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卷第1期2013年1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of Si chuan N orm alU ni versi ty( Soci alJ ournalSci ences Edi ti on)Voi .40,N o.IJ anuary,2013民国学者应用、整理和研究《清实录》初探谢贵安( 武汉大学a.历史学院b.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430072)摘要:民国时期,抱持不同立场的清史馆、文献馆、史语所和北大的学者们,怀着不同的目的,对清朝的历史及其文献《清实录》等予以密切关注、应用、整理和研究。作为清遗民的清史馆馆员及伪满学者罗振玉等,采用《清实录》史料编纂《清史稿》,或直接整理该实录早期版本,以达到为旧朝存史的目的。与清遗民相反的是北京大学教授孟森这样的共和派史家,对清廷篡改和修饰《清实录》的行为表达了强烈不满和激烈批评,同时又广泛应用其中可信的史料从事清史研究工作。持中立立场的是信奉科学观念和近代学术方法的史语所徐中舒和故宫博物院的年轻学者方廷生、单士元等,他们对《清实录》的改修和价值,通过实证给予客观的评价。尽管立场和方法各异,但民国学者们一般都比较认真和敬业,使《清实录》的研究一开始就步上较高的台阶,为以后的整理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关键词:民国学者;《清实录》}机构;史学中围分类号:K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315( 2013) 01—0136—1l《清实录》是清代官方纂修的一套有关皇帝事迹及相关朝政的编年体史料性史著。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急于对前清历史盖棺定论、保存史实或引为殷鉴,先后设立清史馆、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机构,对《清实录》等前清史料展开应用、整理和研究工作。对于《清实录》这种现实性强且价值很高的前代史史料,民国学者都十分重视,或依托上述各机构,或单枪匹马,展开了较为密集的探讨和研究。由于政治态度和学术素养不同,他们形成了不同的群体及其特色:清史馆馆员们抱持的清遗老立场,使他们在对待《清实录》上不出传统窠臼,偏重应用而缺乏甄别;孟森的革命背景和北大教授身份,使他对《清实录》纂修中的改修粉饰问题批评有加;方筵生和徐中舒的科学立场和中立态度,则使他们用近代学术方法整理《清实录》,并作出公正评价。虽然政治立场或有不同,研究方法各有偏重,但他们大都倾心于《清实录》史料的发掘、版本的比勘和价值的定位。他们对《清实录》的研究,开创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是中国学术史、史学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个创举,对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和港台地区的同类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然而,对于民国学者研究《清实录》的状况,学术界关注较少①。本文拟对此问题予以集中探讨。清史馆馆员对《清实录》的应用和传抄一像古代任何一朝修纂前朝纪传体正史一样,清史馆馆员在撰写《清史稿》时,除了应用《清实录》史料外,很少去甄别和研究《清实录》本身。明初利用《元实录》修成《元史》后,不仅没有对它进行研究,甚至连收稿日期:2012-07—04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清实录研究” ( 批准号:IO FZS0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之重大项目“ 实录修撰与中国传统史学流变” ( 批准号:06J J D770020) 成果之~。作者简介:谢贵安( 1962一) 。男,湖北襄阳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明清史。136万方数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