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山喦
今天是2022年1月27日,紫金历腊月二十五日。今天开始办年货,备好年货就等着过年时大吃大喝了!
今天继续更新蔡东藩先生的《前汉演义》,书接上回CV15007312,本篇是第3章回,主要讲的是祖龙统一天下后的第一次西巡和第一次东巡发生的故事。本篇概要如下:
①秦始皇在天下修建驰道并西巡的故事。
②秦始皇第一次东巡的故事,主要包括封禅泰山、封五大夫松、筑琅琊台、徐福东渡、泗水寻鼎、伐湘君祠等小故事。
01、驰骋天下
秦始皇帝二十七年(共和622年),秦始皇令天下遍筑驰道。秦制驰道平坦宽敞,道宽五十步,土高石厚,皆用铁椎敲实;并且对驰道注重景观绿化,沿途每隔三丈会种一棵树,可供避雨纳凉。秦朝便以驰道联通全国。
秦始皇帝二十七年(共和622年),秦始皇下诏西巡,带领文武百官扈跸起行。秦始皇帝戴冕旒,著衮龙袍,安坐銮舆。西巡之时骅骝开道,貔虎扬镳,出陇西,经北地,逾鸡头山,直达回中,浩浩荡荡!之后秦始皇兴尽思归,原路回入咸阳。
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共和623年),秦始皇下令东巡,直至齐鲁故地。后至邹(zou1)峄山,见此山层峦迭嶂、木石嵯峨,遂游兴大发,带领群臣登山,至山顶勒石留铭,以传后世。
【山喦】原著关于驰道的描述源自《汉书·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但需要注意,这句话虽然出自正史,但其本是出自《汉书》引用的贾山所做之辞赋【“孝文时,言治乱之道,借秦为谕,名曰《至言》。其辞曰:……”——《汉书·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因此此句关于对秦驰道描述的史实性有待斟酌。
02、泰山封禅
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共和623年),秦始皇在邹峄山登高远眺,东顾时,忽见一大山遥峙,此山高峻无比,岚光拥碧,霞影增红。问左右,知此山乃是东岳泰山,忆起传说中三皇五帝皆要在泰山封禅,于是命手下征召此地大儒,以询问举办封禅大典的遗制。
秦始皇行至泰山,此时当地官员已经召集耆儒七十人在泰山下候命。但三皇五帝封禅之时距此已过千年,而曾保留有上古文献的周室经历几次大难,藏书早已流失殆尽(例如东周二王之乱,王子朝携典如楚,半路被杀,所带典籍佚散无踪;而那时的大周图书馆长老子也因此被黜,后西出函谷,缥缈而去,除道德之义五千余言传于后世外,再无片语)。因此上古之时的封禅礼仪到此已无只字遗留。而周朝,并未有东岳封禅之举,即使是春秋首霸齐桓公欲借地利,僭越封禅泰山,最后也是被管仲带领群臣设法阻止,因此秦时的这些大儒虽学究天人,但对此却实在无法找到前例以循。
后大儒们根据上古传闻,推演了一种封禅之礼——大儒们认为上古推崇仁德,故上古封禅必是登山扫地为祭,蒲草为席。这样既体现天子不伤草木之仁,又体现君主节俭之德——但秦始皇很不满意,毕竟这种封禅之法,还赶不上乡绅祭祖礼的盛大。于是就参照太祝之祀雍上帝之礼自己亲自带领群臣制定封禅礼仪。
之后秦始皇命人在泰山上修筑道路,至山顶修建祭坛。完工后,秦始皇带群臣从南侧上山,在祭坛上望空祷祀,完毕后,立石作志,此即为“封礼”;之后沿北侧下山,至梁父山麓,行禅礼。即寻一平地,辟一祭所,即“墠”,后改为“禅”。礼毕命人撰写颂辞,勒石山中。
03、五大夫松
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共和623年),秦始皇在从泰山向梁父山行进的过程中,忽遇疾风骤雨,幸得山腰有五株巨松,亭亭如盖,才避免了秦始皇被搞成落汤鸡。秦始皇大喜,于是封此松为五大夫,以彰其护驾之功。
04、一路向东
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共和623年),封禅完毕,秦始皇继续东行,至渤海岸,后遂沿着渤海岸继续东行,经过黄腄,走到成山的尽头,登上之罘(fu2)山,沿途祭祀山川八神——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日主、月主、四时主——每次祭祀秦始皇都会命人勒石纪功。
【山喦】根据《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关于齐八神的记载,此八神古已有之,也有可能是太公姜子牙代天封神而成,八神分别为:①天主,祠天齐;②地主,祠泰山梁父;③兵主,祠蚩尤;④阴主,祠三山;⑤阳主,祠之罘;⑥月主,祠之莱山;⑦日主,祠成山;⑧四时主,祠琅邪。
05、筑琅琊台
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共和623年),之后秦始皇又南登琅琊山,见到一座古台遗址,竟是昔年越王勾践所筑,勾践称霸时,于琅琊筑一高台,以望东海,并在台上与秦晋齐楚等诸侯歃血为盟,至此时已有数百年历史。
此时,秦始皇立刻起了攀比之心,命左右削平旧台,在原址上修建一处高敞数倍的新琅琊台。工程负责人计算之后认为工程量巨大,需要数月时间才能完工。秦始皇闻之大怒,说自己最多在此处等三个月,到时若见不到新台,提头来见。
工程负责人不敢怠慢,立刻在周边广招役夫三万,紧赶慢赶,终于赶在三月之期快到时,修建成功。此新台,仅台基就有三层,每层有五丈之高,可谓是崇闳无比,美大绝伦。秦始皇大喜,令三万役夫,迁家属共三万户居住台下,并免去十二年赋役。之后登台远眺,刻石铭德。
06、海市蜃楼
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共和623年),秦始皇于琅琊台东眺大海,忽见海上隐隐有楼阁耸起,灿烂庄严。俄而又有人影往来,肩摩毂击,仿佛如市中一般。但等到想仔细辨认时,又觉半明半灭,等到秦始皇召左右观看,却已消失。秦始皇向左右描述所见之态。
这时有一人言到,始皇所见应该是海上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昔年,有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等,入海登仙,其徒传言,海上有三神山,诸仙丛集,并有不死药,于是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曾派人入海访求,可惜皆不得至。相传神山本在渤海中,不过舟不能近,若强渡,不待船只到岸就会被逆风吹回。
07、徐福东渡
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共和623年),秦始皇一听此说,立刻命人召集方士,重金求三山神药,以望长生。之后齐人徐福揭榜自荐,言说只待自己斋戒沐浴之后,就可携带童男童女入神山采药。秦始皇大喜,命人搜集大量船只及童男童女数千人,全数交予徐福。徐福准备妥当后,从琅琊台出发率领船队浩浩荡荡的渡海东去,但至此却杳无音讯,仙踪渺渺。
08、泗水寻鼎
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共和623年),注定不可能等到不死药的秦始皇只得下令西归,在经过彭城即将渡泗水时,忽然忆起一段故事——共和586年,秦昭襄王破周赧王,迁周九鼎回咸阳,但在过泗水时,突有一鼎入水消失,当时派了大量人员打捞,皆无果,最后只得徙八鼎入咸阳,之后历代秦王想起此事皆引为憾事。此时,秦始皇亦想起此事,于是立刻茹素三日,斋戒沐浴后,祷告水神,之后征集水夫千人下水寻鼎,可惜虚晃数日,一无所获。秦始皇郁闷之下,只得作罢,渡淮西去。
09、伐湘君祠
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共和623年),秦始皇西归时过衡山、南郡。一日至湘山祠,在渡湘江之时,忽起大风,水波狂飙,舟如箕簸,凶险异常。好在船身坚固,抗过风波,有惊无险,倒是没有重演周昭王渡汉水胶舟而亡的故事。秦始皇虽转危为安,但却颜面尽失,于是大怒问左右,湘山祠所祭为何神祇,有何功德。
一秦博士对曰:“湘山祠所祭祀之神为湘君,而湘君系尧女舜妻,舜崩苍梧,二妻从葬,故后人立祠致祭,号为湘君。”秦始皇闻之大怒:“朕自东巡,诸神开道,莫敢不从;不想归来时,不过区区虞妾之鬼亦敢惊朕!”于是下令征刑徒三千,伐尽湘山之树,再放火烧山,连同湘山祠一道化为赭赤。
10、再次东巡
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共和623年),秦始皇看着湘山废墟,狠狠的出了一口胸中恶气,这才下令启程回銮,从南郡过武关还咸阳。此次东巡,虽有风师雨伯、山神川祗寻机搞事,但并无六国余孽造次,可见始皇治天下的那一番操作,虽较狠毒,但不等不承认,效果还是有的。
此次东巡虽有波折,但秦始皇余兴未阑、游心不减。于是秦始皇帝二十九年(共和624年),秦始皇等到开春之后,再次带领文武百官东巡游玩。御驾仪仗出咸阳后,沿着驰道一路浩浩荡荡的向东而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