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这名院士的墓志铭写着:两栖爬行动物使我忘掉所有艰难与险阻

这名院士的墓志铭写着:两栖爬行动物使我忘掉所有艰难与险阻

这名院士的墓志铭写着:两栖爬行动物使我忘掉所有艰难与险阻政协联线——一个立足上海、辐射全国,立足政协、面向公众,集新闻宣传、学习互动功能于一体的新媒体平台。作为上海政协倾力打造的新媒体平台

2019年4月9日,是著名动物学家、民盟盟员刘承钊院士逝世43周年。在都江堰青城后山味江陵园中,刘承钊先生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墓志铭:

“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两栖爬行动物,使我忘掉了所有的艰难与险阻。”

为了研究两栖爬行动物,他的足迹踏遍云贵川等14个省区,发现角蟾亚科7个属40个种,定名新种和新亚种60余种。他发现“雄性线”,深入研究横断山区两栖爬行动物的分类区系与角蟾亚科的分类系统,为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墓志铭_临武墓志_大唐故雍王墓志之铭

1973年,刘承钊在四川宝兴县,这是他最后一次野外考察

才华横溢

出名后毅然回国,专门研究两栖动物

刘承钊出生在山东省泰安县一个农民家庭,童年痴迷于观察青蛙,人称“青蛙迷”。1924年,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刘承钊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两栖动物研究。1932年,刘承钊远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被导师芮特教授评价为“他是我所遇到最有才华的学生之一”。

1934年,刘承钊回到上海的东吴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刘承钊带着部分师生来到华西坝,受聘为华西协合大学生物系教授,后兼任该校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到成都后,他利用假期,到中国西部高山高原自然条件下研究动物,观察蝾螈与蛙类的生活,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

墓志铭_临武墓志_大唐故雍王墓志之铭

1946年,刘承钊在美国与K. P. Schmidt博士夫妇合影

1946年夏到1947年冬,刘承钊应邀赴美讲学,大部分时间都在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度过,完成长达400页的英文专著《华西两栖类》,1950年出版后在国际两栖爬行学界引起极大反响,至今仍被视为研究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的经典著作。刘承钊因此成为美国两栖爬行动物学会终身名誉会员,他却毅然抛弃国外舒适的生活与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祖国。

1951年,刘承钊担任新中国成立后的华西大学第一任校长。1953年,华西大学改为四川医学院,刘承钊改任院长。

研究严谨

做野外调查时,曾险因染病丧命

1938年到1944年,刘承钊共进行野外调查11次,主要到川康一带及陕、甘、青部分地区,行程8000余公里。其间,共发现29个两栖动物新种,建立1个新属。

今年78岁的吴贯夫是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的一名研究员,师从刘承钊的夫人、著名动物学家胡淑琴,与刘承钊夫妇打了多年交道。“刘老先生做学术研究严谨,最喜欢带着学生到川西、云贵一带野外做调查,很吃得苦。”

大唐故雍王墓志之铭_墓志铭_临武墓志

1962年,刘承钊等发表贵州西部两栖动物调查报告

1938年,刘承钊到凉山州的昭觉县去做野外调查,不幸染上斑疹风寒,差点因此丧命。吴贯夫说,当信差把这个消息告诉在成都家中的胡淑琴时,她当即大哭一场。

历时50天,刘承钊终于挺了过来。病愈后,刘承钊继续做调查,在昭觉县发现了一个蛙类新种,想到远在家中的妻子为自己担忧,于是将新种命名为“胡氏树蛙”。吴贯夫说,“他们夫妇一直相亲相爱,这个故事在当时传为一段佳话。”

美国著名动物学家拉塞尔博士在《刘承钊的足迹》一文中,给予刘承钊高度评价:“刘承钊在其著作中始终保持着一位才华横溢的两栖爬行动物学家的优良气质。”

首创纪录

攀山越岭探索,峨眉山发现新属种

1938年,刘承钊在峨眉山发现新属种“峨嵋髭蟾”(俗称“胡子蛙”),这是第一次被中国科学家记录下来的一个新属种。

“到大自然这个实验室中探索真知”,刘承钊喜欢亲自到野外观察两栖爬行动物的生活习性,实地了解蛙类等物种的地理生态环境,于1938年在峨眉山发现新属种“峨嵋髭蟾”。

临武墓志_大唐故雍王墓志之铭_墓志铭

1959年,刘承钊(左二)与夫人胡淑琴(右二)在贵州威宁龙街考察

1963年,刘承钊带着吴贯夫等年轻后辈到峨眉山观察峨嵋髭蟾等蛙类的生活习性。在吴贯夫的记忆里,那时候,60多岁的刘承钊常穿一身蓝黑棉布衣服和裤子,小腿处用长袜裹紧,戴着一顶草帽,背上装着放大镜等必要装备的包,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跋山涉水,观察多种多样的两栖爬行动物。

1976年4月9日,刘承钊因急性心肌梗塞与世长辞,与夫人合葬在青城后山味江陵园的老园区。在辞世的前一年,他仍以滇藏横断山区为念,壮心不已。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吴征镒教授(民盟盟员)题诗追思承钊先生:“踏遍川康思滇藏,我为斯民哭健儿。”

慈爱严师

上课关门,专治迟到的学生

“中国科学家有责任用中国人的第一手科学资料,开拓出自己的科学领域。”基于这样的严谨要求,刘承钊对己对人都不松懈。

世界著名两栖爬行动物学家赵尔宓院士(民盟盟员)是刘承钊的学生。他记得,刘承钊教学时坚持提前到校准备,上课铃声没有响完他便已经走到教室,这时会把教室两边的门都给关上。如此一来,迟到的学生不好意思推门进来,即便了进来了也会非常不好意思,所以到后来,刘承钊的课从没有人迟到。

大唐故雍王墓志之铭_临武墓志_墓志铭

1958年,刘承钊与同事、学生在四川医学院内合影

教学中的严师,在生活中却不失慈爱。师从胡淑琴的吴贯夫曾回忆,“1965年,我和另外一个同学在贵州省威宁县农村做课题,他专程给我们带来了一只猪腿。”吴贯夫说,当年生活比较艰难,少有机会吃到肉,四川医学院杀了一头猪之后,考虑到刘承钊夫妇科研辛苦,学校准备分半头猪肉给他们。“他说自己家不要,但希望把一只猪腿带给还在农村做课题的学生。”刘承钊千里迢迢赶到学生所在的乡下,将猪腿带给了学生们。

踏遍青山人未老,愿为祖国献余年。七三好似三九壮,采得湍蛙著新篇。——刘承钊

上一篇: 中国民俗文献史的整理与研究综述
下一篇: 《说文解字》第559课:细说“事”字,什么是“致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