合“后台老板”的利益。

《参考文献》:《清史稿》、《辛酉之变》、《剑桥中国晚清史》等

上一篇: 御史是什么官(御史是什么官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下一篇: 秦勇儿子(秦勇儿子是混血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