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大家对这个故事的了解,一般来源于《史记·刺客列传》,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讲的:
卫国人荆轲本是齐国庆氏,大概是春秋齐相庆封后代。他以剑术游说卫元君,但不被任用。后来秦国将弹丸之地卫国迁到野王,失去了国家的荆轲开始流浪。开始路过榆次与盖聂讨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不说话乘车离开了;之后荆轲又到赵国邯郸,和鲁句践下六博棋又发生争执,鲁句践呵斥他,他又默不作声走了。对荆轲的这些“小怯”故事的叙述,实际上是为他日后“大勇”来作铺垫。
荆轲到了燕国(都今河北易县),与高渐离、狗屠等交友,并被燕国隐士田光看中。此时,因为秦王政对留秦为质的燕太子丹不友好,于是燕太子丹逃回燕国,并与老师鞠武谋划报复。过了一段时间,秦将樊於期逃到燕国,燕太子丹收留他。鞠武建议太子丹结好三晋和齐楚对抗秦国,但太子丹认为过程太长需要快速解决。于是鞠武就把田光推荐给了太子丹,田光又找到荆轲,并以自杀来激励荆轲。
然后荆轲去见太子丹,提出劫持秦王要求罢兵还地的方案,满足不了要求就杀了他。太子丹同意了。等秦国灭赵后,燕国危在旦夕,荆轲终于决定出发,要求带上樊於期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为进见秦王的礼物。太子丹不愿意杀樊於期,荆轲就去说服樊於期自杀。于是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赵国剑师徐夫人制的良匕,并以燕国名将秦开之孙、勇士秦舞阳作为荆轲副手。
不过此时荆轲却在等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史书没有说。太子丹怕他拖延时间,于是他就愤怒启程了,这件事是否关系后来成败?史书没有说。太子丹就和宾客们在燕下都的易水边,穿着白衣白帽为荆轲践行。这样的举动,实际上就是为荆轲送葬。荆轲慷慨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于是荆轲和秦舞阳就到了秦国,通过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见到秦王。
这时荆轲捧着樊於期的首级,秦舞阳捧着地图的匣子,一前一后进了宫殿。秦舞阳忽然开始害怕起来,而荆轲却大笑秦舞阳是北方蛮夷,没有见识,并从秦舞阳手中接过地图。趁着献地图的机会,荆轲左手突然抓住秦王衣袖,右手将地图内藏的匕首拿出来,企图挟持秦王。秦王大惊,跳起来挣断了衣袖,想抽剑出来反击,但剑太长一时拔不出来,于是只能围着大柱奔跑。
按照秦法规定,殿内大臣不让携带兵器,殿外侍卫没有命令也不准进入,只有御医夏无且应变快,及时用自己药袋砸向荆轲,趁此间隙侍从们大喊“王负剑”!秦王趁机把剑推到背后拔出来,并砍断了荆轲左腿。荆轲倒地,血流如注,只能用匕首投向秦王,却只击中铜柱,秦王趁机刺伤荆轲八剑。荆轲自知不能幸免,于是叉开腿(当时没有内裤)来辱骂秦王。此时侍卫才赶进来,一拥而上将荆轲砍成肉酱。
事后秦王政开始赏罚本案相关的大臣,称“无且爱我”,特别赐给夏无且黄金二百镒。之后秦国攻打燕国,燕王喜被迫杀太子丹求和,但五年后燕国被秦国灭亡。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第二年又开始搜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被找了出来。但是秦始皇怜惜他击筑的才能,薰瞎他的眼睛留让他作为乐师。而高渐离却想为荆轲报仇,将铅块藏在筑里企图杀,事发后也被处死。
这个故事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并不陌生,但值得注意的是后面的“太史公曰”。根据太史公的说法,当时社会上有很多关于荆轲和太子丹段子,比如什么“天雨粟,马生角”,还有人说荆轲刺伤了秦王,这些都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呢?因为当初公孙季功和董生两个人与夏无且交往游玩过,他们都知道这件事,于是又转述给太史公听了,所以太史公才记录下来。
我们知道,太史公编《史记》时,确实采用了不少口述史料。比如这里的荆轲刺秦王一事,从夏无且口中,经过公孙季功和董生,再到了太史公耳里。“公孙季功”在某些版本也作“公孙季”,《史记》其他篇章有公孙季、董生,即公孙弘与董仲舒。但公孙弘、董仲舒活动时间都比夏无且晚太多,所以不但公孙季功、董生不是公孙弘、董仲舒,甚至太史公似乎都不是司马迁,而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所以关于这里口述史料的来源,可以相信不是太史公弄虚作假。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知道,《刺客列传》中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桥段,大概是来自夏无且的口述;至于荆轲在燕国的记录,应该也是参考了其他史料。有趣的是,《战国策·燕策》也有一个“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的故事,这个故事除去荆轲在燕国之前的经历,以及高渐离故事的相对简化,其他基本与《刺客列传》的记载完全一致,包括荆轲刺秦王、夏无且投掷药箱的核心片断。
但这样一来就产生了问题,因为按照一般的说法,《史记》是大量取材于《战国策》的,这个是公认的事实。虽然《战国策》要在司马迁之后的刘向才编订成书,但其内容却基本都在西汉之前就已经完成,同时也没有其他案例表示《战国策》曾抄录了《史记》。但为什么《战国策》关于荆轲刺秦王的记载,却又与夏无且对公孙季功、董生叙述的基本一致呢?
为《战国策》作注的诸祖耿、缪文远、张清常、王延栋等学者都认为,《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这段就是根据《刺客列传》补入的。一个重要的理由是,东汉人高诱为《战国策》作注,为《史记三家注》所引用,但《三家注》的作者偏偏在荆轲的故事里引高诱注,但是他们看到的《战国策》却与《史记》相差不大,可见应是汉至唐期间补入到《战国策》的。那么就是《战国策》文本的一个特例,至少对于荆轲刺秦的部分,应该是参考《刺客列传》的。
这样我们也能得出一个结论:关于荆轲刺秦王的记载,太史公父子在编写《史记》时,是参考了多方面记录的,而且选择了一个相对最靠谱的说法,这也体现太史公求真的精神。不过,太史公当时又听见过一些什么说法,这些故事与《刺客列传》记录的到底有什么不同,所谓“天雨粟,马生角”讲的又是什么故事呢?这些故事反映了汉代人对于“荆轲刺秦王”的认识,其实同样值得我们重视、探索。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汉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澎湃历史专栏作者,网易历史专栏作者,百度ta说合作作者,全历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国志》《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山海经全画集》实体书三种,作品散见于《国家人文历史》《北京晚报》《醒狮国学》《百家讲坛》《威海晚报》等报刊杂志及自媒体。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