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其谳牍,可使无讼;
宽其赋役,可使无饥;
险其走集,可使无寇。
--明冯梦龙
前两期小编苦练文言文,绞尽脑汁给大家讲了两则明代廉吏冯梦龙在寿宁做知县期间的断案小故事,这期大家准备好流量和时间,著名冯学专家王凌老师给我们讲四则冯梦龙宦寿期间治理事迹,流畅生动的语言已经让小编折服,月底没流量小伙伴们,赶紧来小编办公室蹭WIFI!欢迎来蹭!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廖俊波同志学习。
古训说,“郡县治,天下安”。383年前,同样在福建,也出过一位非常优秀的县官——花甲之年,他不顾衰躯从故乡苏州长途跋涉到福建寿宁任知县,在四年任期里留下了“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的治绩与政声。这位封建时代的地方官就是明代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冯梦龙。习近平总书记对冯梦龙的品格与成就给以高度评价,强调指出:“一个才高八斗的封建时代知县,怎么千辛万苦都去,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不如封建时代一个官员吗?”
福建省退休干部王凌长期研究冯梦龙,深入钻研明史资料、地方史志及冯著《寿宁待志》等,对冯梦龙在寿宁为官的事迹进行了详细考证。我们以此追怀古代的先贤,我们以此悼念今天的楷模!
——中国纪检监察报编者
本文出自2017年4月24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王凌等同志介绍冯梦龙事迹的系列文章《七品县令冯梦龙的一品事业》。
在中国封建社会,知县集行政和司法大权于一身,既是县长,又是法院院长、检察长,也是公安局第一局长。知县受朝廷委派,除收缴赋粮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断案。中国古代百姓遇到诉讼,就到县衙击鼓鸣冤。知县断案公正、快捷,就被誉为“清天”。冯梦龙在《三言》中写了不少公案小说。他在《古今谭概》《智囊补》等作品中也记录了许多清官能吏和贪官污吏的故事。现在他走上诉讼断案的第一线,将如何运作呢?
深入虎穴 打击“村霸”
冯梦龙上任后经过一番调查,发现寿宁县因山高地狭,经济极不发达,并无大的土豪劣绅之类。当地百姓虽多为“山中朴茂良民”,但也存在“性悍而量窄”“以气相食,凌弱蔑寡”之陋风,且“不知法律”;一旦发生矛盾冲突乃至刑事纠纷,也不懂得到县衙打官司。于是一批“吃了原告吃被告”、勾结官吏、左右官司的“讼棍”便应运而生;他们中有一些人成了“地霸”“村霸”,极大破坏了社会治安和百姓安宁。冯梦龙决定抓住典型案例,打开突破口。
他了解到,在寿宁、政和、古田、宁德四县交界处,有个叫泗洲桥的山村(离当时寿宁县城近百里,现在划归周宁县管辖)。因地势极偏僻,加上官吏不作为,故形成“从来顽民渊薮,非劫即窝,根深蒂固,有司知不敢问”的恶劣局面。为首的“地霸”陈伯进“与盗通家,道渐起,恃其口舌,遂为一方之霸,杀人屡案,皆以贿脱,固已弄官府于掌上矣”。此案不破,民心难服。冯梦龙首先派公差到泗洲桥,传陈伯进到县衙受审。而陈伯进却有恃无恐,极其嚣张,“挈汤壶从楼窗灌下”,使公差“溃面而返”。冯梦龙决定亲自出动。他精心策划,巧施妙计,借到建宁府公干返回寿宁的机会,从平溪折道突袭泗洲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破当地“村霸”的顽抗,把陈伯进执拿归案,绳之以法。人心大快,影响深远。在清代泗洲桥陈氏族谱中,尚记有“戒讼”一段教训,指出“捏指诬控,藐法者,尤当切戒”,指的就是陈氏族人从陈伯进案件中吸取的不能藐法的借鉴。
微服私访 严惩奸徒
寿宁县城南面十多里处,有个叫做“三望洋”的地方,土地比较平坦,有青竹岭等村庄的农民集中在此居住。有一天,突有一桩奇案摆在冯梦龙面前。先是青竹岭村民姜廷盛前来击鼓鸣冤,控告邻村人“刘世童劫其粮而砍伤其弟”。同时前来县衙的证人,头上鲜血淋淋,是姜廷盛的弟弟。冯梦龙叫衙役验伤,确见“刀创可畏”。正在审理之时,被告刘世童也主动来到县衙,申明自己系被姜廷盛诬陷,一时难断真假。冯梦龙当机立断叫双方都“取保候审”,先回本村。
第二天,冯梦龙命人吹吹打打前往县城西门拜客,途中突然取消仪仗队伍,转走小路前往县南的三望洋微服私访。他遍询父老儿童,大家都说真相是姜廷盛自己砍伤亲弟。
姜廷盛为什么这样做呢?必须进一步追问作案动机。冯梦龙问了前来劝架的姜廷盛“亲姨吴氏”,吴氏只说是“误伤”,言语吞吐,不足为信。冯梦龙又找来“目击其事奔报吴氏”的“童子姜正传”,证实的确是姜廷盛“自砍其弟”。冯梦龙还不满足于这些表面的证据,经深入调查后查明了原委。
原来,姜廷盛仗着自己是个村官(“里役”),平时经常欺压刘世童,世童不堪欺辱,到县里去告状,因此得罪了姜廷盛。姜的弟弟手有残疾,不能劳动,当哥哥的不尽照顾之责,反而嫌弃弟弟白吃白喝。为了报复刘世童,姜廷盛挖空心思,竟然想出一个“妙计”。他怂恿弟弟找刘世童寻衅滋事,妄图乘两人打斗之际暗伤弟弟,借此让刘世童担责。没想到,刘世童并不理会挑衅,姜廷盛因此愈发生气。恰好现场有个屠户的店铺,肉案上摆着一把屠刀,姜廷盛抓起屠刀向他弟弟扔去,正好撞在弟弟额头上,瞬间血流满面。姜廷盛不去料理弟弟的伤,竟然把他的血抹在自己身上,拖着其弟一并到县衙去诬告。
冯梦龙立即逮捕姜廷盛,回衙门后重责几十大板。他又考虑到寿宁的实际情况,为了姜廷盛弟弟的未来生计考虑,作出公断:勒令姜廷盛“取同保家甘结,俾领弟回疗治,若不死,许以宽政,否则尔偿”!姜廷盛在法律面前栽了跟头,只好改邪归正,护理和养育其弟,使一场尖锐的冲突得到妥善的解决。
这个“三望洋断案”被冯梦龙详细地记录在《寿宁待志》中。他还无限感慨地写道:“假使余不躬往或往而不密,必为信理所误矣。令此地者当知之。”冯梦龙告诉后来者,断案如神靠的不是什么神算,而是要“躬往”,即亲自深入民间调查,由此才不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才不会被表面假象误导!
我们不能不想到冯梦龙《三言》中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想到昆曲《十五贯》,想到那个糊涂官和重审此冤案的况青天。那是小说戏剧,而这是真实的事,可真实的事比小说还要动人啊!
因案制宜 化解矛盾
冯梦龙深知,在当时社会的历史条件下,除人命大案和刑事犯罪外,前来诉讼的矛盾冲突能化解的则以化解为好。为了化解纠纷,他主张要调查研究,因案制宜。
在寿宁县城的东南面,有一片相当开阔的田野,犀溪穿过田野注入寿泰溪,溪畔形成人烟繁密、阡陌相连的村庄群落。也正因为这个缘故,不同村庄、姓氏之间的矛盾冲突也经常发生。冯梦龙为了便于下乡现场办案,便在犀溪乡西浦村建了一个临时简易场所,俗称“官厅”。
有一天,冯梦龙正在县衙处理日常公务,忽然衙役急冲冲地前来告知,犀溪乡两个村的村民为了一头耕牛争吵不休,民众越聚越多,大规模的乡村械斗即将爆发。冯梦龙知道耕牛对农民的重要性,更知道乡村械斗将对社会治安带来不可估量的破坏。于是立即带人奔赴现场。争斗不休的村民看见县太爷亲自来了,便让出一条路,让冯梦龙进入现场查勘。
原来此处系两村交接地,平时两村小孩放牛时都在一起玩。这一天因两村牧童玩耍疲劳后在草丛里渐渐睡去,而耕牛却因失去主人的看管,争吃嫩草,野性顿发,相互争斗,结果造成一死一伤的惨痛局面。牧童醒来一看大事不好,又不敢讲明真相,于是引来两村村民的争吵斗殴,不少人已带来锄头扁担,准备拼个你死我活。冯梦龙了解实情后在“官厅”里升堂,当场批下十六个大字:“两牛相争,一死一生。死者同吃,生者同耕。”由于冯梦龙的司法调解符合实情,加上平时威望极高,大家心服口服地散去了。这个著名的“断牛案”虽然没有写入正式的公文或书籍,却在寿宁百姓口中流传了几百年。
化解矛盾并不是“和稀泥”,搞好人主义,一味敷衍塞责,而是要以事实为根据,以公正为原则,并且符合当时的法律程序。对一些旧案积案,则要旗帜鲜明地做出公正判决。
犀溪乡西浦村修于清嘉庆三年的《缪氏大家谱》中,保留着一份冯梦龙下达的民事判决文书。起因是缪氏族人的祖坟旁,拥有“枫樟、大杉围木”,历来归缪氏族人所有,“自宋元至皇明,流管三朝,计年数百”,均无疑义。但到了明代中期,即冯梦龙上任前几年,这片“风水林”却遭到相邻他姓土豪的明夺暗抢,于是缪氏族人频频上诉,希望政府调查公断。但寿宁县、寿宁县之上的建宁府以及建宁府之上的道,这三级衙门却久拖不理。矛盾越闹越大,械斗不可避免。
冯梦龙看到这个久置未办的民事案件,认为这有关社会安宁,于是决定“新官理旧案”,亲自到犀溪乡西浦村调查。经查明真相后,在“官厅”里下达了上述民事判决书。冯梦龙又考虑到此案拖延时间太长,是非公断不易为众人了解,难免会有个别奸猾之徒借机滋事,于是辅以行政司法手段,在民事判决书中明确要求:派出“分守带管兵巡”定期现场检查,监督民事判决书的执行情况,从源头上化解了农村宗族之间的矛盾纠纷。现在,犀溪这个“官厅”已经重新修复,成为人们追思纪念冯梦龙惠政之地。
以身作则 整顿吏治
冯梦龙所在的明朝晚期,贪腐成风,纪纲败坏。他自知“人微言轻”,无回天之力,要做到人人“不想腐”难于上青天。但他始终坚持“自律”,并通过“全县第一把手”的以身作则,为“不敢腐”树起了篱笆,营造了氛围。
他深知整顿吏治的重要性,摸清了寿宁衙门的特点,“县书吏无工于书算者”“性可复懒”,但“机械未深,稍有奸欺,破絮立见”,于是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为“不能腐”设立了机制。每次大造黄册,都是贪腐之机,书吏时常作弊,留下无穷祸患。冯梦龙就在他的县衙私署旁边,另建“侧屋三间”,“遇紧要册籍,余辄锁书吏其中饮食之,事竣乃出”,取得了应有效果。他在惩处泗洲桥的土豪陈伯进后,还申请上司同意,将原有的“候缺巡简一名”,改为驻地实职,并“戒以毋受辞,毋擅决,毋生事,毋亵体”,防止他们因远离县衙独处和远离上级监督,成为新的腐败分子。这种县太爷的事前告诫性谈话,能产生权威的警醒作用。
冯梦龙对下属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又尽关心体恤之责。他及时向上级反映下属的政绩,并为山区小县干部提拔不易而鸣不平:“令既独难,属益不易,令强则为骈指,令弱则嫌代割;才胜则上虞相形,才不胜则下虞倒制。其强力而济以小心,鲜克终始。或有异品引拨一二,毋以辟陋忽遗,倘亦激发之一术与。”这样的知县令下属折服,愿意跟着他走廉洁自律之艰难道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冯梦龙的辛勤努力,寿宁出现了“政简刑清”的政治生态。原先寿宁有“重监”三间、“轻监”两间,有时不免轻重罪犯混关一间。冯梦龙“添造一间,不令重加于轻。然时时尽空,不烦狱卒报平安也”。
20世纪80年代收集整理“民间三套集成”时,寿宁当地收集了冯梦龙断案的精彩故事十几篇。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受益最大的是普通百姓。他们代代牢记这个七品廉吏“冯青天”。
(本文的引文均出自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寿宁待志》)(王凌 王岚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