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人生有一番好经营,一定少不了四字——能谋、善辩。
一个人要成大事,这两种能力必不可少。
想要习得这种智慧和能力,推荐您看中国古代谋略与雄辩的第一宝典——《战国策》。无论修身、为人、为官、经商,管理团队、处理危机,书里的一句话,就能指点迷津,让你少走十年冤枉路,真正脱胎换骨,平步青云!
《战国策》:审时度势,辨清要害
教你说对话 做成事
《战国策》是一部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出自多人之手,为西汉时期刘向编撰校订成书。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纵横家,即游说之士的策略和主张。
战国时期,各国你争我夺,谋士和侠士通过对于各方利益的拿捏,凭借自己的能言善辩,施展个人抱负,从而出将入相,平步青云。最为著名的就是苏秦和张仪,凭借一张巧嘴,就贵为宰相。
可以说,《战国策》是一部教人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审时度势,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从而拥有高人一筹的预见性和判断力的书籍。
因此,有人将这部书誉为“雄辩与谋略”的宝典,能够读懂运用《战国策》的人,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己长。
句句经典,字字箴言
入选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篇目
《战国策》一书内含丰富的故事,多彩的人物,后世很多小说、戏曲都从中取材。不仅如此,此书的内容还经常出现在中高考语文试卷的文言题库中,其中的名篇《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还选入了部编教材中学语文课本。
如果一个人能在少年时期就研读《战国策》,他就能更早地懂文化、懂传统、懂历史,最终懂自己、懂国家、懂世界。
如果一个人能在中年时期研读《战国策》,他对于人性和社会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洞察,进而更好地经营人生和事业。
如果一个人能在晚年再研读《战国策》,他对于人生的体悟和总结会更加深刻,并能够指导青年人建设更好的人生。
一部史书,不仅仅记录史实
还能给你不一样的思考角度
《战国策》并不仅仅记录史实,里面还有很多虚构的故事。很多是纵横家练习雄辩的作品,如何揣摩他人心理,恰当把握时机,这部书堪称雄辩艺术的典范。
比如吕不韦为了让秦异人回国成为国君,深入揣摩了秦王后和其弟弟的心理,抓住对方无子的痛点,然后在游说中先以灾祸降至来恐吓他们,激起其恐惧的心理,然后再诱之以利,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秦王把异人接过来,当作自己的养子,立为太子。后来异人做了秦庄襄王,吕不韦成了权倾朝野的相国。
要想说服人,必须先把握对方的心理,知道对方想要的是什么,帮助对方趋利避害的同时,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个时代,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如果不懂这个道理,都很难有什么成绩。
势利之人,忠贞之士,狭义之士
认清身边人 不困于危难
《战国策》中的策士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种,拥有了解人的智慧,才能让自己不落于腹背受敌的境况。
·心怀道义的忠义之人,如张孟谈、鲁仲连、唐且等。这些人可不计个人得失,坚守道义,帮人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为知己者死的狭义之人,如豫让、荆轲、聂政等。这些人忠义轻利,一诺千金;
·身怀抱负追求共鸣富贵的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苏代等。这些人运筹帷幄,用三寸之舌、一人之辩实现了自己的抱负;
·忧国忧民的忠臣之士,如庄辛、左成、触龙等,这些人挺身而出,不畏生死,解救他人于危难之中;
·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之人,如郭开、韩仓等,这些人为了一己私利,陷害他人,背叛国家。
无论选择哪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都要学会认清身边的人,否则早晚会被身边的人所伤害。
成语、典故、金句比比皆是
看完受益匪浅 遇事知灵活应对
《战国策》中的寓言故事和成语典故,现在我们经常也会用到,比如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惊弓之鸟等。此外,书中的金句也都十分耐人寻味:
·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见兔而顾劝,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
随随便便的一句话就可以给我们生活的启发与指导,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大智慧,让人掌握一种在生活中知进退的处事原则。
全本全注全译《战国策》
根据权威版本校勘的精品读物
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谦德国学文库”本《战国策》,由专业文史领域专家,以权威版本为底本进行原文校勘。对书中的难字进行注音,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和专有名词进行注释,且对原文进行了明白晓畅的翻译。
对于入门者来说,这套书可以帮你克服“古文恐惧症”,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首选读本;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可供随时查阅的“必备案头书”。
在当今这个时代,话不可乱说,却也不可不说,读懂《战国策》可让人立足于世,受益终生!
▼
教你说对话 做成事的宝藏书籍
《战国策》全本全注全译
全二册
原价¥98元
结缘价 ¥63 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