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全国古籍保护工作

全国古籍保护工作

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的古籍保护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主持下,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三年

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的古籍保护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主持下,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三年,分别在南京艺术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召开了三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古籍保护研究》集刊也连续刊发了相当数量的关于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的文章。专家学者们就古籍保护学科建设问题深入研究,献计献策,提出古籍保护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但古籍保护应该设为二级学科还是一级学科?归属于那个学科门类为好?其内容范围为何?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为何?各种看法见仁见智,问题探讨还远未形成共识。

有鉴于此,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姚伯岳教授于2019年初推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选题《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与基础理论研究》,并获准列入《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研究方向》目录中,最终和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张靖教授分别成功中标。

古籍医书_古籍_古籍分享

由姚伯岳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与基础理论研究》,按照古籍原生性保护(“存形”)、再生性保护(“移形”)、传承性保护(“传神”)的思路,构建古籍保护的学科建设体系。循此思路,该项目分为以下5个子课题:

第一子课题

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理论研究

该子课题将重点放在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上,为古籍保护学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合理框架。包括古籍保护学科的发展简史、学科建设的方向、分支学科的划分、师资队伍的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基础建设等内容。在我国,学科的发展需要在学科目录中完成建制,才能获得合法性。只有构建完善的体系,方能使古籍保护自立于学科之林。

第二子课题

古籍管理研究

古籍管理包括古籍鉴定、编目、加工、排架、典藏等,也应包括保护制度、保护规范(如钤印、签题、执书、清点、复制前后整理规范等),属于古籍原生性保护的范畴。其中尤以古籍鉴定与编目最为重要,是古籍保护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工作,它是古籍典藏、阅览、展示、数字化及影印出版等工作的前提条件。

第三子课题

古籍保护技术研究

古籍保护技术有预防性保护和治理性保护的部分。古籍保护技术研究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即:古籍保护技术基础理论、古籍的保存状态评估和分析检测的规范化、古籍保藏技术体系构建、古籍保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原则和理论研究。

第四子课题

古籍修复研究

古籍修复是对古籍的治理性保护,这一子课题包括中国古籍修复技术及其历史研究、古籍修复规范研究、古籍修复案例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三个部分。

第五子课题

古籍再生传播研究

古籍的存与佚、藏与毁构成一对主要矛盾,传世的古籍大多经过多次多种载体转换,才得以传承至今,古籍的再生与传播的问题因之也就显得特别重要。按照古籍再生与传播的流程、重要性与类型划分,该子课题分为古籍再生传播综论、古籍缩微复制研究、古籍出版研究、古籍数字化研究、古籍传播研究等5个专题。

上述5个子课题中,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子课题为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古籍管理研究子课题、古籍保护技术研究子课题、古籍修复研究子课题为古籍的原生性保护研究,古籍再生传播研究子课题则涵盖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和传承性保护。

古籍保护如没有强大的学术理论做基础,就不能成为一门学科。古籍保护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实践活动,有着很强的应用色彩。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并不多。如果只是在以往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单纯的经验总结,不能上升为学术理论的高度,学科的合法性将受到质疑。因此,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有必要结合历史与现实,采用移植与借鉴的方式,运用新的研究视角,总结、概括出系统的古籍保护理论。

本课题在学科建设上的目标是为古籍保护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做充分的理论论证和实践验证工作。将古籍保护设为一级学科,不但可以弥补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相关学科设置的缺失,还可以整合各种专业方向,使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设计更加合理,也必将极大地完善我国的古籍保护教育机制,更有利于培养出符合古籍保护事业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古籍保护事业提供长期而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本课题的最终成果是:《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与研究丛书》1套,包括:5部专著、2部资料汇编、1部论文集,全部大约为220万字。

专著名称暂定为:《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究》《古籍管理学科研究》《古籍保护技术学科研究》《古籍修复学科研究》《古籍再生与传播学科研究》,其中《古籍保护技术学科研究》包含2份标准:《古籍病害分类及图示》《古籍分析检测规范》。

资料汇编名称暂定为:《古籍保护文论》《古籍修复案例选》。

论文集名称暂定为《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与研究论文集》,收录本重大项目研制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发表的全部论文20篇以上。

课题组成员来自天津师范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浙江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等10余所国内顶尖高校和各类图书馆、出版社,覆盖了古籍保护的方方面面。首席专家从事古籍保护研究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古籍保护理论和实践经验;各子课题负责人均为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实际经验丰富,学理知识完备;课题成员也多是古籍保护领域的翘楚和后备骨干力量,对古籍保护事业热爱而忠诚。强大的研究团队为该课题研究成果的高质量和高水准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020年1月3日,该重大项目开题研讨会在天津师范大学召开。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钟英华教授,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兼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研究馆员,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副会长、原首都图书馆馆长倪晓建教授,南开大学王知津教授、柯平教授、李月琳教授、徐建华教授莅临会议并做指导发言。该项目所属5个子课题近30位成员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会议,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修复与出版方向的部分硕士研究生旁听了会议。同时中标该重大项目的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张靖教授也应邀带领其研究团队出席会议并做大会发言,表示愿通力合作,使两个团队携起手来共同促进古籍保护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

古籍分享_古籍医书_古籍

学科建设的相关历史告诉我们,一部开拓性的学术论著往往意味着一门学科的开始。古籍保护的学科建构,可以凝聚古籍保护研究者的学科认同与学术向心力,提升古籍保护研究的影响力和学科竞争力,促进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使命感,又懂理论和技术的高水平古籍保护工作者的培养,从而助力中华古籍保护事业的蓬勃持久发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与基础理论研究》的开展,必将极大地加快这一进程,成为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所供稿)

上一篇: 古人遇僵尸经历-志怪小说中的僵尸故事(4)
下一篇: 朱婧:颜歌《异兽志》与新志怪小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