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聊斋的故事家喻户晓,不管男女老少,谁都可以说出一两个有关聊斋的故事。
几百年来,时代不同,人们知道聊斋故事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通过看书,有的通过看戏,有的通过看电影或电视剧。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知道却不尽了解,就这样,聊斋和不同时代的人们似乎总是保持着一种既亲近熟悉、又神秘莫测的疏离感。
但作为聊斋故事来源的《聊斋志异》,以及它的作者蒲松龄,其影响一直都在。
三百年前,蒲松龄把自己精心创作的狐鬼小说结集定名为《聊斋志异》,刊行之后,几百年来无数中国人阅读过这部志怪传奇短篇小说集,成为中华经典名著。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它的价值,已被翻译成二十多国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不但公认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而且他还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身后声名日隆的蒲松龄,生前却命运多舛,穷困潦倒。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1640年,蒲松龄出生在济南府淄川县蒲家庄(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其父蒲槃博学多闻,闻名乡里,科举失利后弃儒经商,一度家境殷实,后经明清战乱,加之子女多、负担重,家道衰落。 虽然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受家庭影响,蒲松龄自小便读书习经,希望有朝一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无奈天不遂人愿,蒲松龄从十九岁开始参加童子试,直到七十一岁才成岁贡生,几年后郁郁而终,终未完成自己“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夙愿。
为了谋生,几十年间,蒲松龄当过私塾先生,给人做过幕僚,其中的心酸可想而知。
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除了求取功名的执念,另一个让蒲松龄始终不能忘怀的是著文写字,他没有因为生活的艰难而放弃心中的这份情怀、停下手中的笔。
蒲松龄小时候就喜欢听周围的人聊那些狐仙鬼怪的故事,他自谓“喜人谈鬼”,“雅爱搜神”。待到年纪稍大,便把听过的奇闻异事记录整理,经过他的润色加工,神奇的狐仙鬼怪仿佛真的存在一般,隐藏在他的书里,这便是后来震铄古今、蜚声中外的《聊斋志异》。
蒲松龄用他超人的想象力在《聊斋志异》中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一个个普通无助的小人物、匪夷所思的狐仙鬼怪活灵活现,借此揭露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残暴,赞美底层人民的善良,令人拍案称奇。
1715年的正月,蒲松龄在他的老房子里“倚窗危坐而卒”,终年七十六岁。他去世后,故居一直由其后人居住,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日军战火。
蒲松龄故居所在的蒲家庄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解放战争时期,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在取得了莱芜战役的重大胜利后,曾在这里作短期修整,得到了当地人民的大力支持,为日后泰蒙、孟良崮战役胜利以及全国解放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现在我们看到的蒲松龄故居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原址上重建的,整座建筑由六个小院、七个展室组成,以聊斋为主线,向外辐射,院落门庭,错落有致,这里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人们怀着各种心情来此参观凭吊。
我们参观蒲松龄故居时,在村子里遇到了蒲松龄的十二代孙,很抱歉忘了问他的名字,据他说,今天的蒲家庄有1800多口人,其中蒲松龄后人达400来人,如果蒲松龄地下有知,我想,他一定会感到很欣慰的吧。 图文|褚延锋
壹点号 储己图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