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司马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作《资治通鉴》的呢?

司马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作《资治通鉴》的呢?

司马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作《资治通鉴》的呢?《资治通鉴》是中国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

分集剧情播报

编辑

第十一集播报

编辑

乐毅伐齐

燕昭王为了报仇雪耻,金台招贤,苦心经营二十八年。一方面整顿内政、开疆拓土,使国家的实力得到了增强。另一方面,派苏秦做间谍,使齐国的齐湣王不断发动战争,四面树敌。而依仗齐威王打下的威名霸业,湣王虽然四处征伐多有获胜但却失去了声望人心。

齐湣王灭掉宋国后,他终于成为众矢之的。战国诸强趁机联合起来要讨伐齐国,一心想要报仇雪耻的燕昭王,终于等到了这个天赐良机,燕国的大将乐毅作为联军统帅,率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那么乐毅都打了哪些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呢?

乐毅率领五国联军讨伐齐国,把齐国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在五国联军解散后,乐毅单独率领燕军继续进攻齐国,齐国军队仍然节节败退,最后齐国只剩下了即墨这两个城池没有被攻下。那么在这么有利的局面下,乐毅为什么围住莒和即墨这两个城池,花了五年工夫也没有打下来呢?

不管乐毅出于什么样的想法,齐国的莒和即墨,燕军五年时间也没有打下来。最终齐国内部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激起了齐国人斗志。而燕国内部同样也发生了变化,但这变化的结果,却是乐毅失去了燕军统帅的职务,齐燕两国内部发生的变化,最终是怎样在战场上反映出来的呢? [1]

第十二集播报

编辑

田单复国

公元前284年至前279年,齐宣王趁着燕国内乱,借口替燕国平乱,派兵进攻燕国,并逼死了燕王哙。哙的儿子燕昭王即位后,一心想报仇雪耻,于是就开始招贤养士,乐毅在这个时候被拜为上将军。

在燕昭王的授意下,乐毅统率五国联军攻打齐国,由于齐愍王骄傲残暴,失去人心,乐毅在短短的六个月内,竟然攻占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整个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地方没有被燕军占领。

乐毅之所以能充分发挥他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是与燕昭王对他的绝对信任和坚定支持是分不开的。燕昭王用人不疑,知人善任,换来的部下忠诚。但这对于齐国的人来说,绝不是什么好消息,燕军再不撤退,即墨城也岌岌可危。

眼看齐国就要亡国了,在这最紧要的关头,一位临淄城的基层官员站了出来,一举完成了匡扶国家的壮举,此人就是田单。那么田单是什么人?他是如何完成这一重任的呢?著名的火牛阵又在田单复国的计划中描绘了怎样精彩的一笔呢? [6]

第十三集播报

编辑

张仪连横

战国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一国独大;齐国、楚国是仅次于秦国的强国。但无论如何,东方各国都不能单独抗秦。这就产生了两种政治诉求,韩赵魏燕等弱国希望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齐国两大强国,称为“合纵”。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而秦国和齐国则希望对弱国进行分化瓦解,称为“连横”。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合纵连横不仅仅是一些外交活动,其威力是无穷的,这对诸侯列国有很大的诱惑力。那么要搞合纵连横,就需要一些有能力的人来穿针引线,沟通串联。纵横家就此应运而生。张仪就是这些人的主要代表。

张仪通过自己极富效果的努力,确实影响了战国后期的政治发展。但是他的求职生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历经波折之后,张仪终于到了秦国并成为了秦相。张仪的确为秦国的发展做了不少的事情,在他的策划下,秦国在各诸侯国之间,不断地“骚扰”其他诸侯国,其他诸侯国摄于秦国的压力,小心应对,用心防范。

当秦国拿下了魏国以后,这个时候,秦国最大的敌人就变成了齐国。秦王想征伐齐国,但又顾虑齐国与楚国有互助条约,于是便把矛头指向楚国。那么在这件事情上,张仪如何为秦国谋划呢?那么张仪是一个什么人?他是如何影响诸侯各国的呢? [2]

第十四集播报

编辑

是非孟尝君

战国后期,各诸侯国贵族养士之风大盛,因为是钟鸣鼎食之家,这些人有足够的财力养士,于是一时之间,声名广为传播,一些士人纷纷投奔到贵族麾下,成为其忠诚的门客,食人之禄为人解忧。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这四位王公贵族被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对于这四个人,他们的作为,历史给出了不同的评价。荀子对孟尝君田文的评价,让人深思。荀子是战国后期最有影响力的大学者,他与孟尝君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因此评价也较为客观。那么,荀子为什么把孟尝君列为篡臣呢?

在同时代人眼中的孟尝君被视为篡臣,那么在后世人的眼中呢?一千年后的北宋时期,王安石和司马光也在各自的文章中谈到了孟尝君。在王安石的人生词典里,“士人”都是有崇高人格和高贵修养的。他看不上孟尝君所豢养的士人,因此对他的批评丝毫不加掩饰,认为孟尝君只是一些鸡鸣狗盗之人的首领罢了,真正的士人是不会到他那里去的。后世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对孟尝君的判断是不是受到荀子的影响呢? [1]

第十五集播报

编辑

辅臣平原君

在对战国四公子的评价上,思想家荀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他对孟尝君田文的评价是篡臣,而他对平原君赵胜的评价则是“辅臣”,这个评价尽管不高,但是比起对孟尝君的评价,则是高出许多。那么,这个平原君又是何许人呢?

平原君即赵胜,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的很好。平原君初为惠文王之相,惠文王死后,他又为赵孝成王之相。战国时期养士成风,各种颇有能力的人纷纷投奔名望、财力显赫的王公贵族们,于是,如何笼络人才成了贵族们的必修课。

平原君为了网罗更多的人,不惜放低姿态去交好门客。因为当时养士可以提升自己的声望,好声望则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来;再加之士人与贵族是双向选择,流动性很大。所以就有了“门客冯谖弹铗而歌,孟尝君就拜求赐教”的典故。而如今平原君也遇到了个棘手问题:家中的美人讥笑残疾的门客,被羞辱的门客要求杀掉美人,那么,平原君该怎么办呢?是杀掉美人,还是保护美人?每一个选项的背后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多年执掌赵国相印的平原君终于遇到了一个最大难题:长平之战。这是赵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秦将白起一战让赵国损失40万青壮年,直接导致赵国没落。因为这件事,司马迁认定平原君利令智昏,“未睹大体”。这也是平原君一生中永远的痛,他对赵国长平之战的失利有没有责任,历史上一直有争议。但是作为赵国相国,平原君无论如何都是难辞其咎的。

而后世的司马光则认为,尽管平原君能力平平,但做人上还算是一个无大亏之人,比起孟尝君不知要好多少。在战国四公子中,平原君算是一个贤者,他性格中有忠厚的一面,他也是四公子中得善终的一位,那么,在平原君身上,都有哪些缺点和优点呢? [1]

第十六集播报

编辑

天下无双信陵君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也就是今河南省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君子。

信陵君魏无忌生活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和孟尝君、平原君一样延揽门客,养士数千。而且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

可以说信陵君用人做事的方式,甚至直接影响了后来历代帝王将相,对人才的选择和使用,对后世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对信陵君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战国四公子之中,信陵君当居于首位。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他写传都不直接称呼他的封号,而名为《魏公子列传》,并且借平原君之口给了信陵君四个字的评价——“天下无双”。

那么,在《资治通鉴中》又是如何记载信陵君这个人的?他那套独特的识人用人之法究竟是什么?在信陵君的三千门客中,究竟是谁帮助他成就了一番大事业的? [1]

第十七集播报

编辑

战国春申君

春申君名黄歇,楚国人,战国四公子之一。黄歇年轻的时候,曾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以出众的辩才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在秦军兵伐楚国时,黄歇的才能得到了展现的机会,而这机会却是因楚国战场上一败再败换来的。

公元前298年,秦国大举出兵攻打楚国,夺下巫郡(重庆东)、黔中郡(湘、渝、黔交界处)两郡,并于前278年攻下楚国都城,向东直打到竟陵(湖北潜江),楚顷襄王被迫把都城向东迁往陈县(河南淮阳),这时的楚顷襄王急于和秦国求和,于是派辩才出众的黄歇出使秦国。

尽管春申君最后官至楚国相国,但司马光评价战国四公子时,首推信陵君,其次平原君,再次孟尝君,春申君只居于末位。因为在司马光看来,春申君尽管“智勇忠信有足称者”,但是盖棺论定“罪又甚焉”。也就是说他的智勇忠信,这些方面还是有为人称道的地方的,但是终其一生,他又是罪大于功,而且其罪过比出卖国家的孟尝君还要大。

那么,为什么司马光会如此评价春申君呢?春申君到底后来做错了一件什么事,最终导致他成为战国四公子中下场最惨的一个? [1]

第十八集播报

编辑

范雎入秦

战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群雄逐鹿的乱世为那些英雄豪杰的横空出世提供了绝佳的舞台。范雎就是其中一位堪称改变战国格局的传奇人物。著名京剧《赠绨袍》和四川木偶剧《跪门吃草》的主人公就是范雎。

他“长袖善舞”、恩怨分明,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戏剧般的千回百转,极富传奇色彩。他身为魏国人,却逃到秦国,成为秦国历史上和商鞅、李斯、张仪这些人相提并论的杰出政治家。他对秦国的统一居功至伟,却直接害死了秦国大将白起。

那么,为什么说在真实的历史中,范雎是以一个被侮辱和被伤害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的?为什么说范雎是一位堪称改变战国格局的传奇人物?他的传奇人生和成败得失又能给后人什么启示呢? [2]

第十九集播报

编辑

高士鲁仲连

在战国这个空前绝后的大舞台上,无数的英雄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场,为了名利和功业费尽心机,甚至搏命而为。然而在纷乱复杂的战国时代,还有一种高士,他们洞若观火,救人之所急、解人之所难,不避艰险、不畏困难,晋代的左思曾以“功成不受赏,高节卓不群”的诗句,称颂他们这种丝毫不为功名利禄所动的高尚情怀。

在《资治通鉴》中就专门记载了这么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鲁仲连。鲁仲连是一位让人敬佩的布衣高士。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写道: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而成语“鲁连蹈海”,说的就是鲁仲连曾说,秦如称帝,则蹈东海而死的典故,表示宁死而不受强敌屈辱的气节。

周恩来总理年轻时,写过一首诗《大江歌罢掉头东》,其中最后一句“难酬蹈海亦英雄”,就是借用鲁仲连的典故,来抒发自己为了民族、国家的未来,立志奋发的豪情壮志。那么鲁仲连在十二岁时,做了什么事情,名噪一时?成年后,他又是做了哪三件世人争相传颂的大事? [5]

第二十集播报

编辑

秦统六国

战国末年,在七雄中日益强大的秦国,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以及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多达五百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制王朝秦朝。

秦王赢政改号称皇帝,即赫赫有名的秦始皇,从此战国七雄,成了历史书中的一个名词,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很复杂,那么这次让我们仅从被灭国六国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说赵国的骨头最硬,韩国最热衷于权谋,齐国最富庶,楚国的灭亡最屈辱,燕国的灭亡最悲壮? [2]

上一篇: 2021年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下一篇: 晒裤子、晒肚皮,古代男子七夕的花样晒也太好笑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