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央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片段 / 腾讯视频
“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
2021年2月12日正月初一,央视首播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以《尚书》、《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中华优秀典籍中的经典名篇为依据,通过场景演绎的方式传递中华文化精神,讲述古籍传承故事。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截图 / 图片源自网络
《古籍里的中国》用视听化的直观方式将艰深的古代典籍内容带入大众视野,引发了人们对古籍的关注兴趣。
什么是古籍
古籍通常是指1912年以前,具有传统装帧样式的存世纸质文物、文献、书籍、资料等。
叶裕仁批校本 《归先生文集》
明·归有光撰,明万历四年(1576)翁良瑜雨金堂刻本
博古斋2020秋拍拍品
内容 是古籍文化价值的核心
古籍作为古代文明的直接记录,是历史的现存宝库,其文化价值包含于文本内容中,古籍内容是古籍文化价值的核心,古籍因其形成的历史性,不单在装帧样式上与现当代出版物不同,其书写习惯、使用字体也有差异,想要切入古籍,必须具备较高的古代汉语专业素养,简单地说,要认识古代汉字、要懂得句读,还要了解该古籍写就的古代文化背景,非古籍专业人士很难进入古籍领域,把握古籍内容。换言之,古籍内容的挖掘必须基于专业的学术研究。
《史记抄》九十卷首一卷
明万历三年(1575)刻本
博古斋2020秋拍拍品
古籍保护 内容先行
古籍是不可再生性的文献,在古籍文本的储藏或流转过程中不可避免由纸张自身的老化、酸化等因素,以及外部环境,诸如水、火、虫蛀等因素造成的损毁,一旦损毁,所记载内容不可逆转地消失,文化传承随之中断。足见,内容保护是古籍文化传承的前提,是每一位古籍专业人士应当承担的责任。对于古籍内容的保护,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
《新镌海内奇观》十卷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杨氏夷白堂刻本
博古斋2020秋拍拍品
原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是不改变古籍原始特征和载体形式的一种保护形式,保护手段包括按原样修复、按特藏书库标准保存等。对于古籍原件的保护,是为了减少古籍原始内容损毁而采取的主动预防或弥补干预措施,是古籍内容保护的基本工作。
再生性保护
再生性保护是改变古籍原始特征和载体形式,对古籍内容进行复制的一种保护形式,保护手段包括影印、数字化、微缩复制、整理出版等。对于古籍内容的复制,是借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古籍内容的多样化储存,是古籍内容保护的核心工作。
古籍文化传承
将“古籍”语言转化为“大众”语言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张志清先生认为,原生性保护是保存实物的工作,可谓之“存形”;基于内容复制的再生性保护是“移形”;以增进古籍保护意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传承性保护是“传神”。
古籍内容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进行古籍文化价值的挖掘与传播,古籍内容研究的专业化要求意味着古籍文化价值的挖掘与传承必须由少部分专业人士引领,并在其引领下进一步将“古籍”的语言转化为“大众”的语言,例如通过视听演绎、知识普及、展览讲座、创意产品等形式深入诠释,方能实现面向大众的传播与接受。由此也能看出《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播出便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因:大众需要经历时间沉淀的文化滋养,古籍里蕴藏的文化精髓更需要通过大众的接受被重新赋予新生与繁衍的活力。
梁启超(1873-1929)
《图书大辞典薄录之部:官录及史志》手稿
博古斋2020春拍拍品
通 / 达 / 古 / 今 / 文 / 化 / 传 / 承
博
古
斋
承古籍
传经典
博古通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