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穆天子传》,打算和大家分享一下读书的过程。
《穆天子传》是一部记录西周第五代天子周穆王(公元前976年或公元前963年~公元前922年在位)事迹的古书,它被世人所知与一起盗墓事件有关: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汲县一个名叫“不准”的百姓盗掘了战国时魏襄王的墓葬(一说该墓的墓主是魏安僖王),大批随葬竹简得以重见天日。不过盗墓者在盗墓过程中,为了搜索珍宝,随手点燃竹简用以照明,导致部分简策被毁。
汲县位置
剩余的竹简被晋朝官方收集,经荀勖、束皙等学者多年的释读与整理,最终写定先秦古书十余种,共七十五篇。这些古书被统称为《汲冢书》,其中包括《竹书纪年》与《穆天子传》。
近代学者中,顾实以历法立论,认为《穆天子传》用周正,当成书于西周,其内容大体可信;顾颉刚以战国形势和中西交通情况立论,认为该书成书于战国,其中记载的“周穆王事迹”多为后世附会。在出土文物方面,《穆天子传》中记载的人物“毛班”见于西周青铜器“班簋”铭文,可见《穆天子传》的内容确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然而关于《穆天子传》的史料价值,目前学界尚有争议,这里姑且不做具体论述。
以下是《穆天子传》正文的第一段,其中残缺的简文用□表示:
□饮天子蠲山之上。戊寅,天子北征,乃绝漳水。庚辰,至于□,觞天子于盘石之上。天子乃奏广乐。载立不舍,至于鈃山之下。癸未,雨雪,天子猎于鈃山之西阿。于是得绝鈃山之队,北循虖沱之阳。
翻译:(人名残缺,可能是某位诸侯国君)在蠲山(一说即泫山,在今山西高平)宴请天子(周穆王)。戊寅日,天子北征,横渡漳水。庚辰日,到达(地名残缺,联系下文可知是某部族活动区域),(该部族首领)在盘石关(今山西平定)向天子敬酒,天子让乐队演奏广乐。之后天子一直站在车上不休息,就这样抵达鈃山(井陉山)脚下。癸未日,下了一场雪,天子到鈃山西坡打猎,在那里找到了能穿过鈃山的险道,于是就向北沿着虖沱河北岸前进。
第一段图解
《穆天子传》正文第二段:
乙酉,天子北升于□。天子北征于犬戎。犬戎□胡觞天子于当水之阳。天子乃乐,□赐七萃之士狩。庚寅,北风雨雪。天子以寒之故,命王属休。甲午,天子西征,乃绝隃之关隥。己亥,至于焉居禺知之平。
翻译:乙酉日,天子向北登上(某山,山名残缺,有学者认为是五台山)。随后天子北征,到达犬戎族的活动区域,犬戎酋长在当水北岸向天子敬酒。天子十分高兴,于是赏赐禁军卫士狩猎游乐。庚寅日,刮起北风,下起大雪。天子考虑到天气寒冷,于是让随从部属原地休整。到了甲午日,天子向西进发,翻越隃山(雁门山)隘口。己亥日,到达焉居、禺知二族居住的地方。
关于焉居、禺知,岑仲勉认为就是汉代西域的焉耆、月氏,王贻樑根据《穆天子传》的记载,认为西周时期这两个部族居住在山西西北的平鲁一带。
第二段图解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