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笑杀司马昭的后主刘禅之高情商时刻

笑杀司马昭的后主刘禅之高情商时刻

笑杀司马昭的后主刘禅之高情商时刻说来也神奇,在英系枭雄辈出的三国时期,在《三国演义》里号称“扶不起”的蜀汉后主刘禅的人气居然是如此之高,他不仅在网友们的“大力支持”下成为网庙十哲之一

说来也神奇,在英系枭雄辈出的三国时期,在《三国演义》里号称“扶不起”的蜀汉后主刘禅的人气居然是如此之高,他不仅在网友们的“大力支持”下成为网庙十哲之一,更是在94版《三国演义》和2000年《三国演义》TV动画中以“笑杀司马昭”的壮举而名震天下,已读被视为《三国演义》里“扫地僧”般的存在,甚至看到夸张些的说法,刘禅之所以献成都而投降,救是为了接近敌酋司马昭,把他笑杀………

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_魏略_魏略是谁写的

被刘禅笑杀的司马昭

虽然我感觉有些离谱了,但实际上随着越来越多人逐渐跳出了《三国演义》构筑的世界,而以更为客观的诸历史记载看刘禅,你不得不承认,他在某些方面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_魏略

笑杀司马昭后一脸无辜的刘禅

首先,刘禅稳坐蜀汉王座长达大约42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或许你会说他不过是一甩手掌柜,幸亏有诸葛亮以及之后的蜀汉四相和姜维等忠志之士为他站台罢了。可我们大概也需知道,昔日诸葛亮病危于北伐军帐之时了,正是刘禅派人星夜兼程赶赴前线问计于诸葛亮有关“未来蜀汉军政一把手人选”之事。

据《益部耆旧杂记》所言,诸葛亮病危于五丈原之际,后主刘禅令其尚书仆射李福赶到前线后问丞相:“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

丞相答曰:“君所问者,公琰(蒋琬的字)其宜也。”

李福再问:“蒋琬之后,谁可任者?”诸葛亮回答:“文伟(费祎的字)可以继之。”

后诸葛亮病逝,刘禅当即按其遗策,将蒋琬升任为尚书令,命其总统国事,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次年又“迁其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建兴十三年,235年),使得蒋琬成为了继诸葛亮之后蜀汉名副其实的“军政一把手”。蒋琬之后的费祎也同样被刘禅如是提拔。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蒋琬和费祎常年领重兵出镇于外的情况下,刘禅仍能不多加干涉猜疑。

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_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

刘禅至少能够给与蒋琬和费祎较为充分的信任而少猜疑【图片来自超赞的漫画《火凤燎原》】

以上这几件事我想无疑是体现出了刘禅的自知之明的智慧和用人不疑的心胸,要知道聪明如万历皇帝,对于他亦师亦父的首辅张居正又是如何“秋后清算”的呢?

除此之外,根据刘禅留下的一些对话记载来看,人家讲话也是颇有艺术的,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这妥妥的就是高情商发言呀。

延熙十二年整月,曹魏政权内部发生了剧烈震荡,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击败了曹魏宗室首领兼第一权臣曹爽,将其夷灭三族后取而代之。而夏侯氏与曹氏本为手足,又有数代创业之袍泽情深,自然也难以置身事外。当时屯驻陇西的魏征蜀护军夏侯霸因为昔日颇受曹爽的厚待而深恐被一同清算,于是在疑惧之下无奈出奔了宿敌蜀汉一方。

“延熙十二年春正月,魏诛大将军曹爽等,右将军夏侯霸来降。”———《三国志·后主传》:

“……及司马宣王诛曹爽,遂召玄,玄来东。霸闻曹爽被诛而玄又征,以为祸必转相及,心既内恐;又霸先与雍州刺史郭淮不和,而淮代玄为征西,霸尤不安,故遂奔蜀………”———《魏略》

然而尴尬的是,由于夏侯霸之父夏侯渊早年在定军山之战被刘备军的黄忠部阵斩,年轻时的夏侯霸血气方刚,曾咬牙切齿地放出话来,“有朝一日必要蜀寇血债血偿,以慰先父在天之灵!”,并积极参与了曹爽发动的征蜀之战,打得非常卖命,毫不避讳和他老爹“死于鹿角处”这样的忌讳,在战况失利的情况下,同样是亲上火线,身先士卒在鹿角处奋战。

“……渊为蜀所害,故霸常切齿,欲有报蜀意……”———《魏略》

“……子午之役,霸召为前锋,进至兴势围,安营在曲谷中。蜀人望知其是霸也,指下兵攻之。霸手战鹿角间,赖救至,然后解。”———《魏略》

魏略_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_魏略是谁写的

狂奔入蜀的降将

由是可知,夏侯霸在入蜀时大概是多么惶恐又忐忑不安,这个时候让我们看看刘禅是怎么用高情商来为夏侯霸化解尴尬的。

首先刘禅派人热情又贴心地把在阴平小道迷路的夏侯霸接了出来。然后亲在成都款待接见了夏侯霸,然后巧妙地利用自己皇后与夏侯家的渊源来安抚他(刘禅的皇后乃是张飞之女,而张飞的妻子是夏侯渊的养女,在外出樵采时被张飞掳走后成为其妻),刘禅先从夏侯霸耿耿于怀的“杀父之仇”入手说“你爸爸当年死于战阵这件事,是老黄忠黄家人干得,而我爸爸刘备姓刘,因此我们刘家跟你夏侯家是没有恩怨的。”然后刘禅又指着自己的皇子对夏侯霸说道“这是我儿子,可也是你们夏侯家的外甥呀。”

我们不妨设身处地站在夏侯霸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一下,你曾将放话要找人家报仇,如今惶惶如丧家犬般投奔人家,人家不仅主动消解昔日宿仇,还跟你攀亲戚,让你成为皇亲国戚并高官厚禄,就问你感动不?

或许也正是如此,之后夏侯霸一直作为蜀将忠实地为蜀汉做事,一直到蜀灭亡。

当然,如果你因此以为刘禅是只会怀柔的“柔而无刚”之辈的话,那无疑是有失偏颇的。

公元262年,姜维在侯和之战失利后,深恐刘禅亲信的宦官黄皓会趁机进谗言对自己不利,于是上书后主说“黄皓奸诈弄权,恐怕会破败国家大事,请将他诛杀!”

“……黄皓用事于中,与右大将军阎宇亲善,阴欲废维树宇。维知之,言于汉主曰:“皓奸巧专恣,将败国家,请杀之!”——《资治通鉴·魏纪·魏纪十》

这对刘禅来说或许也是一个颇为为难的时刻,首先黄皓为自己的心腹亲信,心理上肯定不愿意杀他。而且目前至少明面上黄皓没有犯下过什么大错,如果因为大将军姜维一封上文就讲他诛杀,那自己作为君主的威信何在?

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_魏略

《三国志》里号称“昏黄二神”之一的黄皓

于是刘禅避实击虚,有意绕开了“杀与不杀”这个点,对姜维如是说道“黄皓这个东西,不过是我内廷里一个供我驱使取乐的工具乐子人,以前董允在的时候就经常对他咬牙切齿说他不好(但也没有说要杀人家呀),我也时常对其非常厌恶,您这样的大将军又何必介意呢”(言外之意似有指责姜维气量不免太小了)

这番话乍一听并无严厉,但其言外之意却尤有锋芒,姜维一介降将身份成为蜀最高军事统帅而能服众,很重要一点便是他有着“诸葛丞相北伐遗志”继承人这样的光环,如今他正新败于邓艾,刘禅的话可谓是直击痛处,董允不如诸葛丞相远矣而尚能容下黄皓这种取走小臣,而大将军你却执意要杀他,那大将军你比之丞相又如何呢?

汉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每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资治通鉴·魏纪·魏纪十》

事实证明,这番话对姜维的威力是巨大的,他再不敢逗留成都,便迅速自请外派屯田于沓中了。此事从之后的历史进程来说,让司马氏集团看到了灭蜀的契机,为之后蜀汉的覆灭埋下了隐患,可站在刘禅的角度来说,他大概也算是外柔内刚地制衡平息了这场内部纷争吧(当然,对于此事还是有很大争议的,也有相当观点认为黄皓该杀,并将此作为刘禅重要的失策之处)……

魏略_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_魏略是谁写的

刘禅避实击虚称黄皓为“趋走小臣耳”

无论如何,“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刘禅这个人物在英雄豪杰和霸王枭雄的光芒下显得格外渺小,但你不可否认的是,他也有其过人之处的高情商之处,否则他又如何在蜀汉“权力的游戏”中坐庄42年之久呢。不过,有一点我自己也觉得蛮疑惑的,俗话说,父子连心,曹操的儿子曹丕以“文武兼备”而著称,孙坚之子孙权亦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赞,唯独刘禅与刘备感觉完全不是一种风格呀。有一种说法认为,刘禅可能不是在刘备身边长大,他没有被赵云“七进七出”救下,而是幼年时便被人贩子拐卖到了汉中,可能是长得老实可爱且有“良家子”标签,买家扶风人刘括把他当半个儿子养,还为他娶了媳妇,后来刘禅凭借着“我父自玄德”的歌谣成功认父刘备,张鲁把他洗白白后送还了刘备以示好(要洗白白可见刘禅早年过得日子是生活不易的)

或许刘禅正在这段寄人篱下经历中饱尝冷暖而懂得了察言观色的高情商本领吧……

但话说回来,刘禅仅仅凭“我父自玄德”就认父刘备,是不是感觉有点草率了。

当年《三国杀》还是设计人物台词很用心的,以下为刘禅经典台词

“世人皆错看我看,唉*”

“别怀疑,我是真的傻,输给我,只怪你知道的太多了。”

“若不装疯卖傻,岂能安然无恙。”

“此间乐,不思蜀也。”

“爱卿可放手一搏!”

魏略是正史还是野史_魏略是谁写的_魏略

最后让我们为中计身亡的司马昭默哀一会儿

上一篇: 乾隆的民间传闻,一个对子选出状元
下一篇: 三国演义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