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辛亥革命,一批批热血勇士,以舍我其谁的精神投身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洪流中。他们当中有的饱读诗书,有的学贯中西,有的富甲一方,也有贩夫走卒、市井小民,其事迹透过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浩如烟海的清宫陈旧历史档案,至今读来令人依旧动容。
革命志士:舍身成仁慷慨赴义
光复会首领徐锡麟于1900年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发动安庆起义失败后英勇就义,台北故宫军机处档案内存有其遇害前亲笔供词,毫不讳言“为排满事,蓄志十几年”,结尾赫然签名“光汉子徐锡麟”,字迹遒劲,豪迈无畏的气概跃然纸上。
“秋风秋雨愁煞人”。鉴湖女侠秋瑾1907年就义前手书的诗句至今仍在广传。有关秋瑾案的清宫档案包括电传谕旨、电奏稿、秋瑾口供、“告国人书”及秋瑾身后事处理情况等。
秋瑾在“告国人书”中指出,革命是顺应时势的救国途径,以唤醒汉人,推翻异族政权为职志,可以看成是一篇生动的革命宣言。在清宫档案中还记录有秋瑾牺牲仅一年就有戏班追悼秋瑾,将她的事迹编成戏曲,在茶馆上演。
1911年10月11日,清廷给湖广总督瑞澂的一条电谕记载了武昌起义前夕,设在汉口宝善里14号与武昌小朝街革命党秘密基地被破获的情况以及刘汝夔(刘复基)、杨宏胜、彭楚藩等三名革命党被捕受讯、牺牲的经过。其中,彭楚藩慷慨陈词、控诉清政府种种罪行并要求速死以唤醒国人,清廷的电文中指控其“语尤狂悖”。10月10日黎明,彭楚藩被杀于湖广总督衙门前,年仅25岁,是武昌首义牺牲第一人。
中山先生:屡败屡战唤醒国人
据冯明珠介绍,清宫档案中最早记载孙中山先生的文字出现在光绪21年(1895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第一次武装起义——乙未广州起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条上谕说明,这次起义的首脑人物是孙文、杨衢云;在另一条上谕中则要求“严密缉拿,毋任漏网”。
清廷从未放松过对孙中山的缉拿,但也闹出许多笑话。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二月清廷的一系列电文说,孙中山在日本横滨、大阪从事革命活动,要求“日政府协助查禁”,驱逐出境,并命令沿海沿江各省“严密防缉,以防内窜”。
事实上,当时孙中山人在南洋策划革命活动。清廷驻日公使的一则电文说出了闹出乌龙的原因:原来驻日领事花钱聘请密探侦查孙中山的行迹,但这名侦探竟然不知孙中山的长相,不但胡报,还向清廷敲竹杠。
从乙未广州起义算起,孙中山为建立民主共和,先后亲自领导发动十次起义,屡败屡战,锲而不舍。这些起义在清宫档案中有详细记载。其中最后一次起义是“碧血横飞,浩气四塞”的1911年“3·29广州起义”。有关这次起义,清宫档案显示,清朝政府对这次起义早有知晓。清廷日本代办公使上奏的电文也指出,该起义与留日学生的国民军有密切关系,其军火“皆精利无匹”。
武昌起义:清廷惶恐帝制终结
1911年10月11日,清廷发给湖广总督瑞澂的电谕说,“探知革命党潜匿定期于19日(10月10日)夜间起事”,要求瑞澂“一面督饬查拿在逃各匪,一面出示晓谕被胁勉从者准其首悔自新”。电文发出时,武昌起义已于10日夜爆发,这是现存清宫档案中最早的有关武昌起义的上谕。
清廷在10月9日抓获刘复基等3名革命者,10日便将其杀害,原为吓阻革命行动,没想到弄巧成拙,反而激化埋伏在武昌新兵营里的革命行动。一夕之间武昌光复,瑞澂逃亡,湖北军政府成立,革命之火随之燎原。至清朝覆亡,有关各地起义的清宫档案数百条,最为集中。
根据清宫档案记载,正当各地纷纷光复之际,清廷却爆发“金融危机”,各地发生严重挤兑事件。当时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一人就提取白银25万两,终导致清廷金融破产,动摇了国本,更加速满清政府的覆亡。
1912年1月1日,民国正式成立。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清宣统政纪稿本中,记录了清王朝走向覆亡的最后之路:1912年2月3日,裕隆太后无奈下旨说,“朝廷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贻万民以实祸”,把“速定共和国体相关事宜”授“袁世凯全权研究一切办法”;此后,颁“清室优待条例”;2月12日,裕隆下旨,由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合满蒙汉回藏五族领土为中华民国”。自此,中国数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终被推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