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人书,形不贯而气贯;唐人书,形气具贯。
唐《郑鲂墓志铭》
墓志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固定的形制和专门的文体,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墓志滥觞于秦汉之际,发展于魏晋,完善于北魏,兴盛于唐,延续至明清,经历了由砖造墓志到石刻墓志,由碑形墓志到方形墓志的发展历程。
墓志始于秦汉,发现最早的有秦劳役墓瓦志和东汉刑徒砖志。秦汉之时,墓志少见亦全无系统。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提倡俭朴、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一般的士大夫阶层遂将死者的生平及歌颂文辞镌刻于一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内随葬,后经出土,称为墓志。有的文辞用韵语结尾的称"铭",也称"墓志铭"。墓志的书法往往能体现当时的书法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郑鲂墓志二〇一〇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偃师,志高、宽均六十四厘米,志文三十二行,满行三十三字。正书。
墓志撰文者陈商,元和九年进士,武宗朝历官户部员外郎、司封刑部郎中、史馆修撰,迁礼部侍 郎、知贡举。大中年间,进工部尚书。《全唐文》 收录陈商作品四篇。《新唐书》卷五十八《志·艺文二》记有陈商、郑亚撰《敬宗实录》十卷;同书卷六十著录《陈商集》十七卷。
此志书丹者为圣善僧实谛,书于大和九年(八三五)。由于隋唐抄经盛行,僧人习书成为日常功课,由此涌现出不少杰出的书家,如隋代智永、智果,唐代怀仁、怀素、高闲等,都赫然见于书史。《郑鲂墓志》的书丹者实谛也是唐代 众多的僧人书家之一,其名虽不见于史籍,但从此墓志书法来看,书写水准非常之高,风格上较为轻松自然,并不像欧阳询、柳公权那样刻意追求法度的森严。此墓志就书写的艺术性而言,也颇值得我们重视。
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喜欢 请点在看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 The more we hav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