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史料和完备的理论、方法体系。中医治疗强调“以人为本”,中医导引能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中医在疾病治疗、康复中的优势。2014年11月11日,“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成为中国首个中医导引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老又年轻的中医导引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非药物治疗方法,也有助于“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和落实。今天为大家介绍“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最后两势:掉尾势、收势。
掉尾势导引法疏导手太阳经筋,与之相应的是手太阳小肠经。中医学认为小肠受盛胃中水谷,主转输清浊,与心相表里。手太阳小肠经失调常表现为:耳聋、目黄、咽喉肿痛、颈项转侧不利、少腹胀痛、尿频、泄泻或便秘。
收势导引法疏导足太阴经筋,与之相应的是足太阴脾经。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足太阴脾经失调常表现为:腹胀、便溏、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下肢内侧肿胀等。
“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
掉尾势、收势
▲点击查看教学视频
行掉尾势导引法时需要一定的强度来保证,故要求脚跟顿地21次,并且应始终保持抬头姿态,避免气血上涌。老年人在锻炼此势时需根据自身状况适当调节动作幅度,可下腰置于矮凳上,抬头、目视前方,顿地21次后手推凳慢慢起身。
手太阳经筋图解
导引收势有醒脾养胃的功效,长期坚持可预防脾胃相关疾病。导引此势在饭前、饭后都可以做。
足太阴经筋图解
适宜人群
少年儿童:强筋壮骨,促进消化吸收。
中青年:舒展筋骨,调和脾胃,缓解颈椎、肩关节酸痛。
老年人:醒脾养胃,缓解耳痛、少腹胀痛、便秘等。
亚健康人群:导引升阳、行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女性群体:调和气血,缓解焦虑、尿频。
温馨提示
“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各势开始时,均有咬牙、舌抵上腭、双目平视、调匀鼻息的要求。
咬牙:是练筋骨的开始。中医学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咬牙可固齿和壮骨。“养生十六宜”曰:“齿宜常叩。”无论坐、卧、站、行,均可叩齿。如有假牙也需叩齿,可以刺激牙床,以防萎缩。
舌抵上腭:中医学认为舌为心之苗。舌尖上抵则津液生。“养生十六宜”曰:“舌宜常柱。”舌抵上腭可形成任脉与督脉的环流,道家称之为小周天。
双目平视:中医学认为眼为神舍。睁眼有练神之功效。如果练习者神弱,在锻炼时不自觉地闭上眼睛,可稍事休息,待恢复精神后再行练习。
调匀鼻息:初习导引者,可鼻吸口呼,待呼吸调匀后再鼻吸鼻呼。年长习练者如发现鼻毛长需修剪,否则影响通气。
中医导引学秉承中医学的整体生命观,并将自身也融入整个生命康养系统之中,是自诊、自疗、自养的内应之法。最佳的导引方式就是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真可谓行走、坐卧、呼吸吐纳和观想等皆为“导引”。自古以来流传至今的导引法有很多种,如“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少林内功”“二十四节气导引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等。其中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充分体现了导引“天人合一”的精髓:内应十二经筋、十二经络,外应一天十二时辰。通过十二经筋的逐筋导引,促进气血循行,疏导经络,濡养脏腑,达到固本内状、扶正祛邪的效果,是人人都应该学习掌握的自我诊疗之法。
*教学内容视频转自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及智慧树平台、知到APP,本文不涉及商业推广与商业运作。
- END -
转如果对你有帮助 欢迎转发朋友圈
往期回顾
善念 · 善学 · 善行
践行善道,传承古典,滋养人文,回归本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