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士鉴(1873年,或1868年—1933年),字炯斋,浙江钱塘人。光绪十八年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江西学政、资政院议员、诸史馆纂修。有《唐写本经典释文校语》、《补晋书经籍志》、《含嘉室自订年谱》等书;刘承干(1882年—1963年),字贞一(一曰字翰怡),浙江吴兴人。清末为候补内务府卿,是著名的藏书家和学者,主要著作有《海东金石苑补遗》、《周易正义校勘记》等。书前有两人分别撰写的《序》集中地表明了两人的注史原则。这种注史工作是分十个方面进行的:一溯源,二捃逸,三辨例,四正误,五削繁,六考异,七表微,八补阙,九广证,十存疑。注者所比拟和追寻的的目标是南朝刘宋史学家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三国志注》的注史工作被清代学者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譌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两相比较,不难发现《晋书斠注》对于《三国志注》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史注体史书发展的若干联系。和裴注相比,《斠注》的特异之处主要体现在溯源、削繁、广证三个方面。溯源就是追寻唐修《晋书》的史源,从史料的来源着手。削繁就是指出应该删除重复和记载枝蔓之处,这点在史书的注释中是难能可贵的。广证就是运用一切材料尤其是20世纪新发现的史料包括域外的史料,对唐修《晋书》及其史源进行广泛的考证。
斠注》,是一种著名的《
斠注》,是一种著名的《《晋书斠注》,是一种著名的《晋书》史注,比较全面地利用了20世纪新发现的文献资料。共一百三十卷,由吴士鉴、刘承干合注。作为一部著名的史注,《斠注》在形式上是传统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