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我⬆️
01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重,自感不久于人世。
时值第五次北伐,压上了季汉全部的家底,十万大军。
一旦自己撒手人寰的消息被司马懿得知,这老儿肯定会不顾一切的反推过来。
季汉又有谁能挡住司马懿?
安排身后事,错一步,便会万劫不复。
目前关于诸葛亮的撤军计划,有两种版本:
1、
“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陈寿《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2、
“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
——裴松之在本传后注引的《魏略》
关键点都在于:诸葛亮在托付后事的时候,魏延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02
《三国志》历来采取纪实记述历史,陈寿又曾在季汉内部供职,他是谯周的弟子。
所以后人一般都会采用陈寿的记载,认为诸葛亮安排后事时,单独将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召去,把魏延晾在了一边。
但这里有个问题——
此时,魏延毫无疑问是季汉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存在。
以诸葛亮谨慎的个性,他会置魏延这个二把手不顾?
真冷落了魏延,万一魏延投魏,当了司马懿的带路党,季汉可就真蹦跶不了几天了。
综上所述,“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的记述,大致可以认定为假。
是季汉鹰派和鸽派政治斗争的延续。
是季汉朝廷对“魏延谋反事件”进行的盖棺定论。
这里边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又隐藏人物——费祎。
03
魏延造反案中,费祎一直是个被忽视的人。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费祎和魏延关系不错。
费祎更是杨仪和魏延之间的润滑剂,每当俩人闹到不可收拾时,都是费祎两头劝和,不至于爆发更大的危机。
可是,诸葛亮去世后,杨仪派费祎去试探魏延的态度。
魏延还在把费祎当成自己人,发起了牢骚:“丞相虽故去,但我还在!为今之计,当由丞相府属官运送灵柩回成都面见陛下,我留下率大军继续讨伐国贼曹魏才对!怎么能因为丞相死了而耽误国家大事呢?况且,我魏延是谁?怎么能给杨仪这种货色断后?”
费祎嘴上表示赞同:“您说得对极了!杨仪只是一介文官,哪懂什么军事?把军队交到他手上,那不是全砸了。我回去劝杨仪自行返回。”
可转头呢,费祎火速前往五丈原中军大帐(魏延领命都督前部,和中军不在一起)告诉杨仪:“魏延是不会听命的,你看着办吧。”
费祎为啥背刺魏延一刀?
就是因为费祎是个隐藏的鸽派。
后来他在接替蒋琬任大将军时,有个著名的理论:
“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
——当年诸葛丞相都没北伐成功,我们这些人又能怎样?还是早点洗了睡吧。
04
当魏延和杨仪互相指责对方有意谋反的表章送到刘禅面前时,刘禅懵了,不知道如何处理。
召集蒋琬和董允一道商量。
这一商量不要紧,直接把魏延逼到了绝路上——
魏延平日和大部分同僚都不和,这会儿就生出恶果了,蒋琬和董允一致认为:是魏延想趁诸葛亮去世的时机妄图作乱,杨仪是正义的一方。
蒋琬和董允都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列举的志虑忠纯的良臣,刘禅对他们自然是100%的放心。
得,那就绞杀魏延吧。
魏延带着本部人马在南谷口和杨仪相遇了。
杨仪只让王平在阵前喊了一句:
“丞相病故,尸骨未寒,你们竟然胆敢在此作乱!”
魏延手下的士兵便作鸟兽散了。
没办法,杨仪此时有朝廷的支持,又占据着对武侯遗言的最终解释权,兵力还比魏延多,这仗还怎么打?
魏延只能带着儿子逃奔汉中方向......被马岱赶上,一刀结果了。
随后,魏延被夷三族。
05
整个季汉,立国43年的时间,死后被夷三族的人,只有魏延一个。
魏延冤吗?
1、
陈寿《三国志·魏延传》中记载是互相矛盾的:
一边表示魏延要造反;
一边又如实记录下了魏延的行动路线: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很显然,魏延没有想过叛变投敌。
原因很简单:
1、
只要魏延解决了杨仪,就能代替诸葛亮的位置,这一点,不光魏延是这么想的,当时和魏延关系不好的诸将,也都是这么认为的。
2、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
为啥放着季汉二把手不当,跑到魏国去给人当小弟呢?
曹魏能开出军方一把手这么优厚的条件吗?
06
杨仪也没好到哪儿去。
大军返回成都后,刘禅遵从诸葛亮遗愿,让蒋琬担任尚书令、益州刺史。
杨仪仅被升任中军师,是个没有部属的虚职。
杨仪不乐意了,私下对费祎发牢骚:
“如果我当日直接率军去投降曹魏,如今哪至于如此落寞?”
本来只是一句气话,却被费祎一字不落给报上去了。
杨仪被流放至汉嘉郡(今四川芦山)。
到了流放地之后,杨仪还是管不住嘴,又让人抓住把柄,最终在狱中自杀。
他和魏延,谁也没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