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为什么能够知道古人的生活状况、生活方式以及每天在做什么?
一是得益于各种保存下来的文献,二是得益于考古的发展。
然而历史总归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就算有着记载,也不敢百分百确定它就是真实的。
通常需要有考古发现来与文献形成印证,如此才称的上“较为可靠”。
就如唐太宗李世民,有人认为他是“天可汗”,是开创“贞观之治”的千古一帝,而有些人却诟病他的得位方式,认为这样的人连皇座都敢改,改一些历史文献记录不是手拿把掐吗?
所以,对于唐太宗的看法除了正史以外,另外的一种记录就非常重要,那就是《大唐创业起居注》。
顾名思义,做为唐氏集团的CEO,“创业”记载的一定是李世民在太原随父起兵,再到唐朝的过程了。
那么这起居注又是什么?是皇帝的日常生活吗?
起居注,记载帝王言行与朝政的日记体史册,在中国古代历史编纂中占有独特地位。
它起源于汉代,后世历朝沿袭,成为实录和正史的重要蓝本。
如今绝大部分古起居注已佚失,留存者寥若晨星,但就算是和史书相比,其“史料”价值都毫不逊色。
有的说法为,起居注滥觞于西汉宫廷,当时内侍秘撰《禁中起居注》,系武帝“形迹语声”之日记。
也就是这时的起居注是由内侍记录,而其记录之事估计是内宫之事以及皇帝的日常起居。
这类“帷幄笔录”稀世难觅,然内容实为帝王的秘史,如果能找到,可谓历史研究中的瑰宝。
有的说法认为,起居注真正跳上历史舞台是因为明德马皇后,也就是在东汉明帝时。
明德皇后无法生育,但这不影响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她熟读《周易》,还在明帝去世后,亲自撰写了《显宗起居注》,以此来记录明帝。
不过在这里,明德皇后在起居注中删除了自己哥哥管理医药事务的事情,有所隐瞒。
根据记载,汉章帝还曾为此不满:“黄门舅马防朝夕侍奉将近一年,既没有褒扬显异之举,又不记录他的勤劳,不是太过分了吗!”
而此时已为太后的马太后却回答说,不想让世人知道先帝多次亲近后宫家属的事情。
从这方面来看,起居注就算是对帝王最直接的、第一手的记载文献,里面也不一定没有小九九。
起居注也可以理解为宫内的“史官”在记载宫内的事情,受的是先秦时期的史官制度和编史思想的启发。
根据记载,夏代设置史官,负责记录天子的言行,周代分设左史和右史,左史记录言论,右史记录事迹,这是“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思想的雏形。
这种理念贯穿于后世编修起居注的活动中。
最初,起居注和史书的区别就是编史对象不同,其内容多集中在记录皇室后妃的日常起居生活,不涉及朝政大事,也不一定是即时记录。这种记录可视为起居注的雏形。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式设立了专职的历史记录官员,为编撰起居注奠定了制度基础。
如曹魏设置中书著作郎,起居令史等官职。
从这时候开始,起居注的记录开始系统起来,不仅只记录宫内之事,还记录皇帝对奏折的批改以及对政事的发言。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起居注作为当时的官方档案,记录了大量的政务活动和文书。
起居注中的记述不仅为史书的本纪和编年提供了重要史料,对于志书的编纂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隋唐时期,起居注制度逐步完善。隋代在中书省内设“起居舍人”,唐代在门下省设“起居郎”。
起居舍人与起居郎满朝游走,咫尺帝王,手执笔砚,所见所闻,悉心雕琢。
唐代还奉行“据实直书”原则,要求实事求是对皇帝的行为进行记载,有“正衣冠”的作用,这样的起居注更加可靠,能作为一手文史资料。
宋代以给事中兼任起居注编修,据《宋书·律历志》总序和《宋书·州郡志》总序记载,两书的编纂都曾广泛参考利用了当时的起居注材料。
比如在《宋书·地理志》中,就直接引用了多条来自起居注的记述作为证明。
这些引文显示,起居注中记载的地方政务活动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的地理情况和特点。
元代开始,起居注开始变得零星,明初曾恢复设立专门机构,后又被废除。
这一时期的起居注编撰工作明显弱化。
清朝统治者注重起居注的编撰,康熙时期设立起居注馆,由翰林院官员专职编修,启运至清末。
这标志着起居注编撰制度的重新确立,记录了两百多年统治者言行,成为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其内容囊括四时景象、祈祷祭祀、御驾巡幸,乃至群臣进言、朝会迹象,事无巨细。这些鲜活细致的历史画卷,比官修史籍更富时间感,是研究古代的实用利器。
如今历代起居注多已散佚,能留存于世的屈指可数。
今,现存的清代以前的起居注,保存的较为完整的只剩下了《万历起居注》,而清朝因为年代较近,所以保存下来的相比前朝还是较多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