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妙艳文谭|林景拔一篇佚文的用典

妙艳文谭|林景拔一篇佚文的用典

妙艳文谭|林景拔一篇佚文的用典揭阳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少善于笔走龙蛇的文章家,他们留下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因为这些文章足以成为后学借鉴的法式。

佚文_佚文是什么意思_博物志佚文

揭阳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少善于笔走龙蛇的文章家,他们留下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因为这些文章足以成为后学借鉴的法式。这里想推荐的是林景拔的一篇佚文《恭祝黄墨翁先生七秩加六荣寿序》。

博物志佚文_佚文是什么意思_佚文

林景拔字彦楚,号荆崖。本系闽人,随父黄时香徙居普宁宝镜院,复迁于棉湖。故普宁、揭阳两县的旧志,都把他当作本县先贤。林景拔幼受庭训,好读书而长于作文,曾执教各地。康熙五十一年(1712)考上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本来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但他无意于仕途,不久即乞假回家,建依绿园于故里,诗酒自娱。文章和书法都有名于世。结集有《荆崖诗文集》,可惜散佚久之。仅有少量佚文散见各处,收录于普宁赤岗青屿《黄氏族谱》的《恭祝黄墨翁先生七秩加六荣寿序》即为其一。

《恭祝黄墨翁先生七秩加六荣寿序》,是林景拔在翰林院供职(康熙五十二年)时,应“都仁士”的请求而撰写的,用以祝贺“善士”也即景拔的姻亲青屿村人黄墨翁76岁寿辰而作。按照惯例,最初是书写于锦帐上。也正因此为乡人熟背而得以流传。

博物志佚文_佚文是什么意思_佚文

诚如本文开头所申明那样:“祝丽之词,无取其虚;虚而誉之,浮词满纸,究与其人无益也,尤画之传神也,必使其面目维肖,乃觉宛然若见,如撷移他人之面目以为面目,是由毛母东施而止之,以为王嫱西子无益也”,强调了抓住重点、抓住特色以表现人物,是自己作文的追求。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写作观念,而又能够反映到实践上,所以他的这篇序文,简约清淡,自然平实,颇耐寻味。

恰到好处、天衣无缝地用典,是其践行绝去雕饰、简笔传神理念的突出成绩。因为恰到好处的用典,非但节约了许多文字,避免了一些粗粝而使文章修洁驯雅,而且也增添了若干符合文体需要的恭谨持重,因而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与感染力。

佚文是什么意思_佚文_博物志佚文

文章开头提出作文时“撷移他人之面目以为面目,是由毛母东施而止之,以为王嫱西子无益也”,乃以《庄子·天运》东施效颦的故事,比喻模仿更易出丑,这里也有自谦之意,而诚恳朴实,一下子就给人作者为谦逊之人的良好印象。

写黄墨翁捐资以奉兄纵翁神位入家庙神龛,使得春秋享祀,又用了一典:“翻之孟尝之刮资产者为过之”。这里借助人们耳熟能详的战国时人孟尝君斥资助人的故事,来赞美黄翁的慷慨好义,具有古人之风,显然十分慰贴。

博物志佚文_佚文是什么意思_佚文

写黄翁“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时,又用了综合《韩非子》和《礼记》典故:“曾以狸首之班然者,以济人之急”,以表示曾用质量很好的棺材以助人收敛的事迹。这就避免了在祝寿中出现有煞风景的语词的现象,使难听的事物变成曲折深婉的妙辞。

写康熙间潮镇刘进忠叛乱,导致黄翁所在乡村青屿的村民“几至流离”,也是依赖黄翁的取置有方,公务辍早立办,而使“卒歌鸿雁中泽”。这“鸿雁中泽”浓缩于《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句,表示村人终于没有被灾难所驱散,离乡背井。

佚文是什么意思_博物志佚文_佚文

正是由于作者在用典时,都在“节骨眼”上,都能做到恰到好处,既可以精炼达意,使词意融洽,而又营造了清遒粹美的语境。因之使得这篇贺寿序文感情真挚,内蕴丰满,而文字清朗圆润,委实允称佳构。

因此之故,以为很值得向今之读者推荐。

上一篇: 为岳飞翻案的孙子岳珂是贪污犯
下一篇: 欧阳予倩诞辰130周年|年谱、佚文辑和戏剧期刊选出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