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历史比小说荒谬多了

历史比小说荒谬多了

历史比小说荒谬多了01北魏孝文帝迁都的骚操作。如果是小说,估计作者要被大骂小白、意淫,连基本的历史素养都没有。如果是电视剧,愤怒的观众可能会以侮辱智商为由怒打负分。全程看起来犹如儿戏。

小说历史架空_历史小说_番茄小说历史

01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骚操作。

如果是小说,估计作者要被大骂小白、意淫,连基本的历史素养都没有。

如果是电视剧,愤怒的观众可能会以侮辱智商为由怒打负分。

全程看起来犹如儿戏。

但是这居然是历史上实打实发生的事情。

小说历史架空_番茄小说历史_历史小说

02

那时候的孝文帝元宏,还叫做拓跋宏,26岁,年轻气盛,意气风发。

那时候的北魏都城,还是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

平城是个什么地方呢?

当时有人写了首叫《悲平城》的诗: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偏北地寒,六月飞雪,风沙常起,条件艰苦得很。

而且元宏野心勃勃,一心汉化,一统天下。

平城这偏远的地理,可不利于他南征,也不方便做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国都。

他打算迁都。

他相中的新国都是洛阳

历史小说_小说历史架空_番茄小说历史

但是当时的环境,迁都可不少件轻松的事情。

要知道,北魏的旧贵族都扎根在平城,势力也都在平城。

蓦然换了个地方,住得舒舒服服的房子没了不说,势力范围都要重新划定。

简直是手上一直啃得美滋滋的猪蹄被换成了鸭腿,还不一定有多少肉。

更何况,平城做了这么久的都城,经历了这么多代北魏皇帝,你说走就走,对得起列祖列宗么。

想想后世的朱棣,他前面不过一个朱元璋,一个被推倒的朱允炆,迁都都打了多久的舆论战。

元宏觉得,如何和这帮人好声好气地商量迁都,估计口水淹没大殿,他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大叔,都不一定能挪一步。

03

他决定先斩后奏。

这时候,南朝齐的皇位继承出了乱子。

元宏执政这些年,一直秉承一个原则:南边一有点风吹草动,就要提兵去恶心对方。并且一定要是御驾亲征。

他当即宣布,南边那些家伙,连皇位继承都搞不清楚,朕要亲自教育他们去。

本着封建迷信的基本原则,他还叫人去算了个命,算出来一个他认为很吉利的好卦象。

大臣当然不干。

在平城做皇帝做权贵做得好端端的,你突然要跑出去打仗,这不是折腾人么。

更何况,他们还不一定打得赢。

头一号据理力争的就是元宏的叔叔元澄(当然,那时候还叫拓跋澄)。他一阵苦口婆心地相劝,搞得年轻的皇帝颇下不来台,连“江山社稷是我的江山社稷,关你什么事!”

这种话都脱口而出了。

后来冷静下来的元宏,当机立断地结束会议,单独召见叔叔做思想工作去了。

这下子,元宏终于对叔叔承认了:他才不想打仗呢,他就是想迁都。他已经看好了,洛阳是个好地方。但是,他怕这帮人不同意,打算直接把他们带去洛阳,到时候生米煮成熟饭,谁反对都无效。

元澄一听,洛阳好啊,洛阳是个好地方。

于是第二天在朝堂之上,他摇身一变,成了坚定无比的主战派。

别人一看,皇叔都华丽转身了,他们还能说什么?

04

元宏如愿以偿地带着30万大军、无数朝廷官员,踏上了南征之路。

也不知道有没有人怀疑,去教育个南齐为什么要这么大阵仗。

但是元宏把后宫孩子全留在了平城,也不像有诈。

那就出发吧。

这一路上,可太不好走了。

烦人的雨下不停,路是泥泞的,南方(相比于平城的南)的气候是难以适应的,行军是疲惫的。

当他们千里迢迢,跋涉到洛阳的时候,已经恨不得全军就地瘫倒。

在洛阳,元宏停了一下。

这座西晋的旧都,曾经是多么繁华,现在却只剩下断壁残垣。

元宏徘徊在西晋宫殿的遗址,不由得潸然泪下,念起了《黍离》。

黍离,这首在当年西周旧都遗址写下的诗,正映了此情此景。

而这首诗里,有一句叫做: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感慨完毕,元宏开始干正事。

他换上戎装,叫起休息的将士,骑上马,下令继续向南出发。

这时候,大臣们,王亲贵族们,将士们,一齐炸锅了。

(此时合理怀疑有托,要不然早不炸,晚不炸,正好在洛阳炸)

大家一起簇拥在元宏的马前,一把鼻涕一把泪:陛下啊,现在已经是三军疲惫了,将士们都走不动了,您到底要去哪啊?您就算是打仗,也要有个基本战略目标吧,您一个劲地让我们往南走,走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求求您了,停下来,回头吧…

元宏勃然大怒:朕这次出征,祭告天地太庙,出动30万大军,举世皆知,结果你们不让我打了,这是让我成笑柄么?

大臣们眼泪哗哗哗,就是不同意。

元宏软化了,继续说:这样吧,朕这么劳师动众,就算不打仗,也得干成点啥事,好对天下交代吧。这样,真看洛阳这块地不错,干脆就迁都到这吧。

他可不给大臣们反应的时间:同意的站左边,不同意的站右边,现在立刻马上。

托儿们哗地一下全站左边去了。

其他的大臣,就算心里不赞同,还能怎么办?

要么迁都,要么打仗,怎么看都是迁都比较容易接受。

只好默默地跟着站左边去了。

05

既然已经定下来了,那就着手迁都的具体事项吧。

洛阳几乎是一片废墟,重建任重而道远啊。

那重建洛阳期间,皇帝总不能在洛阳边上的临时住处里干等着吧。

大臣就建议元宏,先回平城,等洛阳建好了再过来。

元宏才不干呢。

他在洛阳先斩后奏,传回平城,留在平城的那帮人可攒足了口水,等着他回去就开喷。

他派叔叔元澄回去背锅,而他本人,则到处旅游,啊不,巡视去了。

直到过了一段时间,有大臣上书给他:陛下啊,您在外面一天,就要花一天的钱,是花钱如流水啊。要不您还是回来吧,省点钱给您建新首都。元宏这才姗姗返回了平城。这时候,反对迁都的人的战斗力,早削弱得没边了。

第二年,元宏就如愿以偿地住了了新都洛阳的宫殿。

就这样,年轻的皇帝连哄带骗加逼,贡献出影帝级的表演,愣是把迁都这件事搞定了。

你以为这就是元宏骚操作的结束么?

元宏轻而易举迁都的原因是,相比于南征伐齐,大臣们更愿意迁都了事。

然而,元宏迁都洛阳的原因,一个是洛阳更适合做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首都,另一个,就是洛阳的地理位置,方便对南齐用兵啊。

他的目标是一统华夏,他可不想仅仅做北方的君主。

如愿以偿迁都洛阳之后,元宏5年3次起兵南征伐齐,全都是御驾亲征,最后在归途病逝。

那时候的贵族和大臣们,可还记得,他们曾经为了不让皇帝南征,宁可同意迁都?

历史小说_小说历史架空_番茄小说历史

06

这让人想到鲁迅开窗户:

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没错,元宏玩的就是这一手。

这在心理学上是有讲究的,叫做“互惠原理”: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会觉得有义务尽量回报。

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用“拒绝-后撤术”来起作用,也叫“留面子”法:假如你想让我同意你的某个请求,为了增加获胜的概率,你可以先向我提一个大点的请求,等我拒绝后,你再提一个小点的请求,这个要求才是你真正的目标。

我因为对你的退让觉得有所亏欠,加上两个请求的对比效应,往往就会同意了。

这一招,在谈判桌上,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

孝文帝元宏他爹献文帝,也玩过这一招。

在那个没有心理学学科的年代,没准元宏的手法就是从他爹那学来的。

献文帝18岁那年,突然嚷嚷说,朕不要做皇帝了,朕要退休,你们还是从宗室里选个德高望重的王爷来坐江山吧。

满朝文武全炸锅了。

这怎么可以的,从来没听说过好好的皇帝不做,要让给亲戚的道理!

哭天抢地,苦口婆心,请皇帝收回成命。

献文帝也不是油盐不进的人,叫大臣们反应这么激烈,只好勉为其难地说,行吧,那不传宗室了。

朕也立了太子了,那就传位太子吧。

大臣们一听,这可比传位宗室容易接受多了。

反正太子迟早要做皇帝的,提前登上皇位有什么不可以。

于是,当时的皇太子殿下,年仅5岁的元宏,就这么登上了皇位。

他爹献文帝成了太上皇帝——是太上皇帝,不是太上皇,这可是有讲究的。

5岁的小皇帝,不用想也知道,肯定是没法处理朝政的。

于是,太上皇帝继续勉为其难,代替小皇帝主政。

那么,献文帝既然还是要履行皇帝指责,那为什么不做皇帝,要做太上皇帝呢?

原因就在于冯太后。献文帝做皇帝的时候,冯太后是太后。

北魏可没有什么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太后的权力大得很,冯太后掌控欲极强,事事要插一手,又不是献文帝的生母,而是先帝的皇后。

献文帝早就全身不自在了。

他这一升级成太上皇,冯太后就是太皇太后了。

太后干政还师出有名,太皇太后在太上皇在的情况下,继续干政,可就说不过去了。

献文帝既然打的这个主意,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说要传位给太子呢?

原因很简单:他要是一开始就挑明了传位给太子,那大臣们还不得拼死反对呀。而他先说要传位宗室,等大臣激烈反对了,再假装退一步,要传给太子,那大臣们两相对比,选哪个还用说么?

父子二人玩这一手,可都是溜溜的,不愧是亲生父子。

对了,献文帝的名字叫做拓跋弘,他儿子孝文帝在改汉姓之前,叫做拓跋宏,居然是同音不同字!(当然,在他们的时代,这两个字读音多半是不一样的)

上一篇: 六年之盟——架空历史小说
下一篇: 《曹操》① | 易中天长篇历史小说,写活英雄时代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