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配音:陈光、刘甜甜
听完了开篇的音频小剧场,您心里肯定好奇这都谁谁谁啊?这和传统戏曲里的套路不太一样啊!佳人脑子清醒,为了钱竟会放弃爱情;才子屡屡参加科考,却也只考了个秀才……等等,那这还能叫才子吗?能!当然能!不信,您听我慢慢道来——
冯梦龙怎么就成了反面教材
为什么突然讲冯梦龙呢?因为马上就中秋了。中秋和冯梦龙有什么关系呢?那可相当的有关!
冯梦龙是谁啊?一个文人!文人会什么啊?自然是写诗!会写诗怎么了?会写诗的人自然就会赞美月亮!不信您听这句: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诶!这就是冯梦龙写的!好家伙!这圈子绕的!
冯梦龙(图源:影视作品剧照)
不过您也别嫌我绕圈子累,冯梦龙这个人,真的值得一聊!
毕竟在咱们这个时代,他的名字可是重量级的,网上随便一搜,什么伟大的文学家、戏曲家、畅销书作家这样称赞他的头衔比比皆是。
唯一让人诟病的呢,就是他的男女作风问题,毕竟咱们的冯老师确实挺喜欢流连勾栏瓦舍、跟姑娘们喝喝酒聊聊天的,但考虑到时代背景等等因素,咱也能理解。
冯梦龙这个人,一句话总结:有名气,没毛病。
大家都知道,像这种天才人设,往往都有一个绕不开的命运,那就是活着的时候籍籍无名,死了才被人敬仰。因为俗话说得好:文章憎命达啊!
但这个设定在冯梦龙身上并没有实现,其实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挺有名的了,经常上热搜,而且这热搜还不是花钱买的——人家不搞营销、不发广告,就凭借着一己之力,让讨论量和话题度统统支棱了起来!您说厉害不厉害?
看到这里,大家也先别着急为冯梦龙鼓掌哈,我只是说他有名,但我没说这个名声是好名声还是坏名声!
在他那个时候,大家对他的评价和现在正好相反,那就是:有名气,也有毛病!而且这毛病还不小,都害得冯梦龙惹了好几次官司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冯梦龙出生于明朝末年的苏州,自小就在书香门第长大,家里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所以估计他在娘胎里就开始听四书五经了。
生出来以后,他也打小就喜欢读书,脑子也格外灵光,同村的人都觉得这是个神童啊!以后一定能中状元!排着队找他要签名的时候,还不忘语重心长地叮嘱:小冯冯啊,以后长大可不要忘了咱乡亲们啊!
然而打脸的地方就在于——冯梦龙长大以后,乡亲们真是恨不得忘了他!怎么呢?原来他渐渐地从一个别人家的乖孩子,变成了别人家的野孩子。
原因很简单:这冯梦龙,看似是个小神童,但谁知科举考试的时候,他就是不灵光啊!屡试屡败,屡败屡试,考了那么多次,最高学历还是个秀才,就这?还状元呢,不是痴人说梦吗?
到底为什么呀?是冯梦龙变傻了吗?他肚子里那点墨水是装出来的吗?其实当时的人都不这样以为,有的人只是觉得冯梦龙考试运太差。
但有另一些人却觉得,这冯梦龙不止是考试运差,他还被自己那不好的名声给影响了!
新科状元,那肯定得是所有人仰望的对象,要一身正气、涵养十足,而冯梦龙,他、他根本就是个反面教材嘛!
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
冯梦龙到底做了些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才得到了这么一个坏名声?而他真的就是世人以为的那样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咱们完全可以一句话总结:这个冯梦龙啊,根本不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
那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是啥?一切跟恪守礼教,三纲五常有关的,那都是社会主流。
而冯梦龙,他虽然对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但那些士大夫整日挂在嘴边的伦理纲常,他根本就不在乎。
在冯梦龙看来,这些腐朽思想是要被淘汰的,因为它们根本就是扼杀了人的本性。
冯梦龙甚至认为那些士大夫活得很苦。在他编写的笑话集《古今谭概》中,记录了一个跟理学创始人程颐有关的故事:说是有一天皇帝一时兴起,便倚着栏杆去折一根柳枝。程颐看到后,连忙上前说:“春天刚刚来临,不可以无缘无故地去摧残柳枝。”皇帝一听,立刻兴致全无,气得把柳枝扔到了地上。
冯梦龙认为:“遇了孟夫子,好货好色都自不妨。遇了程夫子,柳条也动一些不得。苦哉,苦哉。”
意思就是,孟子在见梁惠王的时候,梁惠王说自己有"好色"、"好货"的毛病,说白了就是自己有肉欲又有物欲。
孟子说,只要是与民众同享,好色、好货都无妨的。结果到了程颐这儿,得,连柳枝儿都碰不得了,你说这种人过得有多苦!
冯梦龙的想法,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甚至是应该鼓励的——没错,做人一世,要整日压抑天性,这何必呢?
但在当时,这样的想法过于先进,不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不利于社会和谐,所以就成了非主流思想,被那些每天用鼻孔看人的士大夫不齿。
这些人觉得冯梦龙是异端,不知廉耻!误人子弟!他们每天都在想,这小子不是从小熟读圣贤书吗?他这样叛逆的思想怎么来的?好好一孩子,怎么就就长歪了呢?其实只要这些士大夫看看冯梦龙的朋友圈就一清二楚了。
冯梦龙出生书香门第,但是他没有自命清高,相反,他还是一个挺接地气的人——他喜欢跟市井商人,贩夫走卒聊天喝酒吃肉;而他更喜欢的,那还得是青楼买醉、红袖添香。
虽然在今时今日看来,这个爱好很不健康,但是那时候呢,去逛青楼是读书人之间最正常不过的社交活动,不跟几个小娘子调笑一下,今天的几句夫子之言感觉都白背了嘛!
何况在那风月场上流连的人,谈起诗词歌赋人生哲学,根本不在话下,欣赏美色的同时,他们会吟诗作对、交流文学。
冯梦龙生在江浙一带,受这种风气耳濡目染,他本身呢,又是难得的有才情之人,难怪他去这些地方跟上了瘾似的,毕竟最好的酒,最美的人,最绝的诗句都在那儿嘛。
但冯梦龙还是有自己的原则,对待风尘女子,他的态度是欣赏,是尊重,是发自内心地赞叹于她们的美貌和才情,而不是觉得人家姑娘是货品,花钱了能随意对待。
这样的人,在当时并不多见,所以姑娘们一有空,就喜欢跟冯梦龙聊个几块钱的天,同样,跟姑娘们聊天,冯梦龙也喜欢得很。
因为这些姑娘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了,自然也不会跟冯梦龙只是逢场作戏,就说一些风月场培训手册上早就写好的台词,而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五一十地告诉他。
要知道她们整天也是要跟三教九流的人打交道的,自己都可以当《故事会》总编了,月刊出个四五年不成问题。
于是乎,冯梦龙从这些鲜活的故事中、以及那些真诚的心意里,学到了很多。
最重要的是,他感受到了人性。
那什么是人性呢?就是有欲望,有爱恨,而不是像当时主流提倡的要存天理灭人欲,把人活生生活成了机器人,哎,您别说,可能机器人都比这都像人呢!
您现在明白,冯梦龙在当时怎么就活得那么非主流了吧!就是因为他深知人性的可爱,才尽可能地追求真实,不去掩盖自己的情感。
久而久之,冯梦龙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他想让尽可能多的人都能感受到这些鲜活的人性,释放出这些鲜活的人性。
那什么的覆盖面最广呢?书啊!
冯梦龙这就决定,要出书!
出什么书比较好呢?要不就把那些红粉知己们唱过的歌谣全部编写成册吧!那都是一些口口相传的民间小调,旋律优美,情感充沛,这时候的冯梦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欣赏者了,他还是一个记录者。
就这样,诗歌集《挂枝儿》出版了!
写亲身经历 成畅销书榜首
将民间诗歌编纂成册,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但为什么冯梦龙却遭到了口诛笔伐呢?
对于这个问题,咱们还是完全可以用刚才那句话总结:这个冯梦龙啊,根本不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
《挂枝儿》是什么呢?是民间诗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有感而发。而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是不能有感而发。
像冯梦龙这种行事作风完全相反的,就得拖出去大批特批。所以当时每个主流营销号的标题都是:冯梦龙!异端!为此,冯梦龙还没少吃官司。
不少读书人都跑去官府告冯梦龙,说他编纂的这些书籍,是在鼓吹人类欲望,无视礼教,这妥妥该打啊!
而且不止是《挂枝儿》,冯梦龙后期还编纂了不少在当时看来不务正业的娱乐书籍,比如说游戏的,说打牌的,等等等等。这些都给他惹了不少麻烦。
但是冯梦龙本人呢,他不在意呀!他知道自己在做啥,那些要批判他的人,都只是代表着权威和主流的士大夫的想法,而他的书籍、他的思想,早就在民间大放异彩了!
没错,读书人装着一本正经,但普通老百姓谁管它呢!咱就要看咱爱看的书!
冯梦龙编的书,好玩,好看,能共情!从此以后,冯梦龙这三个字就在广大人民群众心里站稳了脚跟,他是谁?他就是广大群众的代言人!这不得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追捧啊!所以冯梦龙到哪都有人要签名、有人想跟他互动。
有一次,有一位读者偶遇冯梦龙,跟偶像要完签名后就忍不住提问:冯老师您好,我是您的忠实读者,从您的书里我感受到了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请问,您能编出《三言二拍》这么好的书,是不是因为有什么亲身经历?
听完这位脑残粉的话,冯梦龙哇地一声就哭了。怎么呢?原来此情此景此提问,正好就触碰到了他的伤心往事:我到底怎么编出这么好的书?艺术源于生活啊!没错,我能编出这样的书,那还不是因为有经验!
没错,咱们的冯老师虽然游戏花丛,但曾几何时,也遇到过一个特别的女孩让他难以忘怀,让他决定浪子回头从一而终。
然而,美好的爱情故事总有结局的一天——女孩离开了,而冯老师也对人类那些缠绵悱恻的情感有了深刻的体会。
这个女孩叫做侯慧卿。她是苏州名妓,有颜值还有才华,最重要的是,人家还有头脑!但可能因为侯慧卿太有头脑了,她感觉冯梦龙一辈子不会功成名就,做不了主流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虽然有才情,却没财富,这样的人,连一个包包都送不起,谈谈恋爱可以,但长相厮守还是算了吧!于是候慧卿毫不犹豫地转身投入了富商的怀抱,把冯梦龙抛在了脑后。
侯慧卿这么潇洒,拍拍屁股就走人了,但冯梦龙做不到啊!对于这种花丛浪子而言,人生或许会有很多爱,但真爱难寻啊!
在这以后,冯梦龙连青楼都不去了,大概怕触及伤心往事吧。生活就这么给他上了一课,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叫做情之一字,这一回,不是听来的,不是看来的,而是自己体会来的。
有了体会,自然也就有了灵感,于是,著名的小说集《三言二拍》诞生了!
《古今小说(喻世明言)》卷二十七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版画
这个作品集咱们上学时都学过,三言分别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分别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这五本小说可以说是历史上古典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能让人从各个角度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其中自然也包括了自己的爱情观。
不信您去翻翻,里面的大部分爱情故事都很凄美:比如著名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等等,哪个不是虐恋故事?
摇身一变 成教辅大师
但冯梦龙真的如候慧卿所言,只会出版一些所谓的杂书闲书,但正事上毫无建树,一事无成吗?
其实候慧卿和之前很多士大夫一样,大大看低了冯梦龙的实力。他们觉得冯梦龙每天游手好闲,考试又屡考不中,这简直就是失败者的最佳代言人嘛!
可那句话怎么说的?没吃过猪肉的人,也见过猪跑,没通过考试的人,也积累了无数的做题经验嘛!也已经足够给别人当老师了。
冯梦龙,这个疯狂的小镇做题家,人到中年,终于发现了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去当补习老师,专门给那些考生讲课划重点!
您别说,冯老师还真厉害,经过了他的层层点拨,学生们可谓是醍醐灌顶,青云直上,直冲科举状元榜。
自打冯老师发现了自己这个天赋,他就停不下来了。有一天他就在想:虽然自己已经成了金牌补习老师,但也只能惠及身边的学生,这不够啊!我冯老师应该桃李满天下才对!他想出了另一个招数,那就是写课外辅导教材!
不就是再出几本书吗?有啥难的?于是他一手揽下了撰写、编辑、制作出版等等工作,一口气出版了好几本《考经》。
所谓考经,也就是平常他给人课外辅导的内容,再加上一些练习什么的,帮助学生提高成绩,有了这本《考经》,从二本到一本,再从一本到状元那不是梦啊。
您说,做老师做到这个份儿上,那还不是人生赢家吗?
而且虽然冯梦龙一直都没有中举,但他的才华也得到了赏识。在冯梦龙编完了一堆书以后,他便进了国子监,成为了贡生的一员。
贡生呢,就是考上秀才那些人里,表现特别突出的,是地方进献给皇帝的人才,换句话说,他是被保送了。
冯梦龙通过贡生这条路,就这么当上了官,官职是知县,知县虽小,那好歹也是个官嘛。
最重要的是:冯老师做官的作风就跟编书的作风一样一样:从来不整那些虚的,他是打心底里关心百姓,在他执政期间,带头捐款,修建防御工事,抵御贼寇和猛兽,还实行计划生育,猛抓教育。
就这样,一个落后闭塞的小县城,在冯老师的带领下奔向了小康。再后来,冯梦龙退了休,回到老家,生活顺遂。
您以为冯梦龙的故事就在这里画下了句点吗?就连他自己都是这样以为的。谁知突然之间,江山易主,满族人的统治取代了大明。
冯梦龙作为有责任感的读书人,面对这国破家亡,觉得自己不能就这么坐视不理。他在晚年又成了为反清复明奔走呼号的斗士,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冯梦龙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没有被主流承认过,但什么是主流呢?只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们吹捧的才是主流吗?当然不是。人民群众才是永远的主流。
正是因为冯梦龙关心每一个普通的民众,关心普通人的所思所想、所情所感,他的作品才得以在他的时代广受欢迎,也得以在我们这个时代继续焕发光彩。
说到底,历史会告诉我们:真正的主流作家,是冯梦龙这样的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