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222期。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我军在两个多月内共歼敌55万余人,基本扫清了国民党军在长江以北的精锐主力部队。而在1948年11月16日,中央指示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邓公出任总前委书记。淮海战役过程中,华野和中野共计出动60万人马,可以说是将星如云,为何毛主席一定要指定邓公担任总前委书记呢?
淮海战役简介(淮海战役简介全部)
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总前委五人组“星光熠熠”,刘帅与陈老总分别是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粟裕是一代“战神”,邓公是中野的政委,谭震林将军担任华野的副政委,论资历是开国大将级别的。选总前委书记,从第一印象来看,似乎粟裕、陈老总、刘帅都比负责政治工作的邓政委更合适一些。但如果仔细分析,情况就不是如此了。
理论上讲,总前委书记一职应当由华野的负责人担任。根据战前形势,华野有16个纵队参战,投入40余万大军,是这场战役的主要力量。中野的任务以牵制为主,就连后来歼灭黄维兵团,也是根据战况变化追加上的,并非中野的主要职责所在。但华东野战军的情况又比较特殊,陈老总名为司令员兼政委,此时却已经调到中野工作,辅佐刘帅进行军事指挥。他的职务是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
陈老总能不能指挥华野部队呢?当然是得心应手的。但他此时人不在华野野司,由粟裕代理他在华野的职务,所以陈帅不是战役的最佳指挥人选。淮海战役初期,便是粟总直接提出的构想。那由粟裕来担任总前委书记合适吗?军事角度而言,我军能和粟裕一较短长的人并不多,淮海战役时也是如此。他和刘伯承二人,是总前委五个人里面最懂军事、最会打仗的,但粟裕的职务(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又相对低了一些,他本人的性格更是十分谦逊,发电报给毛主席,希望由中野的领导来担任总前委书记,统一指挥两支部队。
这样一来,华野的主要负责人便不适合出任书记一职了。谭震林基本不做考虑,他当时只是野战军副政委,粟裕和陈毅的职务都比他高,既然前两人不上位,更不可能让三号人物承担这么重要的统筹任务。倒是中野这边,刘帅和邓政委的地位是旗鼓相当的,都可以出任总前委书记。但当时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就是邓政委和陈老总在一起,正指挥着中原野战军的4个主力纵队,地理位置上离战场非常近,在郑州、开封一线。
而中野二纵和六纵,则被刘帅带到豫西作战,此时跟邓、陈两人不在一起。毛主席要选择一个统筹全局的人物,邓公的实际情况明显比刘师长更合适一些。再加上淮海战役我军总体上是以少打多,更需要一位性格坚毅,做决策果敢且考虑事情全面的人作为统帅。邓公本身有较强的军事才能,性格又比较强势,加上政工和后勤组织方面的丰富经验,无疑是非常适合的人选。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隐性因素:邓公的军内职务和刘帅齐平,但他的党内职务却更高,此时正担任中共中原局书记,而刘帅只是中原局委员。所以综合来看,毛主席选定邓公主持大局,出任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在情理之中。当然从单纯军事指挥角度来讲,淮海战役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的人物,从军事构想到作战部署、实际执行,还是粟裕将军的功劳最突出。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史源历史专栏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