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资治通鉴:八王之乱真正的教训是什么?真看明白的没几个!

资治通鉴:八王之乱真正的教训是什么?真看明白的没几个!

资治通鉴:八王之乱真正的教训是什么?真看明白的没几个!好消息!《资治通鉴读史悟道·卷贰》已经出版,点击即可雅购⬇【材料】《资治通鉴》晋纪世祖武皇帝 太康元年280年诏曰:“昔自汉末,四海分崩,刺史内亲民事,外领兵马。今天下为一

好消息!《资治通鉴读史悟道·卷贰》已经出版,点击即可雅购⬇

【材料】《资治通鉴》晋纪世祖武皇帝 太康元年280年

诏曰:“昔自汉末,四海分崩,刺史内亲民事,外领兵马。今天下为一,当韬戢干戈,刺史分职,皆如汉氏故事;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

......仆射山涛亦言“不宜去州郡武备。”帝不听。及永宁以后,盗贼群起,州郡无备,不能禽制,天下遂大乱,如涛所言。然其后刺史复兼兵民之政,州镇愈重矣。

【译文】皇帝诏曰:“自汉末开始,四海之内分崩离析,刺史对内亲自处理民事,对外统领兵马。如今天下混一,应当收敛兵事,将刺史的职权分开,如汉朝故事;全都依照汉朝制度行事。把州郡的兵都去掉,大郡设武官百人,小郡设五十人。”

仆射山涛也说:“不应该去掉州郡武备”。皇帝不听。到永宁年间(301年)后,盗贼蜂起,州郡由于没有军队和武器,没法捉拿制止,于是天下大乱,正如山涛所言。然而从此以后,刺史又兼管兵民政务,地方军事力量更加强大了。

【解析】一、司马炎没错

材料中山涛反对收缴州郡武备,而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时候,也在后面接着描述了永宁年间天下大乱。

这给人的暗示,似乎在说永宁年间州郡不能禁盗贼,是司马炎收缴州郡武备造成的结果一样。

敖让以为,司马炎的政策没大问题。

首先,罢州郡武备是惯例。

秦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宋朝也是将主要兵力集中在开封,将禁军作为主力部队使用,所以《水浒传》中描写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

这些都是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通用手段,司马炎也是借鉴先代政策,其目的是弱枝强干,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其次,西晋地方上有诸侯王坐镇。

鉴于曹魏不用宗室,而被司马家所篡。司马炎篡位后开始打补丁,大封同姓王。

西晋诸侯王可领兵,可自主选择封国官吏;大国领兵五千,次国领兵三千,小国领兵一千五百人,这在地方上是绝对的实力派。

全国各类大小诸侯王,司马炎分封了几十个,他们互为犄角,足够应对地方几乎所有变化。

州郡武备的作用主要还是维护治安,以西晋的人口基数来看,弹压大规模的叛乱,还是得靠中央军和地方诸侯。

有诸侯王在,如果司马炎再在地方上设置大量郡兵,那郡兵和诸侯王的功能性就重复了。

再次,西晋国力不足

如果西晋国力充足,有足够的财政预算,郡兵和诸侯王同时拥有较强武备,那也不是不行。

司马炎分封诸侯王镇守地方,主要是为了和地方上的世家大族相互抗衡,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是很凶的。

在宗族姻亲、门生故吏、庄园经济和强大政治号召力的加持下,世家大族甚至可以突然掏出数千部曲。

比如说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司马懿,靠的就是司马师一夜之间变出来的三千死士。

天下的世家豪门,又何止司马氏一家?司马炎到处设置同姓诸侯王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压制世家大族。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

在地方上,世家豪族和诸侯王是制衡关系,如果要加强州郡武备,就必须将州郡兵力,一次性加强到和当地诸侯王,以及世家大族的动员力相当的程度。

现阶段大郡也只有郡兵百人。也就是说,州郡最低要设置一千五百以上的常备兵,才能勉强和世家大族以及诸侯王相制衡,加三百五百兵力,那是不够看的,无法和两者相抗衡,不如不加。

可要是将州郡武备加到小诸侯王的标准,也就是一千五百人。

照这么算,西晋有一百七十三个郡国,天下所需的常备郡兵,大约就要二十多万。

二十万常备州郡兵是什么概念?

兵是要穿衣吃饭领工资的,增加这二十万常备郡兵,就意味着给财政加重担。

西晋在财政层面,能担得起这个担子吗?

很难。难在西晋在籍人口太少,西晋灭吴后全国只有约二百四十六万户,一千二百万人口左右。

东汉孝安皇帝元初年间,羌乱猖獗,朝廷在西境屯兵二十余万,十年之间,军旅之费甚巨,搞得府库枯竭,老百姓死亡无数,国家为之虚耗,搞到最后朝廷不得不罢兵。

《资治通鉴》所以虽屯兵二十馀万,旷日而无功也。自羌叛十馀年间,军旅之费,凡用二百四十馀亿,府帑空竭,边民及内郡死者不可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

东汉什么人口基数?西晋什么人口基数?

五六千万人口的东汉,都难以负担二十万军队十年军资;一千多万人口的西晋,用财政去负担二十多万常备郡兵?

况且,在279年的时候,傅咸就给皇帝上书,明确进谏说明西晋人员空转太严重了,当下的为政之要就是减少编制,让百姓尽可能务农。

《资治通鉴》司徒左长史傅咸上书,以为:“公私不足,由设官太多。......当今之急,在于并官息役,上下务农而已。”

若在州郡武备上,多设二十余万常备军以防备盗贼,那么,本就虚弱的晋朝财政,又多出二十万多张吃饭的嘴,却少了二十多万干活的人。

这样搞下去,冗员冗官只会更加严重,老百姓的负担只会更加严重。

若司马炎真加强州郡武备,添了这二十多万郡兵编制,盗贼只会越剿越多,因为这二十万郡兵,正是将老百姓逼上梁山的罪魁祸首!

最后,州郡武备过强影响地方平衡。

三角形最具稳定性,中央、地方世家大族和诸侯王,正好组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关系。

在地方上,如果再将州郡兵力增加,那就变成了四边关系,影响了地区的局部制衡效果。

因为地方上变成了三股势力。

一旦形势有变,诸侯王、世家大族、州郡武备三者,必然形成一比二或三比零的对立关系,如果反叛势力是二,那中央就无法形成有效制衡。

换句话说,这种关系下,地方对于反叛势力,没有以时间换空间的效果。

因此,从权力角度来看,地方上让诸侯王和世家大族互相制衡,是比较好的。

二者力量相当,短时间内谁也吞不掉谁,互相角力,等着中央军来平叛就好了。

二、八王之乱的根本

材料中,司马光暗示司马炎罢州郡武备,是造成天下大乱的原因。这大概是由司马光的立场决定的,司马光作为官僚,当然希望当局加强地方武备。

地方武备越强,财政支出的名目就越多,则宰相宰割资源的刀越锋利嘛。

永宁年间司马炎都死了,八王吃鸡之战都搞好几波了,杨骏被卷死了,贾南风也被卷死了,中央政府都乱了,天下能不乱吗?

因此,永宁年间的天下大乱,和司马炎罢州郡武备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和八王之乱有关系。

而八王之乱的根本是什么呢?

抛开洛水之誓啊,司马家得国不正啊,这些老生常谈的论调不谈。

八王之乱的根本,是地方的世家大族太强大,各个袖里藏兵,动不动就拉出来几千私兵。

所以司马炎为了有效地牵制地方豪族,便根据地方势力的实力,针对性来设置诸侯王的军队实力。

分封诸侯,从诸侯的稳定性出发,最好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其力少,则忠于中央政府,其力多,则生出奸心。

可是,西晋的世家大族做大的问题太严峻,司马炎已经没法按照贾谊的思想去分封诸侯王了。

因为分封到地方上的诸侯王如果实力不够,就是个小卡拉米,一旦天下有变,会被地方大族像司马师撒豆成兵一样,一口吞掉。

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思想,在西汉初年可以奏效,这是因为西汉初年民间比较松散,政治比较清明,没有西晋时的地主庄园经济。

司马炎由于社会结构问题,无法做到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分封思想,大诸侯王天生就得带兵五千。

而诸侯王带兵五千,又实在是多了点,毕竟在财力支持下,五千军官团,完全可以扩充出二十多万大军。

这种现象在成都王司马颖讨伐赵王司马伦时候,便有所表现。《晋书》羽檄所及,莫不响应。至朝歌,众二十余万。

诸侯王能坐拥二十万大军,他能不想当皇帝吗?他不想他身边的人也天天撺掇啊。

八王之乱的原因就在于此,这是社会结构畸形所结出的怪胎,不是司马炎通过权谋手段去运作就可以化解的。

所以,敖让以为,为取一时之利,而让社会结构发生恶化,多是不太值得的。

上医治未病,为政最重要的,是要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社会结构,就好像人要时刻保持一个好身体一样。

一旦社会结构发生崩坏,那就是积重难返,任何治理手段都是螳臂当车。

(全文完)

欢迎把本号设为星标,第一时间阅读原创文章;

欢迎分享、在看、点赞,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动力

上一篇: 中国古典小说最经典:三侠五义
下一篇: 例说史料实证素养下的史料辨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