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古籍与科技深度融合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古籍与科技深度融合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古籍与科技深度融合古籍善本,是炎黄子孙绵延不绝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的迭代传承,是祖先前贤的智慧集合与思想边际,是包括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和资源库,是中华文明的不朽载体和历史见证

古籍善本,是炎黄子孙绵延不绝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的迭代传承,是祖先前贤的智慧集合与思想边际,是包括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和资源库,是中华文明的不朽载体和历史见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磨难后幸存的“家底”。因此,如何最大值、系统化、高效能地传承善本古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知识阶层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第一、比照善本图书目录,借助云技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融媒体、仿真影印等现代信息技术,尽快建立起国家层面的善本古籍总库。以“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为国家级善本古籍总库建设的书目依据,以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为数字化基准平台,采取国家政策扶持与资本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整合诸如“中国历史文献总库”“高校古文献资料库(学苑汲古)[U1] ”“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古文献资料库(秘籍琳琅)[U2] ”“上海图书馆古籍全文影像数据库”“中国古籍基本库”“古籍馆数据库”等已经开发使用的各类古籍文献库,在一定时间内尽快打造出一个具有国家标准意义的善本古籍总库。在此过程中,既要保护好各类原数据库研发单位的数字专利和市场利益,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数据知识的商业与公共转型、数字资源的共享和共建,又要依据善本优先的原则和标准,严格遴选、甄别、使用原数据库的古籍书目,高规格重构国家善本古籍数据总库。国家善本古籍总库的建设,可与善本古籍目录相匹配,对庋藏于各地的善本古籍采用仿真影印等工作范式,真实“还原”古籍原貌原样,最大限度地保存古籍书名、牌记、字体、纸张、行款、墨色等版本历史信息,最大数量地为善本古籍永久地保留数字化“底本”,缓和或彻底解决善本古籍收藏与使用之间的千古矛盾,进而避免古籍数字化的多头重复建设,为善本古籍的使用提供数字化、精准化、体系化的高端信息服务。

第二,依据馆际联盟、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善本古籍收藏量大质优的图书馆、博物馆、大学等藏书、科研、出版机构,赋予建设特色数据库的动能,形成一个总库、多个子库的古籍数据平台分布格局。各个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出版社等机构,由于受到形成历史、功能定位、区域位置、人员构成、经费来源等因素影响,它们在善本古籍的收藏重点、范围和数量等方面,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个性化的馆藏特色。如敦煌研究院的敦煌学文献、甘肃图书馆的文溯阁《四库全书》、天一阁博物馆的地方志与科举录、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的明清文书与地方档案、宁夏大学的西夏学文献、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赵城金藏》、大连图书馆的明清小说、[U3] 清代内府档案和满铁资料、上海图书馆的尺牍手稿、家谱方志、泰安博物馆藏《正统道藏》等。按照馆藏特色,从敦煌学、西夏学、方志学、谱牒学、佛藏、道藏、金石、墓志、中医、文学、军事、经济、教育、史学、蒙学、营建等学科或专题入手,统筹既有数据库,赋予收藏特色鲜明的机构建立专题数据库的使命。国家当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全方位地支持,特别是在善本古籍资源的让渡、共享、购买等基于协议或商业运作上予以大力扶持,汇聚全国同类善本古籍,从而形成以一家机构为主,资源汇聚、数据权威、信息精确、共建共享、持续开放的集成特色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是数字化时代国内外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新趋势,是图书馆强化与提升善本古籍定向知识服务的能力转型,也是善本古籍“红火”起来的有效标识。

第三、善本古籍与文化创意、古籍整理、科研项目联动,借助技术、读者、科研的力量,厚植受众群体,活泛古籍魅力,改进善本古籍的创新速度与质量。书籍的生命,在于生生不息的阅读、汲取、批判与创新。因此,各个图书馆、博物馆既要广泛举办普及讲座、图书展览等公共文化产品的传统文化活动,更要以文化创意为基点,采用动画漫画、视听影视、互动体验、全息展示、保真复制、全景互动等新媒体形式,让善本古籍尽可能多地吸引普通读者,构建善本古籍最广泛的受众群体,使古籍善本在广阔的读者层面真正“活”起来。善本古籍与古籍整理、科研项目的良性互动,将全面提升善本古籍的整理水平,有利于形成新的学术范式,是善本古籍学术生命的实质意义的“活”起来的特征。国家善本古籍数据总库和特色数据库的建立与使用,将会提供全面和权威的古籍版本文献资源,提升善本古籍数据巨量流动和规范使用,对已经启动的大型古籍的整理与研究,如江苏的“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福建的“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等等,具有加速项目工程的进度与质量的巨大作用。数据总库和特色数据库的建立,还会使得一些传统的古籍整理与研究,如“影印”“辑佚”“点校”“笺注”“索引”等著述形式,在智能化、数据化的加持之下,产生一些根本性的改变与转型。古籍“影印”,会获得诸多版本甄别、比较之后的最佳底本;“辑佚”,将会获取更加全面与完整的资源;“点校”,诸本参详,雠校群籍,有利于新的善本产生。

第四,智能化的数据库建设,将焕发善本古籍学术生命,有利于充分整合固有资源,改变传统学术统系,构建新时代的中国学派和中国风格。书籍图录是近百年来兴起的将古籍书影分类编次,附加文字解说,具有典型性、可信性和鉴赏性的版本目录体式。数据库的建成与使用,将可以获取充分的版本资源,按照研究目的设定与学术需求,完成搜集全面、量大质优、信息精确的高质量学术著作。更为重要的是,书籍图录所记载的善本古籍印纸墨色、字体行款、版式风格、书籍序跋、刊工讳字等版本信息,可以完整地在数据库中得到覆查和验证,从而使得“古籍图录”这一著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可以复核、可以重复的自然科学的学科品质与学术属性。当然,地方志是善本古籍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数据库化程度较高的数字产品。地方志的体例,一般都具有建置、沿革、分野、形胜、风俗、城池、乡都、镇市、山川、水利、土产、户口、田赋、公署、书院、坊表、津梁、祠庙、邱墓、寺观、古迹、历官、科贡、人物、列女、仙释、艺文、杂纪等门类相对齐全的条目。这些历代递修、由《一统志》到省、府、州、县、镇、卫、村的各代各级的方志,建立起了中国古代空间上的“地理中国”,也描绘出了民族精神上的“人文中国”。宋罗濬《宝庆四明志序》有云:“欲知政化之先后,必观学校之兴废;欲知用度之赢缩,必观财货之源远。观风俗之盛衰,则思谨身之率先;观山川之流峙,则思为民兴利。事事观之,事事有益。所谓不出户而治天下者也。”地方志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经济史、教育史、风俗史等的资源宝库。而且,地方志中所蕴含的辐射巨大的资源信息,也是我们构建历史地理学、环境史学、历史社会学等新型跨学科取之不尽的信息源泉,更是我们解读古代中国的一个视角,当然也将会成为我们建设基于数据、具有科学品格的新的中国学派和中国风格的学术流派的基石。(陈国军)

【系列稿件一】李明杰:中华善本在当代中国的保护与传播

【系列稿件二】吴国武:激活古籍善本新生命,彰显中华文明新气象

【系列稿件三】漆永祥:古籍善本何以为文化续脉,为时代添彩

【系列稿件四】杜志强:古籍善本价值重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系列稿件五】杜立晖:古籍善本数字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系列稿件六】吴倩:中华古籍善本里的和合文化

【系列稿件七】熊明:品味古籍善本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系列稿件八】漆子扬:善本流传泽后世,牙签万轴待今朝

【系列稿件九】杨庆存:激活古籍善本,助力文化建设

【系列稿件十】李晓源:从藏书印与藏书票看东西方书籍文化异同

【系列稿件十一】杜学文:让古籍善本走向百姓生活

【系列稿件十二】许超杰:在《春秋》三传中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系列稿件十三】张玉亮:整理出版,是对古籍善本最好的保护

【系列稿件十四】张觉:激活经典 熔古铸今

【系列稿件十五】王丰先:多措并举让古籍善本走出“闺阁”

上一篇: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国古代著名神话故事
下一篇: 百年前一清朝御医的手稿,估价达2.1亿元,现在医生可没那么讲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