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宗教说
②劳动说→《淮南子》: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动力之歌也。
③模仿说→再现
④游戏冲动说
⑤自我表现说→日记
⑥吸引本能说→人际沟通
文学作品:
①强烈情感
②艺术形式
③具体可感,是形象的反映
④美的规范的参与
钱基博界定文学:
文→
美丽:文的止境
复杂:言之有物
组织:言之有序
怎么理解文学?
面对过去的完整作品应该怎么去理解
①外部研究→文学所反应的社会内容
社会内容:①作者本身②社会脉络
举例:陈寅恪认为崔莺莺,崔姓在当时是山东五大姓,凌驾于皇族之上,绝无可能与张生产生关系这种行为→结论为崔莺莺是妓女,只是在作品中伪托高门(历史背景角度作出的考证,阶级角度)
②内部研究→文本分析
什么叫文学史?
★历时性角度认识对象→不同的时代(时间先后进程)文学传承与内在逻辑
共时性→同一个时间背景
文学史:文学历史的演变,由作品构成的几个体系(不是单一的作品),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文学史不等于文学批评,也不是探讨文学的普遍规律(文学理论),而是从时间先后顺序中勾勒出文学发展的历史图式。
文学史处理:主要作家和重要作品→还是有局限性
文学史史观
两种:
1.文学发展有内在必然性,即发展到某种程度是有其目的性的,文学就是朝着某种目的去发展的→代表为胡适《白话文学史》,五四史观
这是线性进步的→古代到现代是绝对化单线进步的过程
但是自然演化观无法运用在人文发展观中
历史的发展一定会朝着人性的最终极最有价值的目标进行
例:
①杜丽娘→至情的代表,个人的觉醒
②杜甫的《秋兴八首》→胡适批评为诗谜
③胡适赞扬韩愈的以文为诗,但是朱光潜、严羽都认为这是中国诗韵衰弱的关键
2.认为没有
参考书目
杜甫: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
1.《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
2.《中国文学史》——叶庆炳
3.《中国文学史》——台静农
4.《中国文学史》——王国瑛
5.《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
6.《剑桥中国文学史》
总结
文学史所讨论的是:
1.文学的总体框架和大体脉络
2.文学现象展现的文学意识
3.文学作品的解读
★最重要的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先秦文学:非纯文学
非纯文学:1.神话类 2.历史著作
一、神话类
记录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类的解释
神话→最早的 收录于《山海经》《庄子》《楚辞》《穆天子传》《淮南子》《列子》保留搜罗神话最多的作品(其中说的是作品里的神话,这是非纯文学的部分)
2.神话定义:
①神的故事(最原始的定义)没价值
②原始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神话具有一整套严谨深刻复杂的内在逻辑,和现代相比没有什么差别
神话的产生一定要有信仰的要素,这是一种相信的活动
在谈论神话文学意义之前的补充:
神话的脉络背后支撑着很多的文学作品
神话是有结构的概念的,又展现了感性的结构,神话与诗本质上都是通过感性的想象来开展与现实世界不同的空间→神话与诗歌的近亲关系
荣格:集体无意识
例如:太阳里住的三足乌,为什么多了一只脚→性本能,人的潜意识里的反映(心灵原型)→神话是认识人内在的宝藏(这需要足够的文化水平才能看到)
现代学者称神话思维又叫诗性的思维
神话的文学意义
1.在原型上所体现的与诗的近亲关系以及普遍性
2.中国神话是并列的静态的,西方神话是动态的叙事的→透过神话的表达来了解人性
3.神话故事和神话材料是后世取材的素材
神话分类:创世、自然、战争、感生、变形、推原
创世类:盘古的头发变成了星星→那个时代流星雨(有白带),皮肤上的汗毛里的跳蚤等寄生虫变成了人类
盘古的身体化作地球万物在西方有专有词汇为尸化神
山海经神话
自然神话中的烛龙→闭眼黑暗,睁眼光明→对日和月的解释
初民用自己的想象来诠释他们所周遭的世界
感生神话→有感而孕
变形神话(变化成别的形态存活下去)的生命力很强劲→怪诞派
卡西勒认为为什么有神话归根到底就是:人类抗拒死亡,无法忍受我们热爱的生命形态必然要终结
神话的本质就是对死亡现象的坚定而顽强的否定→变形神话是最佳的反映 例:庄生梦蝶
山海经中变形神话的最佳例子:
精卫填海→女娃死后化作精卫鸟填海
夸父逐日→中途死后夸父手杖化作桃花林
中国与西方变形逻辑的不同决定于这个文化的性格
中国变形的逻辑(由什么变成什么)到了六朝后(志怪小说)基本采用的是向心型(植物动物经过修炼转化为人体)的变形逻辑
西方的变形逻辑多是离心型(人变形为其他形式)→宙斯变成天鹅勾引女生,达芙妮变成月桂树
▲在山海经中中国这种变形逻辑还没有,比较保留早期初民图腾信仰下半人半兽的造型
中西神话的差异
1.希腊神话可以归入叙述型的原型,中国神话是非叙述型的原型
★2.希腊神话以时间性为架构的原则,中国以空间性为经营的中心
即便如此中国神话对后来的文学影响也很重大
俄国学者李福清:许多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一直积极的运用古代的中国神话,而且做这个事情的以章回体小说比诗歌运用的还多得多。
▲浦安迪→原型批评→认为明清奇书文体的整体结构设计就是来源于神话的原型
《山海经》
成书于战国中期到西汉初年,刘秀认为山海经描写的内容和特点“远国异人”(“人”带有神性甚至兽型的独特形象)
怎么构想出“远国异人”的形态?《山海经》到底诞生于哪种文化的环境里?
袁柯考察《山海经》也是战国中期到汉初楚人的作品
《山海经》的流传与巫史有关,具有宗室立场
→考察《山海经》的《钟山经》里反映的是和夏人活动区域吻合→宗周王室对夏商周的传承
★《山海经》以后对于空间的描述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博物体(各种经的空间的布局)的发挥
东晋郭璞(方士,算命人)注《山海经》中的刑天,说自己亲眼见过刑天
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断不作于三代以上,殆周秦间人所述,……然道里山川,率难考据,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诸家并以为地理书之冠,亦为未允。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尔。★★
《山海经》对小说具体的影响
1.后世建构仙境乐园的主要来源。→息壤
尤其在明清小说中,主要是以男群来构设的社会制度与文化运作方式里,还是有对性别不平衡的意识,并投射到女儿国的想象中。→女儿国的想象来自山海经(《山海经·海外西经》:女子国在巫咸北,雨女子居,水周之。)
巫咸:沟通神与人的中介。→正史中都有记录女子国→只有女子,怎么生育→水是生命之源→感生神话
玄奘《大唐西域记》,《西游记》《西洋记》中的女儿国,后被不断丰富。
《山海经·卷二西经》的西王母: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
▲《山海经》作为宝库包含了许多人类生活经验和想象的原型,而这个原型可以不断被发展,以此生生不息。
《穆天子传》
记录周穆王的故事,被视为汉代的意识结构支配形成的
《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
帝王的巡授行动背后的文化意义
→彰显中央与四方的模型给与的象征实践→君权神授的意识→汉代
巡授天下由东到西→东西对称(阴阳观念)的宇宙观,也是汉代的产物 例如:西王母(阴)、东王公(阳)
▲所以判断一个文献到底产生于哪个时代不是从内容判断,而是看它背后的意识形态。
《楚辞》中的神话题材
《离骚》《天问》《九歌》
《离骚》:
①“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月神,飞廉:风神
②“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宓妃不止是屈原祈求作法时所诉求的神灵,在文学的层次中构成屈原不断努力追求至死不悔的人格→构成屈原文学中求女母题。
例:李白《长相思》:美人如花搁云端→屈原求女主题的延伸
先秦文学:寓言
寓言定义: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性质,必须还具有教训意味的独立故事。
《战国策》《孟子》里的寓言故事
寓言这个词汇的源头出现在《庄子》中的《寓言篇》:寓言十九,借外言之。→意在此,而言在彼
西方拉峰登定义寓言:故事是它的肉体,教训是它的灵魂。
《伊索寓言》短篇的虚构故事,蕴含道德教训和处事哲理。→例如罗德岛的故事,黑格尔引述:“这里就是罗德岛。”
陈浦清定义寓言:作者所有寄托的故事。 ①故事性②寄托性
中国的寓言:鹬蚌相争,不鸣则已,《孟子》:骄其妻妾
左传
寓言的范围:历史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
这些历史著作的叙事能力
《左传》,文史结合的传统→文学标准艳而富,以史家的标准来看“其诗也巫”追溯鬼神概念可以到左传。
韩愈:“左传浮夸”
历史著作之影响
《国语》的史学价值:国别体
《战国策》内容是战国时代策士游说,汇集时间为秦统一前。
其文学特色:①富于文采,酣畅淋漓②描写人物生动 ③策士的说服运用到了寓言
影响到了秦汉的政论散文和汉代词赋以及史记
史传
历史写作影响到了小说:
①情节化
钱钟书:“史书中描述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生无旁证,死无对症”
《左传》虽然是纪实其实是拟代
结论:与神话相比,史传作为中国小说的起源之一,这个争论很少争议。
叙事文学概说
倪豪士认为中国小说的起源→追踪到周代(先秦)
①《庄子》、《孟子》、《战国策》、《国语》展露了后世小说中的写作技巧。
②从写作题材上讲,《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中提到的神话
③从时间上看,最早小说是六朝的志怪小说。
把小说做一个分类:
①《左传》《国语》传记,历史性作品类
②《孟子》《列子》《春秋》这种寓言比喻游说之辞是经营修辞类
③《三海经》《穆天子传》神怪类
明代胡应麟用“幻设”定义小说→六朝的小说就不算小说,唐传奇才是真正的小说。
“幻”这个字怎么来的?
①是佛教用语→佛教进入中国带来这个观念,进入创作层再进入叙事领域→小说概念在宋代
▲原来所有对文学史的说法都是一种参考,很难有唯一定论。
哲学著作(史传散文)
诸子散文:主要是论说文
提供思想上的深刻影响
孔子、孟子、庄子等这些人到底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还是为了谋求功名富贵?
有对世界的关怀,恢复人生命的尊严
“philosophical breakthrough",哲学的突破→只讲本质,从本质上思考→某些时代经过剧烈胎动诞生全新的文化生命
在中国这种思想的突破就在春秋战国时代,西方为希腊文化
以《孟子》来讲:
为了推行儒家治国安邦的思想,必须运用那个时代的表达方式→铺排长篇,假设譬喻等。
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唐宋古文大家的典范
文学批评上的文气说,《公孙丑》篇:”浩然之气“,提到”体气“”夜气“
对”气“的考察→大自然中的风霜雨雪如何影响到人的文学上的表达
《庄子》:
从文学角度说,提供很多神话题材,保留神话内容最多的,善于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理(形象化的表达)→例:①啮缺,缺了门牙的人讲话漏风,泄露若干天机 ②支离疏→形残神全,反讽大多数人形全神残。
《庄子·厉人生人》:“癞之人,夜半生其子,遂举火而视之,唯恐其似己也。”
具有高度抒情性和表现力,“得鱼忘筌”“言不尽意”对后世玄言诗歌的发展。
后继者李白、苏轼等。
《荀子》:
论理的逻辑性比孟子更有过之。
《赋篇》对汉赋有影响
问答体,前半设谜,后半破谜。
咏物文学的肇端
★这些哲学著作提高了人们用文字表述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
狄百瑞:儒家注重对话体的表达,具有影响力甚至渗透到了禅宗,不同于论辨体,在对话中取得进步。
纯文学的发生
在先秦纯文学主要是《诗经》是北方文学的代表,南北文学的差异还影响到明清时期的戏曲。
战国《楚辞》南方文学的代表
王力:“在多种文化中,每一个文化体都有一个基础文化,在文学中存在一种根文学,其意义在于有利规定诱发着文学以及人们审美取向的形成发展。”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也触及到了根文学
《诗经》《楚辞》→中国文学的根源
《诗经》
缘起西周初到春秋中叶,出自黄河流域一带(高度历史化、伦理化)
颂、雅较早(西周),商颂也是周代产物
国风较晚,“风”的理解:
①民风、风俗
②“风马牛不相及”,牝牡相及→交配→婚、恋
《诗经》编撰:1.采诗 2.献诗→最终都要汇集到周王室。
诗、乐(舞),三百篇可弦歌
宋代程大昌:乐诗(诗可入乐)、徒诗(诗不入乐)
徒诗现象产生→南朝→声律说
孔子删诗说可能不准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诗经》的美学、价值、意识形态判断
政变、美刺→正风、正雅、颂→后世的严治传统(儒家传统)
变雅、变风→在朝者身份的负面的批判、爱情诗就是淫奔之辞、居下流而上者(在儒家看来是非正统的)
诗学的正变观
汉儒所理解的风、雅、正、变
①以时和诗来定政变→时代的盛衰
②诗的功能→颂扬盛世、讽刺衰世
③以诗的志和情来定政变→言志者为正(大我关怀)、咏情(私情)为变
醇、直、辩、雅→大多是赞美
耻、浅、艳、绮、新→批评、否定
例子:唐诗的变化→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盛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正面(正)vs晚唐李商隐《登乐游原》负面(变)
补充:采诗、献诗对后世的影响
采诗→白居易呼吁恢复采诗官(民、政结合)→新乐府运动→反映民生疾苦
《唐会要》:观风俗使
一个错误认识:诗经是用来教化百姓的,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也与百姓无关。
白居易作新乐府的背后不是为了让百姓理解的层次写的:“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用天子能理解接受的方式→用毛诗、乐府古词、杜甫→改正鄙俗的民间歌谣
古文运动韩愈用的《史记·太史公书》《左传》(文体)来写作
唐传奇元稹《莺莺传》用古典散文写的→都是反对民间鄙俗的风气
刘禹锡采用竹枝词→文人的吸收的目的是为了改造改正民间流行歌谣
对变的流行加以改正
诗经(二):诗六艺
两套不同标准的并列:内容,音乐
郑樵《通志序》:“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颂没有变颂那是本质上的规定造成的,雍雅,曲调和缓
作法:赋比兴
争议较大的是比和兴
朱熹对赋比兴的创作机制作出说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比:两者间同类同性质的相关说明→《硕鼠篇》:硕鼠=贪官
兴:两者没有性质上的相通点但是事实上有相通,得通过联想→《蒹葭》《桃夭》
通过神话和原型来分析《桃夭》桃与新嫁娘之间的联系→桃花从桃干、叶、根等完美状态与新嫁娘的连结,桃符桃剑
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李仲蒙曰:“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补充:
兴和比已经是特别的来自中国文化中人们进行思考学习对世界认识的基本方式(思考方式)
程抱一用符号学理论阐述比和兴:
从宇宙论的范畴来看:比和兴是表达了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
比:人(主体)到自然(客体)的过程
兴:自然到人的过程
吴光明对于历史现象的思考我们用的就是比兴
比:对既有的熟识范围的拓展,得到新知识,连缀式的思考方式
兴:跳跃式的思考方式,更具创造性
《诗经》的内容
诗经的受众其实是贵族或是知识阶层,与教化民间百姓无多大关联
外交文化现象:引诗,称诗
以内容来说:与南方文学以《楚辞》为代表完全不一样的范畴→反映现实和人间世界→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主(国风)→显著政治和道德色彩
抒情的特点:感情的克制与平和→这种特点的涵养与追求就叫诗教,即不要让人的情感走向极端与过分的抒发→温柔敦厚
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生物地理学家:(可能是偶然巧合)
西周初风土气候→风调雨顺→人们性格温柔敦厚
魏晋时期风土气候→海侵陨雨→人们焦虑动荡
大雅、小雅
从写作内容说:开创了政治诗的传统,反映文人的政治关怀,影响到了《离骚》和《九章》
小雅:
战争与劳役的作品→对政治的忧心
《采薇》中已经涉及到了”柳“的传统→折柳赠别产生于汉代灞陵桥→唐代忆秦娥
《豳风·七月》:农家农事活动,后代田家诗的滥觞
补充:
田家诗分为两支:①田园牧歌(正)→初盛唐→王维 ②农事艰辛(变)→中唐后→《悯农》
《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亡国之悲的典型
补充:唐代金陵(盛极而衰)怀古(感概整个人类必然的终结)使亡国之悲更完善
国风中的婚恋诗:
《卫风·伯兮》:最早闺怨诗之一,以闺中女性为主抒发对缺席男性产生伦理空缺的哀叹
闺怨诗后来的发展:
①寄托男性拟代女性口吻抒发不受君王眷顾的苦闷
②宫怨
闺怨诗”怨望之情“的表达
《陈风·月出》:明月相思的女性造型的关联模式
男女相悦而相念→最晚到汉魏时期,例如曹植
《唐风·葛生》
《卫风·氓》:中国最早弃妇题材
诗经对男女婚恋描写有两种:
①歌咏爱情的美好
②结合到婚姻后爱情不是那么简单→如果没有礼教的保障所谓的情欲只会对女性带来更悲惨的命运→唐传奇《莺莺传》,莺莺一旦和张生有了情欲关系之后就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倨傲到软弱乞怜→唯一的保障是张生对她的怜惜(已经失去了社会礼教的保障)
弃妇诗的共同特色:
清一色把弃妇女主角规范为无可指责的贤妻良母→意图表彰弃妇的美德,帮弃妇争取同情,对夫妇之道的沦丧间接反映社会风气不良的感慨
补充:弃妇诗中的女性在外貌上以憔悴受损作为写作原则→间接折射女性是附属的第二性的社会角色
明月→孤独
《诗经》在婚恋诗中开创了隔水伊人的模式→《蒹葭》
”诗经中的水“:水就是礼教的象征→自制
例
李白《长相思》:美人如花隔云端→隔水伊人模式
杜甫:美人娟娟隔秋水
楚辞:概说
战国后期,楚歌,长江流域
浓厚地域文化色彩
楚调,语气词,顿挫悲壮
香草→意象特性
屈原后才有诗人的定义,个性化,《诗经》更具有集体性
楚文化的特点:
1.长江流域文化的代表(中游)
2.楚国版图最大,实力强
《战国策》:“横成则秦帝,纵合则楚王。”
3.国家制度没有中原地区(商周文化下来)成熟,内部运作宽松。
①具有优越经济条件。《汉书·地理志》:“楚地有江汉川林山泽之饶”“江南地广”“食物常足”。→有多余精力来理解现实之外的事物→南方文学更具有超现实的一面
②国家管理没有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楚的集体压力少而个体意识强烈,这个特性一直到汉代都有所反映
③于神或是于人不是严肃的讨好畏惧而是取悦,注重审美愉悦的方式→激烈动荡的情感内容,表现上奇幻华丽
楚辞
楚辞形成的原因:
1.楚地的歌谣。
例:
《隋书·经籍志》:“楚声音韵清切。”→激昂
《孟子》中记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兮”,散文化,情感动荡的表现方式
《越人歌》是楚歌歌谣:“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汉书·礼乐志》→楚文化一直延伸到汉代初年→刘邦(楚人)“高祖乐楚声”→《大风歌》
项羽《垓下歌》也是楚风。
摆脱了我口写我心的歌谣新式,而是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内涵表达丰富思想情感
▲楚辞这个概念作为一个文类是在汉代被慢慢归纳出来
《史记·张汤传》已经出现“楚辞”这个词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以后还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爱好文学并且擅长写赋。→楚辞与赋有内在关系
“赋”→不歌而颂→决定了楚辞与汉赋是需要押韵的→介于吟唱和歌颂之间
2.楚地盛行巫教。
与儒家相比他们不是“敬鬼神而远之”的畏惧,而是像是人类世界的延伸→淫祠(过度沉迷祭祀活动)
《九歌》来源于原始祭歌
巫教→巫系文学→反映巫术特点的文学作品
《楚辞》的整体架构反映了巫系文学的特征
楚辞以怎样的方式反映巫术的特点?
以《九歌》而言其本身就是祭神的组诗
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认为《九歌》是一套有系统可以上演的歌舞剧
李丰楙认为原始社会本存在巫者,以舞蹈的形式来媚神→取悦神,扮演神的配偶
结论:《九歌》是阳巫接阴神,阴巫接阳神的仪式剧→盛婚→助导丰产的仪式
这种仪式同样还在后来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中出现
《离骚》的架构(巫术仪式)
①卜民②陈词③仙界④神游(脱体远游)⑤问卜⑥降神
铃木虎雄:屈原的《离骚》和《九歌》是借巫之问答体
屈原→巫史身份(?)的可能性
“纫秋兰以为佩,集芙蓉以为裳。”→“香”让神灵能够注视到
3.楚地天然的自然环境
①风光景色
例:《文心雕龙》:“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则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王夫之《楚辞通例》:楚,泽国也,其南沅湘之交,抑山国也。叠波旷宇,以荡遥情,而迫之以崟嵚戌削之幽菀,故推宕无涯,而天采矗发,江山光怪之气莫能掩抑。
补充:
《九歌》中《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造型通过山中飘荡的藤曼香草类植物体现
4.写作形式
《九章》中《橘颂》,四言诗+隔句句尾“兮”(诗经的渗透)
写作手法:比、兴手法被屈原吸收→香草美人的喻托
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风→鲁迅:“游说之风寝盛,纵横之士,欲以唇吻奏功,遂竟为美辞,以动人主……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
楚辞的特点
①以抒情为主流,哪种情?→发愤以抒情,有忧愤在心
②内容上触及到超现实世界→巫术、巫史
③显著个人主义和理想色彩(精神高度)
补充:屈原是历史中第一个利用历史对现实进行裁判的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