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3年12月,葡属印度总督向国王上书说,捣毁麦加的时候到了。
在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Afonso de Albuquerque)向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I,1495-1521年执政)发出的这封长信当中,勾勒了一幅十分清晰的愿景:
首先进攻红海,拿下亚丁和马萨瓦;
然后按兵不动,修筑堡垒,等待同祭司王约翰的军队会师;
再一同进军阿拉伯半岛,摧毁麦加的天房和麦地那的圣墓;
最终直捣苏伊士,攻破开罗,消灭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光复耶路撒冷。
如果单看这封信里描述的作战计划,可能不过像是一个狂热军人的个人幻想。然而事实是,这一计划反映的是16世纪上半叶葡萄牙朝廷构想的宏观战略——绕过非洲大陆,通过控制印度洋贸易扼住伊斯兰世界的咽喉,同时在东方找到强力盟友,夹击埃及和土耳其,实现十字军的未竟伟业。
16世纪的西欧尚且没有走出骑士小说中的世界:一个太阳骑士或者高卢的阿玛迪斯,凭借一瓶神奇药水外加自己的高超武艺,就可以斩杀一个体型数倍于己的巨人。西欧的十字军事业早在13世纪就已经宣告失败,但是仍有许多君王幻想取得这种四两拨千斤的胜利。
在葡萄牙人之前,有法国的查理八世(1483-1498年执政),这位国王曾想过夺取意大利,然后攻占君士坦丁堡,最后进军耶路撒冷,成为现世的弥赛亚。
在葡萄牙人之后,有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1556-1598年执政),这位国王曾想过夺取突尼斯,然后攻占君士坦丁堡,最后进军耶路撒冷,当上不世的天下主。
但是,葡萄牙的计划同法国人或西班牙人有明显的不同。
其一,它不是君王个人的短暂幻想,而是一项宫廷主导、民众广泛参与的国家战略。不同于法西等国,当时的葡国只有一百万人口,青壮年男子满打满算不过三十万人。每年都要输送成百上千人参与高风险的航海事业,几乎是让该国的每个家庭都卷入其中。
其二,它的路线不是循规蹈矩的地中海十字军,而是绕道印度洋,侧面打击,由贸易和外交带动军事行动,谋取最终胜利。
其三,这项计划确实被执行到了一定程度,在印度洋引发了以葡萄牙人为一方,穆斯林和威尼斯人为另一方的长期博弈。
应当注意,葡萄牙乃至西欧的海外探索包含了多种混杂的动机,宗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把16世纪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活动目标简单视为针对伊斯兰世界的打击是非常不妥的,但无法否认这种战略确实在为这些活动背书。
本回答将对16世纪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布局和行动进行简要复盘,说明其兴起和破产的过程。
新航路与旧航路,以及印度洋沿岸的重要据点(示意图)。葡萄牙计划通过打击旧航路,代之以新航路来封锁削弱伊斯兰世界第一回合:葡萄牙人的布局与优势阶段(1530年前)
在16世纪的头十几年里,葡萄牙人突然冲入了古老的印度洋,凭借火炮这一技术优势搅乱了本地区的传统格局。葡萄牙人的目标听起来十分简单:把欧亚大陆经由中东地区的传统贸易路线改换成经由东非和好望角的新路线。如果这个理想目标能够实现,那么新的贸易垄断将会大大滋润葡国,同时重挫依靠红海和波斯湾商路的伊斯兰世界。然而问题是,这个目标在现实中非常难以实现。新航路在短期内能够冲击,但并不能撼动旧航路的地位。
葡萄牙的策略是非常清晰的:凭借武力控制印度洋沿岸的重要据点和贸易枢纽,封锁旧航路的必经之处(马六甲海峡、红海、亚丁湾),保持对东非新航路的把控,从而强迫航路改道。
此外,葡萄牙急需盟友,希望找到传说中的祭司王约翰。在16世纪初的印度洋沿岸,统治者和居民广泛信仰伊斯兰教,作为打击对象的他们自然不可能支持葡国的事业。在西欧的中世纪传说当中,有一位信仰基督教的东方统治者“祭司王约翰”,有意和西欧基督徒联盟。葡人最终找到了东非的阿比尼西亚(即埃塞俄比亚),并尝试交往合作。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葡萄牙首先夺取了一连串的城邦和据点,在东非包括索法拉(1505年),基尔瓦(1505年),莫桑比克(1507年);在印度西海岸包括科钦(1503年),坎努尔(1505年),果阿(1510年)。葡属印度的奠基者,阿尔布克尔克(本文开头给国王写信的总督)在一连串军事行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他最大的功绩是在1511年夺取马六甲城。
阿尔布克尔克,葡属东印度的奠基人,殖民地规划的总设计师,也是通过印度洋战略打击伊斯兰世界的主张者
16世纪初,马六甲城是印度洋-南中国海贸易的枢纽,拥有超过十万人口,马六甲苏丹信仰伊斯兰教。信仰和贸易上的地位招致葡萄牙人的进攻,最终马六甲失陷。
马六甲的胜利为阿尔布克尔克带来了巨大信心,从1513年起,他决心进攻波斯湾和红海,谋求封锁近东伊斯兰世界。1514年,葡人成功夺取了波斯湾的入口霍尔木兹,并且利用在1507年夺取的索科特拉岛(位于红海出海口)骚扰阿拉伯商人的贸易,但是由于无法夺取位置更关键的亚丁,阿尔布克尔克彻底封锁红海、进攻阿拉伯半岛的计划并没有成行,他本人死于1515年。
总的来说,在1530年前,葡萄牙人通过对印度洋沿岸一连串据点的控制,成功冲击到了旧航路,一时间让局势有失衡之势,但是他们未能达成理想目标,主要原因是其实力不足以扭转乾坤。
它虽然成功夺取了马六甲,但是无法阻止穆斯林商人在文莱和亚齐组建新的贸易中心与之抗衡。
它虽然成功在印度沿岸建立了一系列据点,但是无法深入内陆控制生产,它在主要的印度王国眼中压根不起眼。
它虽然威胁到了关键的红海和波斯湾,但是不足以控制这两个地区。控制霍尔木兹需要波斯的支持,这本身就损害到葡萄牙的垄断;而索科特拉岛不足以封锁红海,葡萄牙又无法夺取亚丁。
说到底,葡萄牙不是自以为是的新霸主,而只不过是古老印度洋贸易的一个新手玩家。
在冲击带来的短暂眩晕过后,旧航路的捍卫者,威尼斯和伊斯兰世界很快发起了反击。
第二回合:相持阶段,土耳其人反击,新旧航路拉锯(1530-1580年)
1530-1580年这半个世纪的拉锯,渐渐消磨掉了葡萄牙人曾经的锐意,让他们离一度拥有的野心越来越远。
早在新航路开辟之初,威尼斯人就已经察觉到了威胁。意大利间谍悄然游走于开罗和君士坦丁堡宫廷,告诫埃及和奥斯曼苏丹警惕葡萄牙人。马穆鲁克王朝也确实派出过一支舰队,但是被葡萄牙打败。1517年,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埃及,东地中海地区被一个强大的穆斯林政权统一起来,这个新对手很快开始着手打击葡萄牙人。
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被西欧人视为恐怖的敌人,它一面在地中海对抗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另一面在印度洋对抗葡萄牙人,同时还和奥地利及波斯在陆地上展开较量。1531年,它夺取了亚丁,从而保障了对红海的控制;在索马里,它支持阿达尔苏丹国对阿比尼西亚的战争;在东南亚,亚齐苏丹国多次围攻马六甲,背后也有奥斯曼帝国的帮助。在1560-1563年,葡萄牙和奥斯曼直接交手,结果也对葡萄牙不利。与此同时,莫卧儿帝国正在快速扩张,这个新兴的穆斯林政权让葡人控制印度的希望更加渺茫。到1570年,旧航路已经很大程度上夺回了自己的权力。
1570年代发生的两件事对葡萄牙有利,一是也门栽德派信徒对奥斯曼的反抗(直到1581年又被征服),二是神圣同盟在勒班陀战胜了奥斯曼舰队(1571年)。但葡萄牙不足以利用这些机会重掌优势,到1590年代,地中海-黎凡特旧航路的贸易又出现一轮复兴,而此时的葡萄牙甚至开始失去它对新航路的掌控了。
一张1519年的葡制印度洋地图,这一地区在16世纪是葡萄牙和奥斯曼帝国持续冲突的舞台第三回合:葡萄牙人的战略输了,但新航路赢了(1580年后)
1570年代,荷兰人开始掠夺葡萄牙人的航线和据点,而英国人也悄然跟随荷兰人进入印度洋。在1580年的继承危机后,葡萄牙被西班牙君主联合统治。这一时期的葡属巴西开始由于蔗糖种植走向繁荣,而葡萄牙的东印度贸易却是江河日下。通过控制贸易、拉拢盟友打垮伊斯兰世界的计划在这时已经成了久远的回忆和不堪回首的迷梦。
1581年,一位土耳其冒险家阿里.贝伊(Ali Bey)只身闯入东非海岸,以奥斯曼帝国的名义鼓动当地人反抗葡萄牙统治,一度争取到几乎整个海岸上所有城邦的支持,只是由于食人部落暴动还有葡国舰队的及时返回才得以平息。至于在印度和东南亚的那些据点,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将会接二连三失陷在荷兰人手里。到1661年,孟买作为公主的嫁妆被送给了英国人。
回首16世纪初,葡萄牙人曾经在宗教世界观的驱使下,制定的那个通过迂回打击毁灭“巴比伦大淫妇”的战略,到此已经完全破产了。葡萄牙人的大棋下着下着,才发现棋盘和游戏规则其实都是自己臆想的,才发现自己已经从棋手变成了别人的棋子。
葡萄牙为印度洋带来的最深刻的改变,就是给这个地区带来了荷兰人和英国人。荷兰和英国通过蚕食和扩张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留下的遗产,建立起了新的权力。在17世纪终于确立了新航路的优势地位,以至于到19世纪,印度洋变成了英帝国的内湖,南非彻底取代中东成为新的贸易中转站,直到苏伊士运河重新为中东夺回这一地位,而这时候中东本身都已经成了欧洲的势力范围。
18世纪的世界主要贸易线路。此时大西洋已经取代地中海-黎凡特成为新的贸易线路中心。
历史的逻辑有时候非常奇怪——
你以为你在下一盘大棋,其实这盘棋根本就不存在。
你以为你在下某盘棋,其实你下的是另一盘棋。
你以为你是下棋的,其实你是被下的棋。
或许只有在这时人们才能意识到,时代局限当中的主观意识是多么渺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