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宝坻双王寺村发现袁黄佚文碑刻

宝坻双王寺村发现袁黄佚文碑刻

宝坻双王寺村发现袁黄佚文碑刻历时一年的跟踪研究,笔者先后意外发现了凡先生当年应宝坻百姓要求,为崇寿寺所撰佚文《重修崇寿寺记》,并最终在宝坻区潮阳街道双王寺村发现了崇寿寺遗址和碑刻。连日来

宝坻双王寺村发现袁黄佚文碑刻

历时一年的跟踪研究,笔者先后意外发现了凡先生当年应宝坻百姓要求,为崇寿寺所撰佚文《重修崇寿寺记》,并最终在宝坻区潮阳街道双王寺村发现了崇寿寺遗址和碑刻。连日来,这一突破性的发现让我兴奋不已。

偶得《重修崇寿寺记》

许是因缘巧合,2014年7月上旬,一位老同志让我到家里去看他的藏书。老先生一边高兴地说起本地的历史,一边从书架上取出两本册子递到我手里。我一看,好像都是书法内容,一册为拓本,一册为手写体。当时因为有事,看了看就放下了。册子所记好像为一篇碑文,似是明代万历时期内容,正是袁黄在宝坻任知县期间。后来,我越想越觉得那本册子好像与袁黄有关。于是, 7月25日,我专程再次登门找到老先生,提出想仔细看看。

老先生捧出册子,我小心地接过来,见封面上有篆书碑名《重修崇寿寺记》,轻轻展开,纸卷已经发黄,内文为手书楷体。细细阅读内容,卷首让我大吃一惊:卷前记录撰者正是时任宝坻知县袁黄,篆者为万历年间宝坻进士、山西阳曲知县苑时葵,书者为宝坻举人、《宝坻政书》的编写者之一刘邦谟。在明清时期,碑记往往是请名人撰写内容;碑名作为碑首,多请当地贤士用篆书题写;内容则由当地贤士抄录。也有碑名和内容皆由一人篆书的。一篇碑记,往往由两至三人完成,再请匠师刻于碑上。

老先生收藏的这册《重修崇寿寺记》,为宣纸装订阔册,是原碑的临写本。此册长25cm,宽24.5cm,依线装古籍形式,每半页9字,每页18字,共45页。前面简介修寺情况,其后为论述儒佛一理的善文。在文中,了凡先生特别对通过乡约的形式弘扬孝道友善等举措加以肯定,并引经据典,阐释了立身修行,行善济世,一言一行都是修行的道理。一篇碑文,阐述了一个观点,为研究了凡又增加了一份重要史料。

征得老先生同意,我将碑文进行了整理,并请当时正在翻译乾隆版县志的尹玉辉先生帮助作了标点译注。此记为先生的佚文。现今所见明以来刊行的旧版著作和近年出版的《了凡文集》等均未收录此文。

探寻遗迹惊现碑刻

偶得《重修崇寿寺记》,心中欣喜。但心中另一个悬念却油然升起,就是崇寿寺在哪里?那通碑刻今在何处?

据县志记载,历史上双王寺村附近曾有一座有名寺院。依碑记中提到的离县治距离,我猜想其就是崇寿寺。于是通过文友联系了该村的蔡老师,证实那里确实曾经有过一座寺庙,现在还有可见的遗址。

2014年8月9日,我和文友带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双王寺村实地查看。村里的一位老大爷热情地告诉我们那叫“西大寺”,据说始建于唐代。老人记忆里的“西大寺”有两间正殿,三间侧殿。侧殿前有两个石龟,上面分别是两块石碑,后来残存的寺院也都给拆了。蔡老师介绍说,拆除时,有两块石碑,现在还有一块,另一块断成两块,不知被什么人运走了。

我心中一动:那块石碑,会不会就是《重修崇寿寺记》?我急切地请蔡老师带我们去看看。

来到村西的一个水塘前,只见周围都是芦苇。从一个坡上下来,远远看到一块长长的石碑卧在塘边荒芜的芦苇丛中。碑体洁白,大约有2米多长,70公分宽。碑的最上面刻有两条龙,下面刻的都是人名。我判断,另一面的文字很可能是我想找的文字!只是,石碑太重,我们搬不动,无法确认上面的内容。

这时,蔡老师说,寺的遗址在距离村子1公里的一片玉米地里。笔者看到这里地势明显高出其他地方,大约方圆有10多亩。深入玉米丛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一只石龟静静地伏在玉米地里,石质洁白光滑。龟背上刻着蝙蝠图案,寓意“福”的 意思。龟是长寿的象征,与龟一起,寓意福寿。此为崇寿寺,寓意很贴切。

蔡老师说,过去这里都是建筑,周围土地都是寺里的。我们希望这里能得到保护,特别是那块石碑,其价值是不可估量。将来如果有条件,建一个相关的公园或是旅游村,或许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资源。

12月6日,得知石碑被挖掘出土并运到村委会保存,我邀约了此方面深有研究的李海波居士一同前往验证。见到碑刻的刹那,我的心忽然安静了。因为,看了第一句碑文,就已经和我熟悉的文章对应上了。可以断定,这就是那块石碑,是早先发现的册子上所临写的碑文的原刻石碑!

附:

《重修崇寿寺记》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宝坻县事东吴袁黄撰;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阳曲县邑人苑时葵篆;辛卯科亚魁邑人刘邦谟书。

县治南二十里许有崇寿寺,岁久倾圮,乡父老会首兰儒、王荅、刘臣等各捐资于隆庆四年重新之。以乡约所附焉,遇月之望,父老率子弟,至则展拜,诵佛号。暨讲明居乡孝友睦姻之理,良善矣。迄今几二纪始谋砻石记之。诸父老因乞言余,余进而念之曰:若来前,若知儒佛一理哉?若知本有之理,随缘赴感而靡不周哉,若知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即如如佛哉!夫道术为天下裂久矣,邹鲁局儒,号称诵法孔子,辄摄西方士曰,是恣其剩说者。夫舍菽粟而进椒姜,谓之何?彼为佛徒者,不悟佛旨,徒骋耳目所睹记,辄反唇曰:是鸠兴学者夫,焉知圆南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是之,出者非之。嗟夫,嗟夫!醯鸡未发覆,不知天地之大全,固宜也。子思子不云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猗欤休哉!此千万世道学之源,子思子首为拈出。而在佛宗,一则曰刼外,一则曰今时。刼外,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今时,则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夫刼外一尘不受,非大本之中乎?今时一法不舍,谓非达道之和不可也。儒佛果有二乎哉?且吾人此心,非未发即已发,非刼外即今时,心心无间断流入于性海,法身之理本如是也,即如尔曹,时展拜、时诵佛,固此心。时讲乡约,亦此心。居恒与万物相酬酢,亦此心。即心即佛,何常不随感而赴哉!虽然是也,宁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之也,如两镜相照,中无影像,故诸方老德既云:即心是佛。又云:不是心不是物。又云:昔时谬向途中觅,今日看来火里冰。又云:衲被蒙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良有旨也。即如尔曹当展拜诵佛,且理会展拜诵佛当讲乡约,亦如之。居恒兴万物,接亦如之。净祼祼赤洒洒,何不可之有?若曰:双明亦暗,同死亦同生。此光不透脱,见犹在境,落第二义矣,又安能露真常,安能脱根尘?鸣夫,惟备是三者,而后命之曰:能学佛。尔曹二十年佛意,必有求其说者,能推是说以往,则知墙壁瓦砾无非佛心,举足下足无非道场,搬柴运水无非佛事。即今日此举,为不虚矣。尔曹勖之哉。诸父老作而前曰:北鄙之民,不敏,未能进于是,愿登之石,祈早夜心摹而即察焉。万历二十年岁次壬辰季冬月朔临

注:因年代较远,出于石碑保护等原因,尚未进行清理,故此碑文选自作者偶得之册内记录。此临本碑文上面有先人依据碑刻进行的校对,个别地方临写有误,进行了圈点。为方便读者阅读,笔者根据先人校对内容和原碑进行了更正,改繁体字为现行汉字,并在录入时加了标点。因是古文,内容多引用经文和典籍等内容,笔者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欢迎各位读者先生予以指正。(完)(梁德合)

【1】【2】

宝坻双王寺村发现袁黄佚文碑刻【2】

历时一年的跟踪研究,笔者先后意外发现了凡先生当年应宝坻百姓要求,为崇寿寺所撰佚文《重修崇寿寺记》,并最终在宝坻区潮阳街道双王寺村发现了崇寿寺遗址和碑刻。连日来,这一突破性的发现让我兴奋不已。

偶得《重修崇寿寺记》

许是因缘巧合,2014年7月上旬,一位老同志让我到家里去看他的藏书。老先生一边高兴地说起本地的历史,一边从书架上取出两本册子递到我手里。我一看,好像都是书法内容,一册为拓本,一册为手写体。当时因为有事,看了看就放下了。册子所记好像为一篇碑文,似是明代万历时期内容,正是袁黄在宝坻任知县期间。后来,我越想越觉得那本册子好像与袁黄有关。于是, 7月25日,我专程再次登门找到老先生,提出想仔细看看。

老先生捧出册子,我小心地接过来,见封面上有篆书碑名《重修崇寿寺记》,轻轻展开,纸卷已经发黄,内文为手书楷体。细细阅读内容,卷首让我大吃一惊:卷前记录撰者正是时任宝坻知县袁黄,篆者为万历年间宝坻进士、山西阳曲知县苑时葵,书者为宝坻举人、《宝坻政书》的编写者之一刘邦谟。在明清时期,碑记往往是请名人撰写内容;碑名作为碑首,多请当地贤士用篆书题写;内容则由当地贤士抄录。也有碑名和内容皆由一人篆书的。一篇碑记,往往由两至三人完成,再请匠师刻于碑上。

老先生收藏的这册《重修崇寿寺记》,为宣纸装订阔册,是原碑的临写本。此册长25cm,宽24.5cm,依线装古籍形式,每半页9字,每页18字,共45页。前面简介修寺情况,其后为论述儒佛一理的善文。在文中,了凡先生特别对通过乡约的形式弘扬孝道友善等举措加以肯定,并引经据典,阐释了立身修行,行善济世,一言一行都是修行的道理。一篇碑文,阐述了一个观点,为研究了凡又增加了一份重要史料。

征得老先生同意,我将碑文进行了整理,并请当时正在翻译乾隆版县志的尹玉辉先生帮助作了标点译注。此记为先生的佚文。现今所见明以来刊行的旧版著作和近年出版的《了凡文集》等均未收录此文。

探寻遗迹惊现碑刻

偶得《重修崇寿寺记》,心中欣喜。但心中另一个悬念却油然升起,就是崇寿寺在哪里?那通碑刻今在何处?

据县志记载,历史上双王寺村附近曾有一座有名寺院。依碑记中提到的离县治距离,我猜想其就是崇寿寺。于是通过文友联系了该村的蔡老师,证实那里确实曾经有过一座寺庙,现在还有可见的遗址。

2014年8月9日,我和文友带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双王寺村实地查看。村里的一位老大爷热情地告诉我们那叫“西大寺”,据说始建于唐代。老人记忆里的“西大寺”有两间正殿,三间侧殿。侧殿前有两个石龟,上面分别是两块石碑,后来残存的寺院也都给拆了。蔡老师介绍说,拆除时,有两块石碑,现在还有一块,另一块断成两块,不知被什么人运走了。

我心中一动:那块石碑,会不会就是《重修崇寿寺记》?我急切地请蔡老师带我们去看看。

来到村西的一个水塘前,只见周围都是芦苇。从一个坡上下来,远远看到一块长长的石碑卧在塘边荒芜的芦苇丛中。碑体洁白,大约有2米多长,70公分宽。碑的最上面刻有两条龙,下面刻的都是人名。我判断,另一面的文字很可能是我想找的文字!只是,石碑太重,我们搬不动,无法确认上面的内容。

这时,蔡老师说,寺的遗址在距离村子1公里的一片玉米地里。笔者看到这里地势明显高出其他地方,大约方圆有10多亩。深入玉米丛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一只石龟静静地伏在玉米地里,石质洁白光滑。龟背上刻着蝙蝠图案,寓意“福”的 意思。龟是长寿的象征,与龟一起,寓意福寿。此为崇寿寺,寓意很贴切。

蔡老师说,过去这里都是建筑,周围土地都是寺里的。我们希望这里能得到保护,特别是那块石碑,其价值是不可估量。将来如果有条件,建一个相关的公园或是旅游村,或许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资源。

12月6日,得知石碑被挖掘出土并运到村委会保存,我邀约了此方面深有研究的李海波居士一同前往验证。见到碑刻的刹那,我的心忽然安静了。因为,看了第一句碑文,就已经和我熟悉的文章对应上了。可以断定,这就是那块石碑,是早先发现的册子上所临写的碑文的原刻石碑!

附:

《重修崇寿寺记》

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宝坻县事东吴袁黄撰;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阳曲县邑人苑时葵篆;辛卯科亚魁邑人刘邦谟书。

县治南二十里许有崇寿寺,岁久倾圮,乡父老会首兰儒、王荅、刘臣等各捐资于隆庆四年重新之。以乡约所附焉,遇月之望,父老率子弟,至则展拜,诵佛号。暨讲明居乡孝友睦姻之理,良善矣。迄今几二纪始谋砻石记之。诸父老因乞言余,余进而念之曰:若来前,若知儒佛一理哉?若知本有之理,随缘赴感而靡不周哉,若知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即如如佛哉!夫道术为天下裂久矣,邹鲁局儒,号称诵法孔子,辄摄西方士曰,是恣其剩说者。夫舍菽粟而进椒姜,谓之何?彼为佛徒者,不悟佛旨,徒骋耳目所睹记,辄反唇曰:是鸠兴学者夫,焉知圆南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是之,出者非之。嗟夫,嗟夫!醯鸡未发覆,不知天地之大全,固宜也。子思子不云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猗欤休哉!此千万世道学之源,子思子首为拈出。而在佛宗,一则曰刼外,一则曰今时。刼外,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今时,则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夫刼外一尘不受,非大本之中乎?今时一法不舍,谓非达道之和不可也。儒佛果有二乎哉?且吾人此心,非未发即已发,非刼外即今时,心心无间断流入于性海,法身之理本如是也,即如尔曹,时展拜、时诵佛,固此心。时讲乡约,亦此心。居恒与万物相酬酢,亦此心。即心即佛,何常不随感而赴哉!虽然是也,宁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之也,如两镜相照,中无影像,故诸方老德既云:即心是佛。又云:不是心不是物。又云:昔时谬向途中觅,今日看来火里冰。又云:衲被蒙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良有旨也。即如尔曹当展拜诵佛,且理会展拜诵佛当讲乡约,亦如之。居恒兴万物,接亦如之。净祼祼赤洒洒,何不可之有?若曰:双明亦暗,同死亦同生。此光不透脱,见犹在境,落第二义矣,又安能露真常,安能脱根尘?鸣夫,惟备是三者,而后命之曰:能学佛。尔曹二十年佛意,必有求其说者,能推是说以往,则知墙壁瓦砾无非佛心,举足下足无非道场,搬柴运水无非佛事。即今日此举,为不虚矣。尔曹勖之哉。诸父老作而前曰:北鄙之民,不敏,未能进于是,愿登之石,祈早夜心摹而即察焉。万历二十年岁次壬辰季冬月朔临

注:因年代较远,出于石碑保护等原因,尚未进行清理,故此碑文选自作者偶得之册内记录。此临本碑文上面有先人依据碑刻进行的校对,个别地方临写有误,进行了圈点。为方便读者阅读,笔者根据先人校对内容和原碑进行了更正,改繁体字为现行汉字,并在录入时加了标点。因是古文,内容多引用经文和典籍等内容,笔者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欢迎各位读者先生予以指正。(完)(梁德合)

【1】【2】

上一篇: 故事会鬼上身那些事,这部韩剧吓人到官方打码
下一篇: 鬼怪丨全局性细节考据,深度分析每个角色的前世今生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