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昇平署与清宫曲本档案

昇平署与清宫曲本档案

昇平署与清宫曲本档案昇平署与清宫曲本档案,昇平署与清宫曲本档案李红英昇平署是清代中后期宫中的戏曲演出机构,其前身称为“南府”,大约设于康熙初期。 清初的宫中演艺活动沿袭明制

昇平署与清宫曲本档案李红英昇平署是清代中后期宫中的戏曲演出机构,其前身称为“南府”,大约设于康熙初期。 清初的宫中演艺活动沿袭明制,由教坊司女优承应。 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顺治元年(1644),设置随銮细乐十八人,负责巡幸与亲诣坛庙祭祀、内传承应,是为乐工改任太监之始。 顺治八年(1651),诏令禁止教坊司女乐入宫承应,即改教坊司女乐为内监承应。 实际上到了康熙年间,仍有女子在宫中演戏。 根据《清代内阁大库散佚满文档案选编》一书,自康熙二十年起,逐渐出现南府、景山、学艺处等名称。 其中,康熙二十五年六月二十日“郎中费扬古等为宫廷用项开支银两的题本”中首次提到南府,这是目前所知最早有确切时间关于“南府”这一名称的记载。 南府地处西华门以南,长安街以北;与景山一样,应该是伶人聚集的地方,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管理演戏的衙署。 虽然目前尚未看到成立南府与景山的相关谕旨或档案。 但根据现存清代内阁大库的有关档案文献资料,可以肯定地说,在康熙中期,南府和景山的演戏机构已经开始正常运作。雍正七年(1729),裁撤教坊司,设立和声署,多用内廷乐工试演中和韶乐,即中和乐。乾隆年间,景山与南府并存。景山设总管首领,南府设内、外学,内学为三学,即内头学、内二学、内三学;外学分大学和小学。

景山设有外学,亦分为三学,即外头学、外二学、外三学。 并另设新小班,由乾隆南巡时从苏州带回宫中的男女优伶组成。 原南府、景山之99人则称“旧大班”、“旧外二学”、“旧外三学”等。 内学由宫内习艺太监组成,外学为民籍子弟,主要由从苏杭等地挑选入宫的艺人组成,也有少数习艺的八旗子弟。 乾隆时期,内、外学常年在宫中演出,总人数大约一千四五百人,堪称盛况空前。乾隆以后,清宫戏曲演出曾一度陷入低潮。 嘉庆时期,为表示自己“改除声色”,大幅削减宫中戏曲演出机构。 内、外学总人数降至五百人左右。 道光即位,裁减南府内外学为一学,并将景山戏班纳入南府,统一管理。 道光七年(1827)二月初六日,正式撤销“外学”,责令民籍艺人退回原籍;缩小范围,品秩降低一级,改“南府”为“昇平署”,主持宫内演出事务;并将十番学并入中和乐内,仅保留内学、中和乐、档案房、钱粮处等。部分裁撤的艺人加入早在乾隆年间进京的徽班演出。自此,昆腔、弋阳腔日益衰落,徽班“乱弹”则日渐兴起。昇平署作为宫廷演出机构,需要经常出入内廷;因此,昇平署的管理制度是极其严格的。 内务府专门制作门照、腰牌,填写本人的姓名、年龄、容貌等特征,发给昇平署艺人,作为他们出入内廷的凭证。

咸丰年间,宫中演出次数增多。 当时的内学太监不能胜任,便挑选民间戏班,如当时京城的三庆班、四喜班、双奎班、春台班等,轮番进宫演出。这样,民间与宫廷的戏曲得以交流,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戏曲演出离不开扮相穿戴,更离不开曲本唱词。 昇平署不仅负责戏曲演出,还负责编写或抄写剧本,以备演出与帝后看戏使用。 供帝后看戏时用的称“安殿本”,书衣为黄色,用楷书抄写,仅有唱词、念白文字和句读。 供演剧人员演出使用的称“演出本”,唱词旁附注有板眼曲谱。同一种曲本,根据不同作用,可分为总本、串关、题纲、串头、曲谱、净本等。 总本专供排演人员使用,包括全剧人物上下场、唱词、念白及动作等内容。 串关包括唱、念、做、打、舞等具体内容,以此为依据,有便于派角儿。 题纲,又称“排场本”,记录演出剧目、角色以及演出顺序等内容,即今天的舞台调度。 供串戏用的称“串头”,只记录戏中人物身段、武打等表演提示和舞台调度等的对白、对唱的“盖口”。 曲谱记录戏中角色歌唱、唱词、音符和节奏等。 净本,或称写净本,誊写清楚的定100戏 曲 苑本,上呈给皇上御览的本子。 同时昇平署档案房还负责与承应演戏相关的各种事务记载,即恩赏日记档、旨意档、花名档、差事档、钱粮档、知会档等。

这些不同用途的曲本及档案记载多由昇平署内档案房中所谓“写汉字人”缮写,并存贮在署内。清末政局动荡,这批珍贵文献侥幸逃过了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劫难,但遭受太监的偷盗、劫掠、损毁。 1924年底,北京大学教授朱希祖先生在北京宣武门外大街汇记书局,发现并购得昇平署档案及抄本戏曲一千数百册。 1931年,《燕京学报》第10期发表了朱希祖先生的《整理昇平署档案记》,文章从昇平署档案之来源、昇平署之制度、昇平署之沿革及地址、昇平署档案之种类及数目、档案提要、档案间断之缘由等十方面,叙述了他当时发现并竭力收购这批珍贵文献的过程,着重梳理了昇平署档案的相关内容:民国十三年十二月十日, 余在北京宣武门外大街汇记书局,购得昇平署档案及抄本戏曲,共一千数百册。 时清废帝初退出宫,一切宫殿及附属衙署,均收归民国政府,委员(委派人员)管理。 各宫殿衙署太监,皆纷纷散去,出宫城者,搜检极严,故未有失物;惟昇平署在宫城外,故其太监得私以档案及戏曲稿件,售于小书铺。余所购得者,为第一次售出者,其中档案较全,戏曲、准清廷自制大戏曲亦较全,其他皆为昇平署演习曲本,有六七百种,不全者多。第二次售出者,则纯为曲本,亦有数百种,为琉璃厂文友堂所得,亦多不全,今不知转售何人矣。

其他在景山者,尚有曲本数百种,亦多不全,今已收归故宫博物院。盖戏曲为内学太监演习,多割裂明清传奇中一二出,以备唱演,故不全者多;惟清廷自制大戏曲,如《昭代箫韶》、《劝善金科》、《昇平宝筏》、《鼎峙春秋》、《忠义璇国》、《楚汉春秋》、《封神天榜》等,皆多至二百四十出,逐日排演,时须演习,故多全本,其他若《法宫雅奏》、《月令承应》,亦尚完备。 然此项戏曲,迻录传抄,偶或有之,决非孤本,馀别有目录;惟昇平署档案,仅此一分,别无副101本,仅百年来戏曲之流变,名伶之递代,以及宫廷起居之大略,朝贺册封以及婚丧之大典,皆可于此征之。故此档案,不可不特加保护,编为一目,以备柚绎。 当时若不竭力购入,则人且以废纸视之,或已化为还魂之纸,或且变为灰烬矣!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朱希祖先生深知这批昇平署戏曲档案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为了公诸同好,嘉惠学林,1932年,朱希祖先生将这批昇平署戏曲档案出让给北平图书馆,即今中国国家图书馆。目前,国家图书馆藏的昇平署曲本、档案,总计近二千册(折)。 这批文献中不仅有昇平署时期的戏曲档案资料, 还有南府时期的杂剧、传奇,是非常宝贵的戏曲资料,现在京剧演出的剧目,多数就是由此而来的。

馆藏昇平署抄本戏曲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为清代宫中自制大戏,基本上是南府时期的曲本,如《劝善金科》、《昇平宝筏》、《鼎峙春秋》、《楚汉春秋》、《法宫雅奏》、《月令承应》等,比较完整。 这些“宫廷大戏”,有的一个戏十本,每一本二十四出,排练起来要好几年,演出时需要连续几天。 这些曲本有内廷抄本,有的是朱墨双色,或朱墨绿蓝四色抄写,多数为昇平署抄本。 有的曲本书衣上钤有一些墨记,如“内头学”、“内三学”、“外头学记”、“外二学”、“旧外二学”、“外三学记”、“旧外三学”、“旧小班”、“旧大班”等,应该是南府时期的抄本;有时也用朱文印,如“景山小班”。 有的书根上还用墨笔标有“大班”、“小班”等字样。另一类为昇平署演习曲本,大多选取明清传奇中的几出唱段,为内学太监排练演习,以备承应;所以,昇平署演习曲本多数不完整。从现存昇平署曲本可知,清代内廷演出从曲本的缮写,到戏曲的演出,事无巨细,都要请旨,所谓“钦此钦遵”,不允许演剧人员随意而为,处处体现出皇权至上。 皇帝不仅仅看戏,还要审批剧本;排演新戏之前要将拟定伶人角色分配名单的题纲上呈皇上审定。 皇上御览首肯之后,才能开始排戏。 现存曲本书衣上时有“写净本”、“改准”、“上要过,准本”、“对准再誊总本”、“准”、“上要改准”、“改过了”、“不准”等字句。

演出唱词、遣词造句不能犯圣讳,如清宣宗道光帝名旻宁,唱词中102若遇“宁”字,则需改字避讳,演出之前要核查唱词,并将核查结果标明清楚, 如书衣上所示 “此出无宁字”、“叮咛嘱咐改再三嘱咐”、“无宁字”、“有宁字二句,去了”等。 演出时间限制也很严格,某出戏演出多少时间有一定之规,不能随意过快或过慢。 如曲本书衣上常写有“道光八年八月十五日同乐园承应共唱十一刻准”、“九年八月十二日排十刻十分”、“道光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响排五刻十四分”等字句。演戏是有节令的,不同的节令,上演不同的剧目。 清皇家听的戏很多带有严重的封建色彩,这些戏多数是由皇上授意大臣们编写,给皇上歌功颂德的比较多。 据昭梿《啸亭续录·大戏节戏》记载,乾隆初年,曾令张照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 逢年过节,皇上寿辰,皇子出生等各节令,各有相应的戏。 如《九九大庆》,在庆祝皇上、皇后、皇太后生日时演“神仙赐福”、“万寿无疆”、“瓜迭连绵”、“昇平雅颂”等带吉祥字眼的东西。 如《月令承应》是根据每个月的节气来演,元旦有“元旦承应”,正月十五有“上元承应”,清明有“寒食承应”。 如《昇平宝筏》是在正月十五左右,因取经是吉祥的事。

《劝善金科》是每年岁尾,是惩恶扬善的意思,祛除不吉祥。 遇宫廷有喜庆事时演《法宫雅奏》,清代有几个小皇帝,如顺治、康熙,都是小时候当的皇帝,他们订婚、大婚等事都是大事,都要唱《法宫雅奏》。 这些戏现在看来没有现实意义,但它的资料性不容忽视。 这些戏在馆藏中大都有抄本。剧本之外,还有记录与演出相关事情的档案,即昇平署戏曲档案。如帝后有关戏曲演出的谕旨、剧目、排练、角色安排、行头支出以及演出结束后的赏赐数额等相关事务,当时都有详尽的记载,资料价值极高。现存昇平署档案包括恩赏日记档、旨意档、恩赏档、差事档、花名档、日记档、分钱档、散角档、记载档、白米档、知会档、库银档、银钱档、行取颜料纸张档、传卯房档、苏拉档等名目。在各类档案中,《恩赏日记档》为内学及中和乐承应的总档,主要记录南府或昇平署时期的各项大事,其中掌故颇多,包括年节举行的仪典、谕旨承应戏的时间、地点,以及演出后伶人所得赏赐等等。 恩赏档、旨意档、差事档及记载档等所记事项,时有散入《恩赏日记档》,所戏 曲 苑103以,恩赏档、旨意档、差事档等时有时无。 凡遇大丧之后,即内廷服期不准演戏,所以每逢即位改元前后日记较少;而在服期之内,担任举哀、祭奠、送葬等事宜,则是南府、昇平署的重要差务。

这批档案的时间跨度从嘉庆、道光至清末宣统时期,并一直延至民国十二年清废帝出宫,历经六朝、两个时代,大体上是连贯的。 若以道光七年昇平署成立为分界线,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 其一,南府时期的档案,自嘉庆至道光七年二月,现存十馀册。 其二,昇平署档案,从道光七年二月初正式设立昇平署起,止于宣统三年,这一时期为昇平署正式档案;从宣统四年至十五年止,则仅为溥仪私家演剧记录,不适合称为档案。 据朱希祖先生《整理昇平署档案记》,昇平署时期的档案,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道光七年以前内外学合演时期,有内学(内大学、小内学)、外学(外头学、外二学、外三学、大班、小班)、十番学;第二,道光七年二月至咸丰九年之前,裁撤外学,正式设立昇平署,开始内学独演时期,其中也有选进外边民籍,但只有随手等人;第三,咸丰九年以后内外学伶人合演时期。 自道光初年裁退外学至咸丰十年,已经三十多年过去,外班伶人又重新走上宫廷戏台。 在此之前,虽也有挑进人选,但多是随手入宫侍候。 其中,同治二三年以后,至光绪八年,又罢外学;只用外边筋斗人。 咸丰末期同治初年,及光绪九年以后,均有内学及外边学生教习。道光七年裁撤南府外学伶人之后,内廷已不再能演出全本的《劝善金科》、《昇平宝筏》等连台大戏,彻底改变了内廷演戏气势恢弘的形象。

昇平署内学承应只能上演一些场面不大的节令戏,以及明清传奇、杂剧中的折子戏等一些小戏;或者是连台大戏中的部分单折戏。 咸丰初年,现有的昇平署内学承应不能满足咸丰帝的需要,他对于外边戏班的演出十分向往。四年之后,内廷已经开始传入外班唱戏。并在出逃避暑山庄时,即咸丰十年底,把昇平署内学与外班伶人一同调往避暑山庄,继续在热河歌舞升平。 至此,外学伶人即民间戏班又重新走上宫廷戏台。 之后,在同治初年,以及光绪年间,虽说时有旨令裁撤外学伶人,而实际上昇平署内廷承应,时常挑选外边民籍学生教习,或者传在京戏班进宫演戏。104上述曲本、档案之外,在馆藏的昇平署文献资料中,最广为人知的要数昇平署戏曲脸谱,即《庆赏昇平》清代戏曲脸谱彩绘图册。 图册中无文字记载彩绘年代,据专家考证,应为咸丰、同治年间宫廷画师的作品。 书中绘有《普天乐》23幅,《千秋岭》6幅,《蔡天化》12幅,《反西凉》10幅,《泗州城》12幅,《太平桥》8幅,《空城计》10幅,《玉玲珑》6幅、《落马湖》10幅,共九种剧目九十七幅扮相。 剧目之下有一行小字“穿戴脸儿俱照此样”。 这九十七幅戏曲扮相属于“乱弹”剧种,即京剧的前身,都是徽班剧目。

此图册人物神态刻画极为精细,绘制精工,乃清宫帝后御赏之物,是研究京剧早期行头、脸谱的珍贵史料。昇平署曲本及档案资料不仅仅是清代内廷演剧的历史,同时还是清代兴衰的缩影。 从中我们不仅可见清代戏曲的发展轨迹,还可为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层面的研究提供珍贵史料。(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戏 曲 苑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指导,中国出版集团中华书局主办,北京阳光润智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文史知识》杂志社、《中华活页文选》杂志社协办的第二届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将于 2010 年 5 月 23 日至 25 日在北京、曲阜举办,会议为期三天。本论坛以搭建中华经典教育交流平台为己任,立足全球化视野,注重活动系列化、课程模块化、学习体验化的设置,将中华经典教育设置为政策解读、专家讲坛、中外经典教育比较、经典释读以及经典践行等五个模块,在论坛中安排了极具亲身体验、平等交流的七项活动,通过名家主题演讲和问答、经典教育研讨交流、传统礼乐服饰体验、经典释读和诵读、中外经典教育比较、游学等形式,将博大精深、宏阔深远的中华经典具体化,为中华经典教育提供学术支持,让践行者交流实践经验,分享和推广经典教材教法。

会务费:2500 元/人(含资料费,不含食宿费、交通费以及门票费)报名电话:010-63281792,13120000030。第二届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暨经典教育研讨会!!!!!!!!!!!!!!!!!!!!!!!!!!!!"!!!!!!!!!!!!!!!!!!!!!"!!!!!!!!!!!!!!!!!!!!!!!!!!!!"!!!!!!!!!!!!!!!!!!!!!"105

上一篇: 清宫武英殿修书处档案
下一篇: 新中国70年历史小说创作:通古今之变 成新铸之体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