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学时就读过蔡东藩的演义,是有慈禧有光绪的那一部,因为那个时候能看的书不多,能看懂的更少,我记得除了《三国演义》,还有就是蔡东藩写的演义,后来才知他的演义有很多部,等知道之后好像再也没有儿时读书的那种兴趣了,这才理解什么叫人生读书糊涂始。
再后来又知道他是杭州萧山人,偶尔我也会问起萧山的同学和朋友,但知道他能说上几句的还是很少,远不如画家任伯年等,这在传播史上也是一件比较奇葩的事情。
这么有名气这么有贡献的人就在身边,但我们却时常视之不见如同空气,当然这几年不一样了,听说他在临浦的故居也都已经修缮了,但我最近的一首诗还是写与他的“不遇”。
蔡东藩画像
蔡东藩1877年生于萧山临浦,临浦曾属绍兴管辖,乡俗颇具越风。纵观他的一生,感觉到他过得比较苦,至少从他的家境来看是这样的。他父亲是镇上一家丝行的店员,收入微薄。蔡东藩6岁左右,就跟随两位哥哥读书。不久大哥去世,就靠二哥对他指导。二哥比他大四五岁,天资聪颖,学习认真,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二哥身上,可是不久二哥患了足疾,逐渐不会行走,再后来医治无效也早亡了,现在看来,还不是脚的病因。
这样不幸的事情相继落在蔡家,于是家里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蔡东藩身上,可是这个时候蔡家已经越来越贫困了,于是他只好到富家为公子当“伴读”。这样,可以有机会听老师讲课,又不需学费,且还有伙食供应。伴读是一种很特殊的方式,人们很少研究这种方式。后来他又到他的二姐夫田沛鋆家里读书,14岁时他就和二姐夫田沛鋆一道去考秀才。
田沛鋆比蔡东藩大20岁左右,身体魁梧,而蔡东藩身材瘦小。考秀才需经过县考和府考,进考场人很拥挤。田沛鋆力大,双手挽着两只考篮,在前开路,腰中系着一根布带,叫蔡东藩拉住裤带,跟在后面。别人看起来好像父子同进考场那样。经过县考、府考后,蔡东藩和田沛鋆都考中,而蔡东藩的名次远远在二姐夫前面。
这次临浦考中秀才的有好几个,数蔡东藩的年龄最小,从此,他的名字就在附近传开了。
此后,蔡东藩经友人介绍,到杭州一满族人家做家庭教师。那家有两个儿子要他教学,大的年龄比他稍大,小的也与他差不多。全家人对他都比较尊敬。
前面说蔡东藩是秀才出身,那差不多可以说是末代秀才了。传闻他有神童的称号,自幼聪颖好学,因为儿时就在阅读《资治通鉴》。他于光绪十七年(1891)中秀才。宣统元年(1909)中省优贡生。1910年朝考以优入选,1911年春赴福建以知县候补。注意这已经是1911年了。
临江书舍(蔡东藩旧居)
神童自有神童的厉害之处,蔡东藩最厉害的就是曾经当过“枪手”,科举时代的枪手。这个事情自有风险,但也有极大的诱惑,所以他更愿意铤而走险,而且他又做成功且小有名气了,但是报应也还是终于来了,而且极具讽刺意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冒名替人家考竟然考中过,但是自己去考,却也有名落孙山的经历。原因竟然是学生孝敬老师的鸡汤溅了出来湿濡了试卷,这不是有意为难考官吗?结果可想而知,可见无论是佐餐的鸡汤还是心灵的鸡汤,都得小心才好,否则一碗鸡汤也会坏了大事的,不过好在蔡东藩觉得做老师也蛮好的,并不在意一时的落榜。
(本文作者孙昌建系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杭州文史研究馆馆员,出版文学和文史作品三十余种。)
来源/萧山八千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