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民间传说 | 泉州篇(4)

民间传说 | 泉州篇(4)

民间传说 | 泉州篇(4)该书介绍了福建地区浩如烟海的民间传说,具有浓郁的福建地方特色,完善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为中华民族保留珍贵鲜活的民间文化记忆。众人就猜测说:“这座桥可能是神仙在做好事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福建卷》是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指导下,在福建省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多年编撰而成。该书入选各类民间传说1263篇,共计131万字,是迄今为止福建民间传说收录最完整、注释最完备的一本书。该书介绍了福建地区浩如烟海的民间传说,具有浓郁的福建地方特色,完善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为中华民族保留珍贵鲜活的民间文化记忆。自2023年4月6日起,公众号陆续推出线上“民间传说”专题,向大家娓娓道来福建的民间传说。

#人物传说

裴仙公与升天桥

01

泉州市区北郊风景区的清源山顶,有一尊坐于一个山洞口的石佛,人们称他叫“裴仙公”。据说这位裴仙公是道人坐化而成的。因此,凡到风景区游览的游客,总要慕名到清源山顶观瞻一番。而且,一讲起这位裴仙公,便会提及早年市区的一座“升天桥”。

传说,早年的这座“升天桥”位于泉州城东门郊外。这里地势较高,地形奇险,而且有一条很深的大水沟,四周又布满了灌木和齐人高的杂草。这座“升天桥”有点怪,白天看不到,要到日落西山、月上东天的暗暝[1]才能看得见。因此,晚间常有人走上这座桥,而走上这座桥的人,几乎都有去无回,是死是活都不清楚,但人们估计大都是凶多吉少。泉州人自古至今,对于去死的人,都称其为“升天”或“归西天”。因此,对这座奇怪的无名桥称其为“升天桥”。

有一日暗暝,一伙人走到东门郊外,这座桥看得十分分明,就要从这座桥走过去。走在前面的头一个人[2],脚刚踏上桥顶就连桥带人顿时消失了。同伴们立即大声呼叫,却毫无音讯,不禁都惊呆了。

第二日天才氆氆光[3],这伙人就带那位失落者的家属和亲朋好友,来到这“升天桥”的所在。但却没看到什么桥。 众人议论纷纷。有的说是看错地方;有的责怪说是“劫壁看做路[4]”, 将树影看做桥走去,就跌进水沟里去了。于是,就雇人进行打捞。 但从沟头到沟尾反复打捞了几次,却总捞不到尸体。这件事引起了不少人的怀疑。当时,有几个比较大胆的人,连续好几个暗暝来到这个出事地点,要探看究竟有没有桥。在朦胧的月光下,竟然看见有一座桥,但没有人敢走过去试试。一到天光日出,这几个人再去看看,却连个桥影也没有。

从那以后,仍然有不知情的人,暗时单独经过这座桥时便失踪了,依然连尸体也打捞不到。众人就猜测说:“这座桥可能是神仙在做好事,啥人愿意升天做仙的,就可以在半暝来这座桥……”如此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泉州城的人都知道有这座升天桥。也因为如此,人们便不再到此走这座桥了。只有少数因家庭发生矛盾受到很大刺激想走短路的人,才会走到这里来。据说,那些想走这条路的人,临行前都换得一身好衫裤,打扮得水当当[5],然后在暗暝时,独自一人悄悄地走上这座“升天桥”,便永远不再回来了。

后来,泉州城内来了一位姓裴的道士,人们都叫他裴道人。这位裴道人曾拜过名师,学过剑术,练得一身高强的武艺。他带着一位老母亲,母子相依为命。老母亲性格比较暴躁,对他又管教很严。有一次,裴道人只对老母亲多说了几句,老母亲便吃不消,骂他是忤逆不孝。当暗就将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离开家门朝“升天桥”的方向走去。当裴道人发现时,他母亲已经走远了。他估计母亲有可能走“升天桥”这条路,便急步追赶。当他赶到时,他母亲已先行一步走到桥上,顿时,老母亲连桥就消失了。

裴道人见此情景,心情十分急切,便纵身一跃,跳到大水沟对岸的草木丛中,却意外地发现有一条大蟒蛇。他顿时明白,原来所谓的“升天桥”是这条大蟒蛇横沟搭起,老母亲肯定被这蟒蛇精吞噬了。此时,见有人跳过沟来,蟒蛇精两眼放出寒光,张开血盆大口,朝裴道人猛扑过来。裴道人立即拔出宝剑向蟒蛇精刺去。这只蛇精也非等闲之辈,一边躲过道人的剑,一边又向道人猛扑。双方一扑一刺地战了几个回合,蟒蛇精终不是道人的对手,见势不妙就翻身逃走。裴道人紧追不放,一直追到清源山顶。蟒蛇精逃到山顶见无路可走,便向一个山洞窜了进去。裴道人追到时,只差一步,蛇精已钻入洞内了。裴道人并不就此罢休,手持宝剑日夜守候在洞边,决心要把蟒蛇精杀死为民除害。哪知那条蟒蛇一钻进洞里,便不见出来。有传说那个山洞通到洛阳江,那条蛇精已从洞底钻到洛阳江去兴风作浪了。而裴道人却依然看守在洞口,日过一日,风吹雨打雷劈都不动摇,最后就在这洞口坐化了。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尊称他为“裴仙公”,一直流传到现在。

注释

[1] 暗暝:晚上。

[2]头一个人:第一个人。

[3]氆氆光:天刚刚亮,蒙蒙亮。

[4]劫壁看做路:喻没有择准道路糊乱行走。

[5]水当当:很漂亮。

资料相关

讲述者:黄志成,男,鲤城区人,高中。

搜集整理者:黄明通,男,退休干部,鲤城区人。

搜集时间:1990年秋

流传地区:泉州市区一带

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鲤城区分卷》(内部资料),责任编辑:王毓欣,印刷时间:2003年。

#风物传说

承天寺和“月台倒影”

02

古时候,有个才子带着书童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当他来到号称“泉南佛国”的刺桐城,住了几天,盘缠已经用尽,囊空如洗。才子向旅店老板借来文房四宝,手书一个“月”字,叫书童摆在旅店门前出售,要价十两银子。大街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南来北往的行人过客看了才子手笔,无不啧啧称赞,但因价钱太高,且只有一个字,故虽然赞声不绝,但无人购买。消息传到承天寺住持耳中,这住持对书法艺术特别喜好,造诣颇深,慕名前去鉴赏,一看,果然写得清秀隽永、笔力非凡,认真品味,觉得有仙风道骨、韵致雄奇。住持便花十两银子高价买下,欣然而归。

刺桐古城人烟稠密,街市繁华;海滨邹鲁,花锦山川,风光绮丽,使才子流连忘返。玩了一个多月,十两银子又已告罄。于是才子又写了一个“台”字,要价还是十两银子,仍叫书童摆在原处出售。有人径直往承天寺告知住持,住持又高兴地买回去了。

这“台”字的繁体字为“塞”字,笔划繁多,结构复杂,与“月”字相去甚远。两字书写时间相隔一个多月,住持拿回去一比,两个字大小相当,摆在一起十分相称,高兴地连声称颂“阿弥陀佛”。于是把这两字做成匾额,悬挂山门之上。

此后,每逢三五之夜,一轮银白的圆月升上古城湛蓝的苍穹,望去恰如嵌在承天寺山门正中,山门犹如一座别致精巧的镜台,托住银白光洁的大圆宝镜。四周绿树掩映,浓郁幽荫,酷似天宫美景,令人飘然欲仙。更为美妙的是山门上“月台”两字的影子,清晰地布映在山门前石阶上,人们称为“月台倒影”,成为闽南甲刹承天寺“十景”之一,名闻海内外。

资料相关

讲述者:蔡振辰,男,初中,泉州晚报印刷厂。

搜集整理者:李金川,男,大学,泉州六中。

搜集时间:1991年5月

流传地区:泉州市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

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鲤城区分卷》(内部资料),责任编辑:王毓欣,印刷时间:2003年。

#历史传说

东塔神西塔鬼

03

古早时,泉州要建东西塔,工程艰巨,请了远近闻名的水成师傅和徒弟土根来主持。水成师傅工夫好,他造的桥比别人走的路还多。徒弟土根也很聪明,师傅的工夫十成学了七成多。师傅夸他,师母疼他。土根渐渐“封神[1]” 起来,也不把师傅放在眼里了,建东西塔时,师傅水成造东塔,徒弟土根造西塔。两个塔都建成了,真的不分上下。许多人都称赞土根年轻有为好工夫。师傅水成听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他对徒弟说:“土根呀,你要好好学,师傅会把一身工夫传给你的。”土根听了,很不服气,心中想:“现时我的工夫就不比你差多少。俗话不是说‘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吗?”于是,他对师傅说:“师傅,造了东西塔,咱们工夫不差上下。是不是再来比个输赢?”

师徒要比输赢,闲人自然爱看“闹热[2]”,许多人围着起哄了,有的说:“我看比一比谁敢从东塔顶跳下来吧!”徒弟土根一心想把师傅比下去,也不仔细想一想,就喊了一声:“好!比从塔顶跳下来!”师傅水成也只好应承了。

东西塔有半天高,从塔顶跳下,不摔成肉饼也要摔死。回到家,徒弟土根心中暗暗苦。他到底是聪明人,马上想到师傅既然敢答应跳塔,一定有什么绝招。于是,他偷偷跑去找师母,探听师傅有什么跳塔的好办法。

师母很疼爱土根,把他当成自己亲生儿子一般,就偷偷告诉土根,说师傅准备了一把雨伞。土根也没问明是什么雨伞,这样抓了一个尾巴就走了。

比赛那天,师傅带来一把雨伞,徒弟也带来一把伞。跳塔时,师傅水成不慌不忙把伞打开,从从容容从塔顶跳下来。徒弟土根也学着师傅的样子,打开伞也从塔顶跳下来。

哪知师傅拿的是一把铁骨布伞,能承受大气流。只见他慢慢地降到地面,一点伤也没有。可是土根拿的是一把纸雨伞,让那强大的气流一压,纸雨伞“啪"的一声,破成七零八落,土根自然就从半截摔下来,连哼一声也没有。从此,东塔神西塔鬼的故事传开了。

资料相关

[1] 封神:骄傲。

[2] 闹热:热闹。

资料相关

讲述者:吴章鹏,男,教师。

搜集整理者:王人秋,男,教师。

搜集时间:1988年12月

流传地区:闽南

选自:《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晋江县分卷》 (全二册·下册)(内部资料),责任编辑:曾阅,印刷时间:1991年。

上一篇: 古代志怪小说集:《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前集》
下一篇: 《隋唐演义》堪比《三国演义》,为什么没能入选“四大名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