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中的清宫赏戏记录

《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中的清宫赏戏记录

《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中的清宫赏戏记录《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中的清宫赏戏记录殷兆镛(1806—1883),江苏苏州吴江人,字补金,一字序伯,号谱经。道光二十年(1840)二甲进士,授翰林编修,咸丰四年(1854)

清宫档案_档案清宫中妃嫔争斗真与假_档案清宫第一反贪大案

《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中的清宫赏戏记录

殷兆镛(1806—1883),江苏苏州吴江人,字补金,一字序伯,号谱经。道光二十年(1840)二甲进士,授翰林编修,咸丰四年(1854),迁侍讲,跻身清廷近臣之列,之后长期在京城任职,历任礼、户、吏诸部侍郎等,光绪七年(1881)以病辞归,两年后病逝于苏州。殷兆镛的生平在《清史稿》中有传,记录颇为详细,又有其自著《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一种作为补充,可谓完备。癸卯年初,阅读《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见《年谱》中收录有清宫赏戏记录十数条,可对目前清宫升平署演出文献进行对照印证,亦可补清宫史料之不足。

殷兆镛虽成长于戏曲文化氛围浓郁的江苏苏州,但在《年谱》中并未展示出其对戏曲的浓厚兴趣。在整部《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中,殷兆镛业余看戏的记载只有一条,见“(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四十岁,二月……二十八日才盛馆演春台班,为赵夫人六旬晋一称庆。”这里的春台班,或为旧时四大徽班之一的春台班,一说为客居扬州的徽州盐商江春所组,于乾隆末年即进京演出,京剧老生“前三鼎甲”之一的余三胜曾在该班任班主,该班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这里所说的演出场所“才盛馆”是当时北京一处经常承办宴饮活动的聚会场所,内设戏台,可供食客观看演出。

虽然殷兆镛在《年谱》中极少提及自己业余生活,但是如遇清宫赏戏,则视作绝大的荣宠,每次均记录在册,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殷兆镛五十五岁之后的记录中,目前所见一共十五条。接下来,我们将《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中所记的若干次赏戏记录与目前清宫升平署演出文献进行对照印证。

《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咸丰)十年庚申,五十五岁……六月八日,赏同乐园听戏,卯正入坐,未正散。初九,正大光明殿庆万寿,递如意,赏同乐园听戏,卯正二刻入座,未正散。”对应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清宫文献)”中相关记载“(咸丰十年六月)初八日,卯正二刻五分开戏,未正二刻五分戏毕。(演出)《地涌金莲》《芦林》《拷红》《廊会》《茶访》《跑坡》《万国嵩呼》。初九日,辰初一刻十分开戏,未正二刻戏毕,(演出)《福禄寿》《别弟》《扯本》《荣归》《茶叙问病》《万年甲子》《送盒子》《舟配》《认子》《罗汉渡海》《绣房别祠》《击掌》《宝塔凌空》。改在同乐园酒宴承应,申正一刻开戏,戌初二刻戏毕。(演出)《喜洽祥和》《蒙正逻斋》《昭君》《踢球》《盘秋》《摇会》。1”咸丰十年(1860)六月初八、初九两日,这是殷兆镛《年谱》中关于蒙恩赏戏的最早记录,此时殷兆镛五十五岁,自前一年开始出任兵部侍郎,在这一时期,殷兆镛对英法联军来犯一事,力主抗战,又上疏朝廷反对江苏等省开办团练镇压太平军,又反对上海借英法之兵助战,正是其在朝中颇有作为的时间。此次蒙恩赏戏,正值咸丰皇帝三十寿辰,既是整寿,又是在位整十年,所以庆祝活动也颇为隆重,殷兆镛也因此得以机会第一次进宫观戏。对于皇室的荣宠,殷兆镛一直是感激涕零,即便是蒙赐“哈密瓜一枚、冰鲤鱼一尾、南糖一封( 《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咸丰五年十一月记载)”这样的事情,都要在年谱中一一记录,但是对蒙恩赏戏的戏目却没有记录下来,想来要么是殷兆镛觉得戏目并不重要,亦或是他对清宫演出的戏目名目不甚明了。自清晨六点入座观戏,一直看到下午两点才散场,前后八小时,宫中看戏自然不比闲暇看戏那般轻松,正襟危坐自不必说,少不了还有很多其他的讲究,所以同时期的很多朝官虽然也很已蒙恩赏戏为荣,但也常为看戏的过程感到苦恼。如果依殷兆镛《年谱》记载,则他只观看了六月初九日同乐园上午的演出,而未出席后面的酒宴。此后两月,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咸丰皇帝出逃热河,在避暑山庄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时光,而殷兆镛于次年逢丁忧,回乡守丧,到同治皇帝继位后才再次回到北京。

《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同治)五年丙寅,六十一岁……七月十二长信门外庆慈安皇太后三旬万寿,递如意,蒙赏还,巳初进宁寿宫听戏,未正散。”对应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清宫文献)”中相关记载“(同治五年)七月十二日,宁寿宫承应开场《大福禄寿》放牲。团场《太平有象》《万寿无疆》。……(差事档,七月)十二日,漱芳斋承应《大福禄寿》,共长十二刻十分,巳正五分开,未初戏毕。2”咸丰皇帝逝世后,宫中有数年未见演戏的记录,直到同治四年十月初一,清宫恩赏日记中才有了“开戏”的记录。此次同治五年的蒙恩赏戏,因为是庆祝“慈安皇太后三旬万寿”,也颇为隆重,半年之后农历十一月初五的慈禧太后寿辰则未见有赏戏或承应演出记录。翁同龢曾在其日记中对参加同治五年庆祝皇帝生日宫中赏戏的经历做过记录,可以作为当时大臣蒙恩赏戏观演经历的一个样板。《翁文恭公日记载》“同治五年三月廿三,万寿节。巳初会齐于月华门,随诸公入,至重华宫听戏。规制甚窄。西厢极浅,诸臣由西入。其在东厢者,即从宫陛前过。余等在西边,坐次在南斋下。入座叩头一。少顷赐果盒,叩头一。又赐点一盒,叩头一。戏约三出,赐文绮等物。诸臣立庭中,向上叩头三即退。3”翻阅同治五年万寿节宫中演出记录,当日演出《福禄寿》《小妹子》《万国嵩呼》《夜奔》《太平有象》《万寿无疆》等六剧,其中《太平有象》《万寿无疆》还是较为大型的团场戏,但在翁同龢的记忆里“戏约三出”,想来宫中的承应戏名目繁多,又不同于宫外一般演出的剧目,所以若非十分熟悉的内廷官员,一般人偶尔看一次,既很难记清演出的剧目,甚至连演出几折都未必明了,也无怪乎殷兆镛蒙恩赏戏若干次,只记赏戏,不记剧目。殷兆镛于本年七月十二日的这次进宫观演活动,也是约九点进宫,下午二点结束,或也如翁同龢一般,蒙赐果盒点心各一份,叩头六次乃罢。

《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同治)六年丁卯,六十二岁……(三月)二十二,赏宁寿宫听戏,辰正入座,申初散。二十三,乾清宫庆皇上万寿,赏宁寿宫听戏,辰正入座,未正二刻散。”对应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清宫文献)”中只记录了三月二十一日的演出记录,而无后两日的演出记录,但在同书的清宫《知会档》中则记有:“(同治六年)三月十四日,知会盔头作、钱粮处、内学、走场、随手、中和乐、工程处,三月二十日辰时在宁寿宫祭祀台神,……升平署后台帖传后台工程处,三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万寿圣节,在宁寿宫承应戏……十九日,知会:钱粮处首领吕,三月二十三日乾清宫伺候站喜竹,西边随总台养心殿恭行万寿礼……4”两厢对照可知,在同治六年三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三日,为庆祝同治皇帝寿辰,升平署在宁寿宫曾有承应演出,但未见当日演出档案,但在同治五年清宫档案里有如下记载:“(同治五年)三月十九日,上派万寿戏单……二十三日开场《福禄寿》,下来小戏《小妹子》《万国嵩呼》,下来小戏《夜奔》,团场《太平有象》《万寿无疆》。明年照旧5”,如果同治六年的同治皇帝生辰承应依上一年的“明年照旧”的旨意,则演出剧目应也是去年的剧目。此时的殷兆镛尚未外放安徽学政,应仍在礼部侍郎职上。

《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同治)十二年癸酉,六十八岁……(三月)二十二,宁寿宫听戏,巳初入座,申正散。二十三,乾清宫庆皇上万寿,宁寿宫听戏,巳初入座,申正散。”对应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清宫文献)”中相关记载“(同治十二年)三月二十二日……宁寿宫承应,有大人看戏,(演出)《百福骈臻》《送京》《泗水关》《打番》《蒋干盗书》《升平雅颂》《追信》《出猎》《瑶林香世界》。二十三日……宁寿宫承应。(演出)《福禄寿》《独占》《探庄》《四海升平》《絮阁》《百子呈祥》《庆成》《万寿无疆》。6”此时的殷兆镛在礼部侍郎的职位上任满,仍回上书房任职。

《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同治)十三年甲戌,六十九岁……(三月)二十二,赏宁寿宫听戏,巳正入座,申正散。二十三,乾清宫庆皇上万寿,赏宁寿宫听戏,辰正入座,申正散。”对应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清宫文献)”中未见相关记载。同治十三年的恩赏日记档目前未见,只见有“旨意档”,记录也比较粗略,则此殷兆镛《年谱》记载则可略补清宫文献之不足。

《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 (同治十三年,十月)初十,宁慈门庆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四旬万寿,恭递如意,赏宁寿宫听戏,辰初入座,申正散。十一,赏宁寿宫听戏,辰初入座,酉正散。”对应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清宫文献)”中亦未见相关记载。本年是同治皇帝在世的最后一年,但至少在同治皇帝逝世前两个月,宫中的祝寿承应演出仍旧照常进行。殷兆镛在本年的十一月初一就听闻“圣躬欠安”,次日得知“上出天花”,直到本年的十一月二十七日,清宫敬事房才传旨,暂停了原定十二月一日的皇贵妃生辰承应演出。到农历十二月初五,同治皇帝逝世。

《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 (光绪)五年己卯年,七十四岁……(六月)二十五,宁寿宫听戏,辰初入座,未正散。二十六,乾清宫豫行朝贺皇上万寿,宁寿宫听戏,辰初入座,未正散。”对应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清宫文献)”中相关记载“(光绪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开禁。宁寿宫承应,辰初五分开戏,未初二刻七分戏毕。(演出)《福禄天长》《跳灵官》《拾金》《南浦》《徐庶见母》《罗汉渡海》《追信》《奸遁》《游园惊梦》《万寿祥开》。……二十六日,宁寿宫承应戏,辰初二刻五开,未初二刻十毕。(演出)《福禄寿》《拾画》《扫秦》《宝塔凌空》《扫花》《吃茶》《福寿延年》《尼姑思凡》《地涌金莲》《打虎》《独占》《万寿无疆》。7” 同治皇帝死后,宫中暂停演出四年多,到光绪五年六月才借庆祝光绪皇帝八岁生日的机会重新开禁恢复演出。殷兆镛此时奉命调补礼部右侍郎,仍在上书房行走。

《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 (光绪)六年庚辰,七十五岁……(六月)二十五,宁寿宫听戏,辰初入座,未正散。二十六,乾清宫豫庆皇上万寿,递如意,宁寿宫听戏,辰初入座,未正散。”对应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清宫文献)”中相关记载“(光绪六年)六月二十五日,宁寿宫承应,辰初一刻开戏,未初二刻十分戏毕(演出)《福禄天长》《拾金》《玩笺》《火云洞》《吃茶》《娘子军》《装疯》《游园》《虞庭集福》。二十六日……辰正五分,宁寿宫承应,辰正五分开戏,未正戏毕。(演出)《福禄寿》《打虎》《探亲》《刺字》《罗汉渡海》《扫秦》《山伯访友》《金山寺》《借茶》《地涌金莲》《题曲》《万寿无疆》。8”此时的殷兆镛已是七十五岁高龄,任礼部左侍郎,这次进宫听戏也是殷兆镛生前的最后一次。

一年后的光绪七年,殷兆镛因病辞官,两年后病逝于故乡苏州吴江。终殷兆镛一生,在各部侍郎职位上任职超过二十年,最终未曾晋升为尚书,故其在自订年谱中也以“侍郎”自称。殷兆镛死后,其孙殷柏龄、殷杞龄等将其祖父审定过的年谱于1912年排印出版,这就是我们今日所见的《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虽然这份年谱中并无记录太多与戏曲相关的内容,但仅从这区区十数条记录中就可以窥见当年清宫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承应演出之一斑,甚至还可补目前清宫演出史料之不足。晚清以降,达官显贵的日记年谱流传至今者甚多,倘若有心之人能够从这些史料中认真爬梳钩沉,必然可以还原出一个更加丰富的晚清宫廷演出图景。

1《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清宫文献)”,凤凰出版社,2011,第248-249页

2《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清宫文献)”,凤凰出版社,2011,第263-264页

3《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朱家溍、丁汝芹著,中国书店,2007,第325页

4《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清宫文献)”,凤凰出版社,2011,第267页

5《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清宫文献)”,凤凰出版社,2011,第263页

6《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清宫文献)”,凤凰出版社,2011,第282页

7《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清宫文献)”,凤凰出版社,2011,第289页

8《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清宫文献)”,凤凰出版社,2011,第291页

上一篇: 30则古人勤奋读书的典故,读与孩子,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下一篇: 八十个文化典故, 信手拈来即文章(二)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