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古典小说《说唐全传》中有一个叫做“十八好汉”的榜单,囊括了大隋朝武艺最强的十八员战将。然而这份榜单问题很多,不仅从第十二到十五以及十七位空缺,同时一些确定排名的人物名次也有待商榷。所以本人结合战绩与描写,重拟了十八好汉排行榜,相对作者所写有不小变动,请书友们雅正。
讲在前面的话
既然要重排,有些大前提需要讲在前面。首先,尽管做出了变动,但我们也要先明确一下原作者给出的十八好汉,榜单如下:
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罗成杨林魏文通尚师徒新文礼(或第十)空缺空缺空缺空缺秦叔宝空缺单雄信
抛开空缺不说,这份榜单在我看来除了远远凌驾于其他人的李元霸,其他人的排名或多或少皆存在问题,具体的我们留在一会说。
其次,隋唐类的文学作品极多,从最早的《大唐秦王词话》到褚人获的《隋唐演义》再到我们今天说的《说唐全传》以及知名度颇高的现代评书《隋唐演义》(又名《瓦岗英雄)和《兴唐传》,每一部书都有属于自己的设定,但是却常被混淆,像大家耳熟能详的姜松、罗士信、秦用、鱼俱罗、定延平、丁延平等人在《说唐》中并不存在,所以看到上面提到李元霸无争议,便跳着脚喊罗士信的朋友,很遗憾,您的知识都学杂了。而在以往一些隋唐类文章中也常常会出现混搭解读的现象,这点是最不可取也最需要留意的。
最后,也是更改榜单的一个原则,就是我们以战绩为主,描写为辅再结合分析,所以没有任何理论依据的主观喜恶是不作为参考的。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
李元霸雷打不动,成都元庆位置互换
刚才说过,李元霸在《说唐》是超然的存在,就算其他十七员大将联手在他面前照样难逃被碾压的命运,或者说在李元霸眼中,上将与普通士兵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锤子买卖。纵观全书只有一个人是例外,他便是巡天都太保八臂哪吒临凡的第三条好汉裴元庆。
裴元庆出征瓦岗来自于宇文化及的举荐,用宇文化及的话讲:“裴元庆虽然只有十二三岁,却使得三百斤重一对银锤,天下无敌”。要知道,裴仁基和宇文化及没什么太深的交情,而裴元庆又和宇文化及的长子宇文成都多少有些竞争关系,所以以宇文化及一贯的性格作风,他应该处处打压裴元庆才对,但他没有这么做,说明是真心实意赞叹裴元庆的武艺。
单论战绩,宇文成都比裴元庆有优势,毕竟在南阳他等轻松拿捏伍云召,四明山又独战海云锡三将取胜,可以说除了李元霸,整部书就属成都这场一打三最耀眼。但是若算上刚才我所说的裴元庆对战李元霸的情况,似乎裴元庆更有资格排在第二的位置上。毕竟能连接三锤怎么看都比三次被“秒杀”的宇文成都强,位居其下是没有道理的。
有的书友认为,裴元庆对战李元霸表现好过宇文成都,是因为三公子的力量要大于宇文成都,不过论技术成都要技高一筹,两相填补还是成都略强一筹。这种解释看似合理,实则没有任何根据可言,因为书中没对宇文成都所谓技术有只言片语的描写,所以成都技术更好这点不成立。那么按照同样对战过李元霸时他们各自表现来看,裴元庆比宇文成都高是顺理成章的,所以我所做出的第一个变更,便是裴三公子和天保将军位置互换。
罗成反超海云锡,延平取代靠山王
罗成原本排名第七,一生只败给过李元霸一次,从描写可以看出,他的实力肯定无法与宇文成都、裴元庆相提并论,但是未必比不过排名四到六位的雄阔海、伍云召、伍天锡。
首先,罗家枪在书中不止一次被提及,说明这是很高明的技艺,也就是说从技术的角度讲罗成不会逊色于海云锡,那么力量呢?雄阔海的双斧重一百六十斤,伍云召的丈八蛇矛同样一百六十斤,伍天锡的混金镋重两百斤,而罗成的丈八滚云枪则重达二百四十斤。虽然兵器重量不能完全代表力量大小,但是对比雄阔海和伍云召,罗成的枪足足重了一半,而且他还是以技见长的,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罗成都不逊色于海云锡。
有人说伍云召有和宇文成都拼十几合的实力,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罗成做不到。又有人说罗成两次对战杨林,一次十余合不分胜负,一次三合就用了回马枪,说明他们才是一个水平。而杨林在面对裴元庆时被一锤就打退了,这就间接说明罗成比海云锡有档次性的差距,这点我不认同,因为我从来不认为杨林的实力可以比肩罗成。十余合不分胜负不假,但书中称杨林只斗得平手,而且谁又敢说罗成二十合、三十合拿不下杨林?以十余合平手判断实力等同是站不住的。伍云召最多一次和宇文成都战了二十合,十余合时也是不分胜负,难道二人实力相当吗?
至于三合就使用回马枪,一来是杨林以逸待劳,反王联军则犹如丧家之犬,罗成需要速战速决。二来罗成和秦琼在北平府传枪递锏时各留了一招,当时二人还不是很熟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已肝胆相照,所以作者是有意在这里让罗成施展回马枪,秦琼施展撒手锏,从而揭破兄弟之间唯一的芥蒂。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通过对战程咬金,我们能够看出罗成远胜杨林,杨林被三斧砍得盔甲歪斜,汗流浃背。而罗成完全无视三板斧的特殊性,两枪将程咬金刺伤。所以,罗成的实力并不等同过杨林,两人之间是有档次性差距的。要知道伍云召大战尚师徒最多一次也用了十余合才取胜,而尚师徒可是远不如杨林的。
此外,伍天锡在天昌关死于李元霸之手时,李元霸用了两锤,这被很多人看做是他强于罗成的佐证,毕竟罗成在紫金山被一锤直接打断了丈八滚云枪。但是仔细看伍天锡这一战,一锤之后就已经败了,又一锤伤得更重,然后便被手撕。而罗成被一锤直接打断了枪,即便想继续战斗也不可能了,所以问题是出在兵器上,而非人。宇文成都第二次与李元霸交手直接被空手夺白刃,难道他也不如伍天锡吗?
所以,无论从技术、力量还是描写看,罗成都没有排名于海云锡之下的道理,而且我真心不认为海云锡可以挡住他的独门回马枪。
另外,海云锡三人的排序本身也存在瑕疵。雄阔海和伍天锡大战半个月不分胜负,几乎没有差距,那么中间插一个伍云召就非常不妥,即便伍云召和二人实力相当,也不应该夹在中间。从他被宇文成都击败后让焦芳去陀螺寨请伍天锡可以看出,在伍云召眼中族弟是要强过自己的,不然岂不是让伍天锡来送死?同时伍云召还直言只有自己这个弟弟来才有击败宇文成都的可能,这几乎是直接承认了伍天锡的武艺要比他强。
说完了罗成和海云锡的问题,我们再来说一说十八好汉榜上的遗珠——曹延平。很多人看到这里大概就要跳脚了,“什么曹延平,那叫定延平”“不对,叫丁延平”。开篇我就已经说过,《说唐》和评书在人物、设定上都有很大区别,《说唐》中没有丁延平和定延平,只有曹延平,之所以称其为好汉榜上的遗珠,是因为他的硬实力强于杨林,这点杨林自己也是认可的。
曹延平原本是登州总兵,杨林镇守登州时期常自夸勇武,小觑诸将,引起了曹延平的不满,按照他的自述,在其奋然登场后数招就杀得杨林讨饶,没想到不久后就被随意寻了个过错,痛打一顿贬为庶民,赶出登州。为此曹延平一直记恨在心。
杨林征讨瓦岗时,曹延平得知了此事,于是筹备粮草支援瓦岗,并上书“双枪曹延平解粮”大旗,杨林闻报大惊失色,叫苦不迭。战场之上杨林拼死挡下四十合,实在遮拦不住,回马败走,曹延平紧追不舍,杨林以为必死,慌乱间将囚龙棒扔了出去,不想正好打在曹延平脸上,致使这员年过八十的老将重伤不治。
曹延平虽然死于杨林之手,但是实力在其之上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十八条好汉理应有其一席之地。有人说不是还有空缺吗?但是空缺最靠前的是第十二位,并不符合曹延平强于杨林的设定,而杨林之前又没有位置,所以曹延平落榜堪称十八好汉榜最大的bug。
杨林、魏文通顺延,尚师徒、新文礼争锋
既然原本榜上无名的曹延平进入榜单,那么后面的杨林、魏文通自然是要向后顺延的。从战斗表现上看,杨林位居魏文通之上无可厚非,同样面对秦琼,杨林三两棒打得其遮拦不住,而魏文通虽然九度将叔宝打退,但最多一次足足用了十五刀,所以魏文通的实力比杨林大致要低半个档次。
而魏文通之后的原榜单为尚师徒,书中在其登场时明确提到尚师徒是大隋朝第十条好汉,一切看起来顺理成章,问题就出现在新文礼二次登场书中对他的定位。作者称数到魏文通死了要算新文礼第九,言外之意新文礼之前是第十,这样一来就与尚师徒出现了重叠。
那么尚师徒和新文礼到底谁的实力更强呢?论笔墨无疑是尚师徒更多,由于他常依靠呼雷豹取胜,所以自身光芒多少有些被遮掩,实际上尚师徒的实力相当强。南阳大战五云镇第一次九合不敌,但二次拼了命足足挡了十余合。同时常态下尚师徒击败秦琼需要十余合,但是发起狠数合就打得秦琼无法招架,由此可见尚师徒的实际战力比很多朋友想象的要强不少。
新文礼首次出场使大刀,也没有专门的介绍。二度出现兵器成了二百斤的铁方槊,倒霉的是出阵就遇见裴元庆,结果被一锤打断了兵器。不过两人二次交战新文礼表现则好了很多,为了引裴元庆入彀,他前后共接了三锤。另外在裴元庆死后,新文礼一人面对瓦岗除秦琼外的所有人联手丝毫不落下风。所以总体来说,尚师徒的战绩更具体化,而新文礼则在感觉上更强。
总体而言,两人大致水平相当,属于同一档次的战将。不过若一定要分高下,个人会把新文礼放到尚师徒之上,毕竟在对瓦岗无计可施时,尚师徒请来新文礼助战,倘若新文礼不如他,这操作就没意义了。
二老实力入榜单,秦琼做尺排次序
按照刚才所说,到尚师徒已经是第十二位了,那么到第十八为止就仅剩下六个名额。我认为北平王罗艺冠绝剩余诸将。
《说唐》没有罗艺是穷小子、偷学姜家枪的设定。相反罗艺出自北齐世家,父亲位高权重,镇守边关,不过英年早逝,罗艺十五六岁便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从此驻守幽州。他的战绩不算多,但说服力尚可,最主要的是罗成一身武艺皆得自罗艺传授,尽管青出于蓝,但论对枪法的掌控和作战经验上,比父亲尚且存在差距。
除了秒杀杨林的几个干儿子和吊打苏定方,罗艺再无其他强力战绩。不过除了传授罗成武艺这个条件之外,杨林当初兵伐幽州时的态度也很能说明问题。想当初杨林随大哥杨忠纵横天下,无论何等对手都平推碾压,唯独最后在北平对阵罗艺时杨林不仅态度谦卑,而且破天荒的选择了招安,同时还答应了罗艺近似无理的三个要求,最终使得罗艺成了大隋最大的藩镇。
那么杨林为何如此做,可能性只有一个,就是对罗艺的罗家枪颇为忌惮。而对罗艺来说当时北齐破灭已不可扭转,他没必要死守一地,索性对杨林漫天要价,结果杨林并没有坐地还钱,这足以证明杨林对罗艺的重视与退让,也间接证明了罗艺的实力。
罗艺之后是被称作“不亚于杨林”韩擒虎。韩擒虎曾在南阳被伍云召十合击败,能和伍云召打上十合,起码秦琼是做不到的,所以韩擒虎紧随罗艺之后是比较合理的。
这二位之后还有四个名额,最好的参照物便是原本排名十六的秦琼。首先是太平庄庄主梁师泰,使一百六十斤一对大锤,他的战绩只有两个。第一个是单雄信主动出击,连打两槊,梁师泰只是架了两架便让单通吃不消,回马就跑。第二个是在天昌关,梁师泰连接伍天锡三五镋后不敌被杀。吊打单通没什么好说,这是基本操作,不过能接伍天锡几镋要好过秦琼两三下被杨林打退,故而位居十五。
第十六是与巅峰秦琼苦战不分伯仲的长平王邱瑞。邱瑞兵伐瓦岗时和秦琼大战数十合不分胜负,本欲祭起杀招打死叔宝,不过正巧叔宝此时抓住了邱瑞的勒甲绦,邱瑞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及时收招,于是便有个后面两人双双坠马,平分秋色。
看似完全平手,但书中交代得清楚,邱瑞如果拼着受伤足以将秦琼打死,也就是说理论上他比秦琼要略微强一些。
再往下便是秦琼,这没什么好说,而秦琼之后的第十八位则是后期与他堪称“一时瑜亮”的尉迟恭,两人几次恶斗平分秋色,感觉上实力几乎完全等同。但是需要注意一点,尉迟恭出世时秦琼已经患了痨病,实力有所下滑。书中也交代过尉迟恭的前世黑煞神原本因惧怕秦琼的前世左天蓬而不肯下界,是玉帝答应黑煞神出世便让左天蓬带病三分,与之只杀得个平手,黑煞神这才同意。所以巅峰期的秦琼实际要比尉迟恭强。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一定会质疑,原本第十八的单雄信怎么被“踢”出去了?这其实并不奇怪,单雄信能进入十八好汉的原设定实际才让人惊讶。与尉迟恭大战百合不分胜负的伍登、与秦琼大战三十合需要撒手锏才能打死的华公义,甚至二十合被尉迟恭打死的柴绍哪个不比单雄信强?要知道单雄信在面对尉迟恭时连三个回合都没坚持过去,连程咬金都两斧子将其杀得大败而走,所以单雄信本就没有资格进入榜单。
其实书中还有一个人实力不俗,可惜被坑死了,他便是琉球国的王子、日本国的驸马鳌鱼。不过十八好汉的完整称谓叫做“大隋朝十八条好汉”,所以这个番邦蛮夷是没有参选资格的。
结合上述分析,新出炉的十八好汉如下:
第一条好汉李元霸,上界金翅大鹏临凡,使八百斤一对大锤;
第二条好汉裴元庆,上界巡天都太保八臂哪吒临凡,使三百斤一对银锤;
第三条好汉宇文成都,上界雷声普化天尊临凡,使四百斤一杆镏金镋(前期二百斤,中期三百二十斤,后期四百斤);
第四条好汉罗成,上界白虎星君临凡,使二百四十斤丈八滚云枪;
第五条好汉雄阔海,使一百六十斤一对钢斧;
第六条好汉伍天锡,使二百多斤一杆混金镋;
第七条好汉伍云召,使一百六十斤丈八蛇矛;
第八条好汉曹延平,使双枪;
第九条好汉杨林,上界计都星临凡,前期使枪,后期用一对囚龙棒,每根重一百五十斤;
第十条好汉魏文通,使大刀;
第十一条好汉新文礼,使二百斤铁方槊;
第十二条好汉尚师徒,使一百二十斤提颅枪;
第十三条好汉罗艺,使家传滚银枪;
第十四条好汉韩擒虎,使大绰刀;
第十五条好汉梁师泰,使一百六十斤一对大锤;
第十六条好汉邱瑞,使一对钢鞭;
第十七条好汉秦琼,上界左天蓬大帅星临凡,使八十三斤虎头枪(后改用尚师徒的提颅枪),另有一对家传镀金熟铜锏;
第十八条好汉尉迟恭,上界黑煞神临凡,使蛇矛、钢鞭。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见仁见智,不喜勿怪。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