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泪点低的我边看边哭。剧结束后,仍被李时珍的信念、毅力以及献身精神感动的啜泣不止,久久不能平静。
内容讲述的是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写作和刊印的故事。
李时珍边行医边著书,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结合自身实践,历时三十载著成《本草纲目》。全书190万字,收纳本草1892种,附有药方11096首,并绘有药图1109幅。种类之齐全、注释之详尽,在信息化的今天依然令人叹为观止。完书,却难刊印——只因太大部头了,书商们不敢承接。要有大儒王世贞作序,书可卖,书商才敢刊印。
于是,63岁的李时珍不远千里拜求王世贞。日日在王家门口守候求见,终于感动了王世贞,因是药书王世贞要求李精心修订,又历十年,《本草纲目》基本完备,作序印好时,李时珍已经过世。
李时珍倾其一生做成了一件极难之事,所历经的艰辛和耗费的心血非常人所能想象,令人感佩万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他用一生践行了什么是大医精诚。
今天我们不聊《本草纲目》,聊聊李时珍是个什么样的人?他都经历了什么?是什么让他不遗余力完成《本草纲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在国画中品读更形象立体的药圣李时珍。
人物介绍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广黄州府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
药圣生平
李时珍,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7月3日)生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
其祖父和父亲李言闻均是乡村医生。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父亲不愿李时珍再从医,鼓励他走科举之路。
李时珍14岁中秀才,而他自幼热爱医学,志不在此,后来3次赴武昌应试,均落榜。23岁时随父亲学医,苦心钻研,30岁时已经成为当地名医。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3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因嘉靖帝朱厚熜迷信祈求长生不老丹药,与李时珍的科学医治相悖,任职不到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导致人误食而亡。作为济世救人的医者,李时珍痛心疾首,遂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自1565年起,42岁的李时珍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历经30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书成却无人刊印。于是他拖着老弱之躯,八方奔走,四处碰壁。他在苦苦地期盼。这也是他身心备受煎熬的十年,可以说是心力交瘁。后受人指点终于在金陵,求到了王世贞的序,才得以出书。当年,李时珍写书是用毛笔、一笔一画地写,制木板印刷,是要一刀一刀慢慢地刻。190万字,这一刊刻,又是三年。
1593年,李时珍逝世。
1596年,《本草纲目》刻成。
当李时珍的儿子,把《本草纲目》献给朝廷的时候,写了这样八个字:“甫及刻成,忽值数尽”。
李时珍在中医药路上穷尽一生,如赤子心肠,呕心沥血只为成就《本草纲目》,以济后世,造福天下。
国画欣赏
知道了李时珍的生平,是不是和我一样好奇他长什么样呢?
李时珍同中国众多历史人物一样,在生前没有留下任何造像。
目前所知的唯一一个真正与李时珍见过面,并对李时珍的形象有所记述的人,只有王世贞。就是上文提及的李时珍拜求写序的明代大儒,在他的序言里,对李时珍的样貌是这样描写的:“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谈议也”。用白话讲就是,李时珍个子瘦高,精神饱满,言谈不凡。
以上字眼让我们对李时珍有了模糊的框架,但还不够具象。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近现代名家对李时珍的描绘:
蒋兆和权威版
现代蒋兆和 《李时珍》(1952年)作
蒋兆和的这幅李时珍肖像生动传神,几乎成为了李时珍的“标准肖像”,被世人所铭记。
在画中,李时珍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他的面容慈祥而睿智,眼神中透露出对医学事业的坚定和执着。服饰简朴大方,展现出一位学者的风范。
范曾版
范曾《李时珍采药图》107.5×68.5cm(1978)年作
范曾《李时珍采药图》107.5×68.5cm(1979)年作
范曾《李时珍采药图》107.5×68.5cm(1980)年作
范曾版的李时珍以淡雅的色彩,成功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他在作品中尤其讲究线条的变化和顿挫,通过线条的内含丰韵和节奏感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情感。画中老者身穿传统服饰,头戴黑色帽子,坐在石头上,手中拿着草药,表情平静而内省,姿态悠闲自在。整个画面简洁而优雅,没有多余的装饰或动作,使得观者的注意力能完全集中在李时珍本人上。
李时珍手中的草药花朵和宁静的表情,都体现了东方艺术中常见的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他仿佛在与自然对话,享受着与自然的亲近。
王西京版
王西京《李时珍造像》136×68cm(1980)年作
王西京 《李时珍问药图》(1980年)夏作
在这幅作品中,王西京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观察,成功地塑造了李时珍这一历史人物形象。李时珍的面部表情专注而认真,正在与画中的人物深入交流,探讨草药的奥秘。
王西京 《李时珍造像》138×67cm(1983)年作
画面中,李时珍的形象栩栩如生,既展现出学者的沉稳气质,又流露出医者的仁爱之心。
画中李时珍身着蓝色长袍,头戴蓝布帽,面带微笑,目光温和,展现了他平易近人的一面。他手持一枝花,右手拿着一本书,寓意着他对医学和自然界的热爱与探索。
王西京《李时珍秋山觅药图》107.5×68.5cm(1985)年作
王西京画了很多幅李时珍,由此可见,他非常欣赏和崇拜李时珍。
从以上挑选的4幅李时珍也能看出他人物画的变法之路,《李时珍秋山觅药图》以狂草的笔意,画出深具禅意的作品,王西京的古典写意人物画最大特色就是他随意挥洒、风骨飘逸的线条,看他的画是一种感受线条魅力的艺术享受。正是他画笔下流淌的这些极简约疏放的线条,为中国人物画坛带来了一个个深具古典意味和传统人格魅力的艺术形象。
临摹体悟
临蒋兆和《李时珍》
蒋兆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线条,将李时珍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巧妙地运用了墨色的浓淡和干湿,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富有层次感的画面效果。同时,他还注重表现李时珍的精神内涵,通过细节的处理和人物姿态的塑造,将李时珍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结语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这十个字是李时珍一生的浓缩与写照。
他终其一生都在为后世医者树立典范:
为医者,必医术精湛,医道乃至精至微之事;
为医者,必道德高尚,大医精诚乃医家持身之本;
为医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即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也要一心赴救。
他大医至诚的信念,悬壶济世的至纯之心让我再次潸然泪下......
——向药圣李时珍鞠躬致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