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传统,自唐以后由新王朝官修前朝历史相沿成习,《清史稿》就这样产生的。由北洋军阀设馆,书写者是清史的遗老,主编是一位深居高位,经历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的元老——赵尔巽,他见清朝已皇冠落地,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自己又深受清代帝王恩宠,怎么办?于是以写史来答谢恩主,同时也借纂书来网罗前清遗老的初衷。袁世凯称帝后,任赵为馆长,编纂《清史稿》。《清史稿》成书分三期而成:第一期民国三年至六年(1914-1917),可谓准备和筹办期,多赖以翻书考证和翻实录及《东华录》;第二期民国六至十五年(1917-1926),稍有头绪,以时代为段落,择人分任,但也经常竭厥馆员散乱,时停时续;到第三期即民国十五年至十六年(1926-1927)赵尔巽身体日渐衰危,急刊为佳,稿未曾详校即随印随发,前后不遑兼顾。最终定稿五百三十六卷,分订一百三十一册,初印一千一百部(关外四百),1927年12月开始发行,1929年故宫博物馆接管《清史稿》,即严禁发行,不久因史料价值颇丰,解禁。《清史稿》内容来源于《东华录》32卷,《九东华录》195卷,《咸丰东华录》100卷,《同治朝东华录》100卷,《东华续录》220卷,还用了各帝王起居注、圣训、国史及军机处档案,方略馆中正副抄本、刊本、禁书、奏折、上谕等,其收集参照面之广,这在历代正史中是罕见的,可谓是三百年史料之大宗,尽管此书存在许多欠缺和不足,还是保持了我国正史的传统与本例的连续性,不愧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一部史籍。
为什么不叫《清史》,是仿王鸿绪《明史稿》之例,故其书题曰《清史稿》。
下面我就把《清史稿》卷五百五,列传二百九十二,艺书四,王来咸即“王征南传”中出现的“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的记述讲清。王征南是拳界名家,《清史稿》所以把它列在列传中的首位,不能不说这位浙鄞县名人的地位,其先祖奉化,到祖父时迁到鄞县学传内家拳法。
内家拳法起于武当道士张三丰。这种拳法特点是以静制动,应手即发(仆)不同于少林拳。到明中叶,王宗岳最出名,到明嘉靖(1522-1566)张松溪为最著名,弟子有三、四人;宁波的蔡继美最有成就,得到蔡继美教练的有吴昆山、周云泉、陈贞石等。河北拳家甚多,单说“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就是指杨禄禅、武禹襄太极拳而言了,因永年是杨、武太极拳的发源地。杨禄禅生于嘉庆四年(1799年)活跃在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同治十一年(1872年)故去,不正是清中业吗!杨禄禅之后、杨班侯、杨健侯至杨澄浦以及杨振铭(守中)、杨振基、杨振铎、杨振国、赵斌、傅钟文等亲族及弟子从永年到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香港、西安等地传拳,使杨式太极拳弘扬发展至国内外。武禹襄与杨禄禅是同代同乡人,武式、吴式和孙式太极拳相继出现。这是史实,是功绩,是为人类造福。
2004年2月4日第二届香港国际武术节,马伟焕会长邀请的赵廷铭先生墨宝“河北有太极拳”,与邓小平的“太极拳好”和杨振铎的“正脉传承”一同挂在比赛大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