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是一部神奇的史书,由于“好引杂说,故多污秽”,对于史料真伪不加辨析,往往发布爆炸性独家新闻。此前,评论者的注意力往往被《宣帝纪》俘斩万计的神迹所吸引,却未注意景帝、文帝二纪。殊不知《晋书》为司马昭创造起战绩来,热情可并不比为他老子唱赞歌差,只不过受害者姜维的牌面比诸葛亮差的太多,故少见评论而已。
譬如延熙十七年姜维第二次大规模北伐,《晋书·文帝纪》如此记述:
蜀将姜维又寇陇右,扬声欲攻狄道。以帝行征西将军,次长安。雍州刺史陈泰欲先贼据狄道,帝曰:“姜维攻羌,收其质任,聚谷作邸阁讫,而复转行至此,正欲了塞外诸羌,为后年之资耳。若实向狄道,安肯宣露,令外人知?今扬声言出,此欲归也。”维果烧营而去。会新平羌胡叛,帝击破之,遂耀兵灵州,北虏震詟,叛者悉降。以功复封新城乡侯。
司马昭可真是料事如神,算无遗策,姜维望风而遁。捎带,司马昭因此战获得封爵了,这可是一切《晋书》爱好者的兴奋点所在,必须真实可信不是?
但一扒拉《三国志》和《华阳国志》,毛病就来了:
《后主传》:
十七年……夏六月,维复率众出陇西。
《刘后主记》:
夏六月,维复出陇西。狄道长李简举县降。维围襄武,魏大将徐质救之。
一目了然,姜维进攻陇西郡的时间在夏六月,而且此次出兵的动机便是狄道长李简“密书请降”,故而首先就端了狄道。
此时的司马文王在哪儿呢?按《魏书·三少帝纪》,秋九月,因姜维攻陇右,“时安东将军司马文王镇许昌,徵还击维,至京师,帝於平乐观以临军过。”就此还搞了一出曹芳打算干掉司马昭,夺其兵权,末了引火烧身的闹剧。因此,司马昭到达长安的时间最早也得秋九月,去姜维出兵已经三个月,狄道早就凉透了,还轮得到他在陈泰面前卖弄什么大聪明,去盘算什么姜维“扬声欲攻狄道”?
再者,按照《文帝纪》的描述,司马昭判断姜维进攻狄道是虚张声势,故而拒绝了陈泰先据狄道的建议。回到正常历史位面,姜维此次出兵,首要目标就是狄道,先据狄道为本,而后进围陇西郡治襄武,大破魏军。倘若《文帝纪》为真,这哪儿是什么料事如神,简直是料事如鬼,活脱脱姜维细作。真可谓文帝妙计安天下,赔了狄道又折兵。
只能说,我大晋为司马宣王父子创造战绩,真是够拼的。
正常位面,等司马昭到长安,姜维已经打垮了徐质,一路攻克陇西诸县,准备把人民打包带走了。到《晋书》位面,姜维成了在陇西郡打酱油,被司马文王一席妙算,唬得拱手而逃,不战自退。司马文王追之不及,只能拿新平羌胡练练手,顺道扬兵灵州,耀武沙漠。但这还不是最玄幻的——
昭明文选注引王隐《晋书》:
姜维出陇右,上帅轻兵到灵州,大破之,诸虏震服。
于是乎,司马昭从打酱油到妙算退姜维到帅轻兵大破姜维,绝世名将风采俨然矣。
历史是如何被御用史家精心打扮的,工序一目了然。
更有意思的是《晋书·天文志》:
九月,帝废为齐王。蜀将姜维攻陇西,车骑将军郭淮讨破之。
居然是郭淮的功劳,但如此大功,《三国志》本传一笔不录,又成了独家新闻。捎带,姜维一颗人头,《晋书》推了司马昭、郭淮二位竞标,一书之内也能搞罗生门,委实有趣得紧。更讽刺的是,根据《三国志》和《华阳国志》,此役姜维大获全胜,末了《晋书》不但讳败为胜,还能搞出两位胜利者,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
当然,《晋书》的作者未必存心为司马氏吹喇叭抬轿子,只不过辨析史料的水平太次,拉到篮里就是菜,把晋人的历史发明照单全收,自然难免贻笑后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