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特别策划|大亨小事:邵逸夫的20段轶闻掌故

特别策划|大亨小事:邵逸夫的20段轶闻掌故

特别策划|大亨小事:邵逸夫的20段轶闻掌故邵逸夫的20段轶闻掌故【No.1——10】邵逸夫于1月7日逝世,享年107岁(点击观看组图)搜狐娱乐讯(背背山/策划马嫚丽/文)【前言】2014年1月7日清晨,

第1页 :邵逸夫的20段轶闻掌故【No.1——10】

邵逸夫于1月7日逝世,享年107岁

邵逸夫于1月7日逝世,享年107岁(点击观看组图)

搜狐娱乐讯(背背山/策划 马嫚丽/文)【前言】2014年1月7日清晨,香港著名企业家、电影制片人、慈善家邵逸夫爵士在家人的陪伴下,于私人寓所安详去世,享年107岁。作为一代大亨,邵逸夫给公众留下来的“遗产”不仅仅是遍布中国各大院校的“逸夫楼”,还有一段段传奇。在人人都在称颂他的丰功伟绩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以下20个小掌故,也许看过这些之后,你才会感到真正结识了这位传说中的人物。

[相关]邵逸夫:影视大亨缔造百..|香港影視大亨邵逸夫逝世..

No.1 名字的故事——其实,“逸夫”只是他的别号

邵逸夫原名叫“邵仁楞”。在他的老家浙江宁波,“楞”这个字用吴侬软语来说并无不妥,不过换成其他方言,多少有些不雅。邵逸夫很想改名字,但是父亲给儿子取的名字是不能改的。最后他只好在别号上动脑筋,给自己取了个很雅致的字,“逸夫”。

邵逸夫曾解释说,“宁波人从小立志要做大事,头等大事就是经商,一身从商,终身忙碌。去这个名字是希望自己以后能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安然度过一生。”对了,他的三个哥哥的别名也很别致,分别是:醉翁,邨人,山客。

No.2 奋斗的故事——没有继承家业的“富二代”

媒体多喜欢报道邵逸夫早年艰苦的奋斗史,殊不知,其实在他的孩提时代,邵家算是相当富裕的。他的父亲邵玉轩是旧上海有名的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经营飘染、财务等多种生意。同时,邵玉轩同情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颇为活跃。1920年邵玉轩病逝上海时,康有为、虞洽卿及曾任苏浙总督的卢永祥、民国元老谭延阁等晚清与民国风云人物都曾为其题辞致哀。

但邵逸夫与自己的几个兄弟们,却没有一个继承父亲的事业,而是纷纷入了电影这一行。父亲去世后,邵家逐渐家道中落,于是在中学毕业后,邵逸夫就跟着三个哥哥在上海开电影公司赚钱。1931年3月某一天,24岁的邵逸夫自告奋勇,忍受一路的晕船痛去美国买有声电影器材,不料路上轮船触礁沉没,邵逸夫因为死死抱着一个木舰板不松手,在海上漂了一天终于碰到救援船只。这多少有些“少年邵逸夫的奇幻漂流”的意味。

No.3 英文的故事——因为叫“Runrun Shaw”,所以被当成了“萧兰兰”

邵逸夫少年时期在上海读英文学校,操得一口流利英语。当了生意人后,他更喜欢说英文,特别是在东南亚和香港。王晶曾回忆,有一回祖籍上海的王晶跟邵逸夫讲上海话,邵逸夫没有接话,而是讲了一堆英文,把他吓了一跳。

二三十年代,邵家在上海的电影公司受到排挤,邵逸夫不到20岁就开始闯荡南洋。那时候他从卑微的电影放映员做起,把放映机、银幕等装上一个流动放映车上,然后走村串镇,在吉隆坡、怡保、马六甲、槟城的乡村市镇奔走,这样的画面有一种中国八九十年代农村露天电影的即视感。靠着一部破旧的放映机,邵氏建立起东南亚的发行网,逐渐在海外扎根。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据说兄弟几个为纪念他们的电影事业是跑出来的,所以每个人起的英文名中都有Run——大哥邵醉翁叫Runje SHAW,二哥邵邨人叫Runde SHAW,三哥邵仁枚叫Runme SHAW,而邵逸夫的英文名则是RunRun SHAW。对于这个洋名,邵逸夫的解释是他原名邵仁楞,上海话“仁楞”与英文Run run的读音相近。不过邵逸夫很是满意这个英文名,因为run在英文中有经营、做生意的意思,而run run就是“发展不停”,正对邵老板的胃口。

有意思的是,在日本作家佐藤忠男所著在《沟口健二的世界》一书的中译本里,译者将Runrun Shaw译为“萧兰兰”,就连新版也没改正过来,让人忍俊不禁。据说一些大学里的邵逸夫科学馆,英文名就是“Run Run Shaw Science Building”。

No.4 “六”的故事——“六叔”自己的“幸运数字”

邵逸夫因为在家排行老六,圈里人都尊称他为“六叔”或者“六老板”。而他本人也很钟爱“六”这个数字。他爱乘坐名车劳斯莱斯,所以家里有6辆劳斯劳斯,其中一辆车挂的车牌是“DM6”,一度是城中焦点。早在1978年,太太方逸华还出面以33万高价,投得另一个无字头“6”车牌送给邵逸夫。

No.5 LOGO的故事—— 邵氏的“SB”Logo

熟悉香港老电影的人一定对“邵氏出品,必属佳作”这句话耳熟能详。不过更引人注目的是邵氏的Logo“SB”。别误会,这不是现在骂人的话,而是“Shaw Brothers”(邵氏兄弟)的英文缩写,而邵氏电影公司也模仿好莱坞的华纳兄弟“WB”,其全英文名为“Shaw Brothers Film Company”。当然,在这两个字母组合已经产生另外意思的现在,恐怕邵氏迷们重温片头的时候,也会觉得有几分微妙吧。

No.6 胶片的故事——“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

邵逸夫年轻时很是勤奋,曾有1天看9部片子,1年看700部片子的纪录。他在邵氏影城还有自己专用的试片室。他曾说,“我晚上只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便是工作。”到了古稀之年,他也是坚持1天工作16小时,十分励志。大导演张彻曾在书中写道,“邵逸夫当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见,他坐的劳斯莱斯是名贵豪华的车,车里有酒吧,他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时间都不浪费。”

不过,邵逸夫能打造出如此一个娱乐帝国,除了靠勤奋,还要靠严格。为了树立邵氏的良好形象,邵逸夫早年很是严格控制影片的质量。有的时候出现劣片,甚至会亲手烧掉,毫不手软。他说过:“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 大导演张彻在邵氏的起步就并不如意,他替邵氏拍的第一部电影《蝴蝶杯》更因邵逸夫本人不满意,就遭到了被烧毁拷贝重拍的悲惨结局。

No.7 “抠门”的故事——为省十块钱,惹得剧组闹罢工

邵逸夫作为慈善家很是大方。但是作为商人,在手下眼里过于精明,就连公司食堂的馒头多少钱一个都记得清楚。有个流传已久的轶事,某一天剧组在外拍戏,想要20元买100个生煎馒头给片场工作人员。剧务填了采购单让邵逸夫批准,邵逸夫一看,生煎馒头在片场饭堂只要一毛钱一个,采购写两毛钱一个,而且还要去尖沙咀买,来回要用车,于是不批。其实这天片场饭堂的馒头师傅恰好因事请假一天,当天没有馒头卖。结果是,出外景的工作人员因没有早餐吃闹罢工,邵氏为此损失了近万元。事后,邵逸夫的太太方逸华只好戏谑地告诉公司同仁,“他可省了十元”。而邵逸夫本人生活作风也比较节俭,他通常去马场赌马只下注10元,有次排队看到前面的人下注500元。邵逸夫一看这个人是公司里的剧务,回头就要整顿作风。

邵逸夫的第二个太太方逸华也秉持着一贯的节俭风格。据说,当年大导演李翰祥拍片,需要十个小孩吹肥皂泡,每个孩子要一只竹筒,预算单子交上去后,方逸华砍掉一半。也因为“申请单永远cut 半”,人称方逸华为“Cutting Manager”。

因为吝啬,邵逸夫错过了不少赚大钱的机会。当年尚未成名的李小龙曾找他毛遂自荐,欲以每部6万港元片酬拍电影。但邵逸夫认为此人太狂妄而把价码压至每部3千到9千港元。当时流传的版本是,邵逸夫一声冷笑,“开什么玩笑,他难道不知道邵氏300元一个月的武师一大把吗?”结果李小龙掉头投奔了六叔的竞争对手嘉禾,致使邵氏错失了香港电影史上最具票房号召力的“金鸡”。

No.8 “小算盘”的故事——票房收入可以少,导演酬劳必须砍

邵逸夫崇尚节俭,也非常善于砍价。曾拍摄《三笑》的导演岳枫,让编剧组的许国做副导演。由于许国当时是编剧,戏拍完后,制片部照例开了一张1000元的副导演酬劳单,呈请邵逸夫批准。他眉头连皱数下,然后用铅笔写了一行小字:“请与许国交涉。”制片部的找到许国说:“老板是叫你下厂去了解一些拍片情况,不是叫你去做副导演,所以老板希望你打个折扣,收800元算了。”许国一听火起,就把酬劳单撕掉了,边撕边叫:“邵老板多了1000元,也富不了多少;我少了1000元,也穷不了多少!”

以上的例子也许有些极端,而邵逸夫的算盘打得精也是出了名的。有一次导演程刚拍摄的《神刀》在市场上卖到97万港元即奉命收场。程刚为此央求邵逸夫多映一天,让他过一过“百万导演”的瘾,但是遭到拒绝。为啥卖到97万就不卖了,不是越多越好吗?这里面有门道,程刚如果成为“百万导演”,薪水就要加到“百万导演”的同一水平。而票房增加了3万,程刚的薪水增加的可能就不止3万。邵逸夫不能让手下人轻易得意,为此他宁肯少一点票房收入。

No.9 邵氏影城的故事——明星入住,水电房租全免

为了成就电影王国梦想,邵逸夫在60年代在香港清水湾买了一块地皮,建成邵氏影城。员工们曾指出邵氏影城有三大优点,一是空气清新,二是饭菜便宜,三是发薪准时。邵逸夫对本公司的演职员很关照,特别在宿舍区建造了一座美观新颖的明星大厦,取名为“敦厚楼”。住在这里的人们,水电、房租全部免费。

邵逸夫本人的别墅位于影城的山顶,下面有个仿制的颐和园小园景。但邵逸夫并不常在这座别墅里住,他更多的时间是住在影城附近的一栋普通公寓里。

No.10 铜像的故事——结果惨变员工“出气筒”

邵逸夫的电影公司在60年代中期达到最辉煌的时期,手下一票大腕导演,明星璀璨,影片火遍东南亚。那时候邵逸夫很是得意。1966年某一天,他授意手下员工为自己铸造一尊铜像,颇有让自己万古流芳的意思。铜像造好后本来打算安放在邵氏影城大门前的,但当时的宣传部主任陈铜民说出一番话,令邵逸夫很不舒服。

陈铜民说:“六先生,通常只有死了的人竖铜像,而你如今身体健康,精神也好过年轻人,怎么想到要竖个铜像呢?岂不是自己诅咒自己?况且一个人有功勋,铜像应该竖在公众场所,绝不能摆在自家厂里。”陈铜民这样反对自己,当时又没有谁站出来为邵逸夫说话,所以邵逸夫既尴尬又别扭。后来,这个铜像被弃置在道具房里,一些对邵逸夫有意见而不敢当面说的人,便来到道具房里,拿邵逸夫的铜像撒气。曾有人说,那个铜像不知挨过多少武师们的拳脚和小姐们的唾沫。

上一篇: 建州女真和金国女真有什么关系?史料记载清朝祖先起源于黑龙江
下一篇: 三国史料记载的六件事:三件事证明马超很弱,三件事证明马超很坏,跟张飞许褚不在一个档次上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