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是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有看不完的医书和文献。但医生的一生毕竟有限,时间要用在最有价值的书上,许多医书恰恰是没有价值,或者价值甚微,窃以为是不必看的。
以下是我以为作为临床医生不必看的医书:
临床医学方面,如果不是为了研究医学史,不读十年前的任何医书。
医学是不断进步的,十年前的医书必然落后,年代越久远,落后的越多,越没有临床应用的价值。中国最古的医书《五十二病方》在今天仍然可用于临床的价值无疑是零。《希波克拉底文集》足够博大深精深,但对于今天的临床医生而言,它的价值也差不多是零吧。
大学教科书如《内科学》,每隔几年就会翻新,三十年里,从第二更新到第九版了。以前,每当新版出来,我都会买一本看看。然而,越来越失望,我们的教科书真的太不用心了,内容陈旧,观念落后,完全不能反映医学的新进展。其他如外、妇、儿等教科书也差不多。所以我觉得,大学毕业后就不要再看本科临床医学的教材了。你如果还看教科书,只能说明一件事,你没有更好的获取知识的途径。
各种大型的《实用XX学》也不需要看。我毕业后第一年就买了本《实用内科学》,那时候我买不到更好的内科学,也不能从图书馆和网络学习新知。但现在不一样了,可以很方便地从网络获取最新最好的证据,即使英文不好,也有中文版的UpToDate嘛。
不久前,为了搞清楚一个儿科问题,我买了《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最新版的电子版,和《尼尔森儿科学》对着看。不得不说,这些《实用xx学》与国际公认的不断修新的经典教科书比差距太大了。所以,要读就读真正的经典,如西塞尔内科学、哈里逊内科学、威廉姆斯血液学、凯利风湿病学、尼尔森儿科学、坎贝尔骨科学等等。
这些经典教科书之所以成为世界公认的经典,是因为它们是不断修订翻新的,而不是一成不变。医学与文学不一样,它永远是今胜于古新胜于旧的。
对今日的医生而言,最重要的阅读是紧追网络数据库里的最新文献。文献是海量的,对医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循证精神是重要的考验,这种阅读不是囫囵吞枣般的理解,而是去芜存菁式的采撷。
基础医学方面如生理、生化、分生等,倒是可以看看教科书,但统统不读也无所谓,因为上面所说经典教科书上的相关内容就足够了。
作为工具,统计、循证方法学、英语等当然都很重要,但不在通常所说的"医书"范围内。
至于医学史,对临床医生而言不是必须,如果有兴趣的话,建议也不要去读本科教科书,理由就不说了。要读就读经典,如卡氏医学史、剑桥医学史、王伍中国医史、范行准等少数名家著作等。若要深入研究医学史,倒是需要广读古代医书原著,这是极为小众的趣味。
简言之,临床医生熟练掌握网络生物医学数据库,外加一本本专业的最新国际公认经典教科书,就足够了。
医生的人生也苦短,何必读那么多不必读的书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