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龙巷:冯梦龙故居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长洲(今苏州)人。自幼攻读经史,兼及野史,才情横溢,诗文藻丽。曾组织文学社团活动,参加过韵社。然怀才不遇,至崇祯三年(1630)才选拔为贡生,出任丹阳县学训导。
崇祯七年任福建寿宁县知县。在任期间,兴利除弊,爱护百姓,政绩卓著。闽俗重男轻女,寿宁县亦如此,生女往往弃之溺之,冯梦龙严禁,且曾捐俸收养弃女,此风遂息。崇祯十一年辞官返乡。清兵渡江时,参加过抗清活动,明亡后飘泊江湖,不久死于故乡。
他毕生致力于小说、戏曲、民间文学的研究和通俗小说编选。所辑话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还编有民歌集《挂枝儿》、《山歌》,散曲集《太霞新奏》,笔记《古今谭概》,改写的小说、戏曲有《墨憨斋定本传奇》。还撰有《甲申纪事》、《中兴伟略》等。
清朝苏州人褚人获的《坚瓠集》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袁于令(字令昭)写完昆剧《西楼记》剧本初稿,就去请冯梦龙指正,并自谦地说:“传奇写得不好,先生权当消遣一场。”
冯看后将书稿往桌上一放,不置可否。袁于令无奈,只好告别回家。这时冯梦龙的家人告诉冯,家里粮食吃完了。冯说:“别担心,袁于令今晚定送一百两银子来。”他嘱咐看门人:“袁于令送银来一定在今晚初更后,别关门。他来后,你直接把他带到书房。”家人听后觉得很荒诞。
袁回家后,踌躇不止到夜晚,忽命家丁点灯笼,带了一百两银子去找冯。到了冯家,见门大开,便问是怎么回事。看门人说:“我家主人正在书房里等你呢。”袁大吃一惊,赶紧到书房。冯说:“我料你必然会来。你写的词曲都很好,但还缺少一出,现在我已替你补写好了。”冯补写的是《错梦》一出,袁看了以后非常佩服。后来《西楼记》在世上广为流传,其中《错梦》一出尤其脍炙人口。
冯梦龙之《错梦》
《西楼记》作者袁于令(1592—1674),吴县(今苏州)人,原名晋,字令昭,又字韫玉,号凫公,又号箨庵、白宾,别署幔亭仙史、幔亭峰音叟、吉衣道人等。明清著名戏曲作家,入清后任工部都水司官。清顺治三年出京,任临清关监督,次年任荆州知府。他为官放荡不羁,日以唱曲下棋为乐。顺治十年罢官,寄寓南京。晚年迁居会稽,病卒于会稽。
袁于令著有传奇《西楼记》、《鹔鸘》、《珍珠衫》、《玉符记》、《长生乐》、《瑞玉记》、《合浦珠》、《金锁记》等,总称《剑啸阁传奇》,现存前两种。杂剧有《双莺传》、《战荆轲》。
《西楼记》是他的代表作。故事内容是写杭州才子于叔夜,元宵观灯归来,听到西楼歌声,竟是己作《楚江情》。探明歌者是名妓穆素徽,大为倾倒,乃往西楼访问。素徽久慕叔夜之名“未相逢神先定交”,乃抱病出迎。见面后,两人情投意合,“片刻相逢,便百年定约”,意欲结为伉俪。
于叔夜之父嫌素徽乃青楼之女,力阻婚姻。鸨儿以千金价将穆素徽卖与池相国三公子池同。素徽坚拒不从,虽身受杖刑亦不屈。叔夜思念素徽成疾,悲痛欲绝。后得江湖侠士胥翁、楚姐姐相助,救出素徽,两人团聚,结为夫妻。
其中,最感染人的是由冯梦龙所写的《错梦》一出。冯先写男主人公于叔夜因思念穆素徽而染病在床,精神恍惚。突然灵感骤至、文思汹涌,于叔夜赶紧“披衣起,忙寻笔砚。只怕遗忘肠断句,辜负了满庭秋怨”。
接着写于叔夜展花笺、赏素徽之亲笔以慰思念,并由字及人,设想素徽就在眼前,叔夜于是“假抱腰肢搂定肩”,“痴想动作”进一步烘托了于对穆的深情。在“天色如水,河影如练”的夜色下,作者开始了梦境的抒写。主人公虽“想幽梦可通,芳魂不隔”,很想在梦中一会素徽,“再向西楼续旧缘”。但事实不是想入梦就有梦的,“几度要朦胧睡去,又几度惊跳觉了”。
梦中情事主要有五桩:一是于叔夜找到西楼故地之后被老鸨所怠慢;二是被丫环抢白了一番;三是见着素徽,但对方已变成奇丑妇人;四是被素徽家人打得狼狈而逃;五是“霎时人都不见”,眼前“一派都是大水”,河翻海决,波涛汹涌,终于“吓得人魂飞魄绝”而醒来。在相思郁闷的戏情中,作者用多变的梦境来表现于叔夜的痴情,使戏剧情势起伏跌宕,想见佳人而丑妇现,想做好梦而恶梦来。这种“错梦”,的确“错”得令人“魂飞魄绝”。正是在这个令人魂飞魄绝的、多变的“错梦”中,冯把于叔夜用情的真挚、专一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也使《西楼记》的艺术水平登峰造极。
《西楼记·错梦》在当时就享有盛誉。清代梁廷柑《曲话》引《筠廊偶笔》说到有关《西楼记》的一则轶事:有一天夜晚袁于令坐轿经过一大户人家,其家正宴宾客,演《霸王夜宴》(《干金记》中一出)。轿夫说:“如此良夜,何不唱‘绣户传娇语',乃演《干金记》耶!”袁于令在轿内听后欣喜若狂,几乎从轿子上跌落下来。连轿夫都熟知《西楼记》里的曲辞,可见此剧在明清之际确是名重一时!
当时著名的戏曲评论家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中评《西楼记》云:“写情之至,亦极情之变。自《西楼》一出,而《绣襦》、《霞笺》皆拜下风。”当时名诗人吴梅村诗云“击筑悲歌燕市恨,弹丝法曲楚江情。”
明末清初的苍龙巷里,冯梦龙朝迎暮送着袁于令、吴伟业等拍曲高手。叶小纨也裙裾拽地,在众人的搀扶、蔟拥下款款而来。
月郎星稀,老街的地砖如水洗过的青冽冽,泛银光。积水处闪动着月亮的倒影,天上、地下同时有着几个月亮。深夜的苍龙巷寂静无声,恍惚间,远处好似飘来了叶小纨哀婉、艳丽的“水磨腔”。苍龙巷,是一条注定着要和昆曲结缘的千年老街。
苍龙巷五号“卢义思邮票公司”
原苍龙巷5号,于民国时开有“卢义思邮票公司”,该公司曾出版发行了《中国邮票汇编》。该书由苏州人陈复祥和卢赋梅合编,是中国最早的本国邮票目录。“卢义思邮票公司” 还于1926年4月15日的《上海申报》上做了《中国邮票汇编》一书的售书广告。
1922年夏秋之季,在华商证券交易所任职的苏州人陈复祥和上海黄浦江浚浦局任职的张承惠和二人发起,邀集叶颂蕃、李辉堂、邓伯昭、黎水锅、蔡寄云等人,在上海文监师路陈复祥家中聚会,经讨论商量,决议创办上海神州邮票研究会,并拟定了邮会章程,规定每月举行聚会一次。上海神州邮票研究会,是我国历史上首个“集邮协会”。
在首次聚会中即推举“研集最久”的北京画家张棣村为上海神州邮票研究会会长,叶颂蕃为副会长兼中文书记,张承惠(浙江鄞县籍)为英文书记;推举“酷嗜邮票、没淫于故纸堆中,三十年于兹矣”,年已53岁的在玛立逊洋行任建筑测绘师的广东四会人李辉堂为审察员,而年仅20岁的苏州人陈复祥则当选为交换部主任。
首会还推举了邓伯昭(广东籍,任职亚细亚火油公司)、蔡寄云(上海籍,任职江海关)、黎永锦(广东南海籍、任职英美烟公司)、陈思明(江苏武进籍、从事商业)、许锡臣(浙江乍浦籍,任职金星人寿保险公司)、朱咏清(浙江上虞籍,从事盐务)等6人为评议员。
后来,因为有外地会员入会,诸位议决,将会名改为神州邮票研究会,取消“上海”二字,以利吸收外地会员。
1923年5月1日,该会编辑出版了第一期《神州邮票研究会会刊》。另外还刊登了征稿通告,特别说明来稿刊出后当以相当旧邮票作酬谢。总之,这是一份内容丰富,起点高,颇有水平和份量的会刊。中国人的第一个集邮团体的第一份会刊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但第一期出版后再未见到第二期。据说是由于会长缺乏组织领导及活动经验,加之经费不足等原因,该会已于1923年春停止活动,自行解散了。
神州邮票研究会前后活动时间虽不足一年,但它反映了中国集邮者的觉醒,显示了中国集邮者的水平和风格,为后来的集邮者开了一个好头。22位中国集邮团体的开路先锋将永远记入中国集邮史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