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同样英雄辈出,为什么隋唐演义没有三国演义普及?

同样英雄辈出,为什么隋唐演义没有三国演义普及?

同样英雄辈出,为什么隋唐演义没有三国演义普及?被邀请了很久,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一直懒得动笔,现在我说说吧。《三国志演义》和《隋唐演义》在评书上都非常成功,而且也都是基于历史的英雄传奇,从人物塑造上来看也非常成功

被邀请了很久,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一直懒得动笔,现在我说说吧。《三国志演义》和《隋唐演义》在评书上都非常成功,而且也都是基于历史的英雄传奇,从人物塑造上来看也非常成功,但是《隋唐演义》不如《三国志演义》的地方——

第一,《隋唐演义》的定位不是特别明确,很难说它到底是历史小说还是英雄小说。像《水浒传》是明确写成英雄小说的,所以小说突出了每一个个体,尽管这108个人物很难如同金圣叹所说有108张面孔,108个人都有自己的风采,但是作者却让主要的人物如林冲、鲁智深、武松、七雄、李逵、宋江、卢俊义、石秀都有自己专门的章回,甚至这些章回完全可以独立成为人物传记。而《隋唐演义》描绘英雄时却突出了英雄的整体,其所刻画的贾家楼46友,除程咬金和秦叔宝有过单独的描写之外,剩下的人物都是以群体的形象出现的。我们见过一个评书艺人讲石秀十回,却很难想象一个评书艺人讲王君可十回,甚至也很难想象一个艺人在讲尉迟恭十回。说穿了,如果作为英雄小说看待,《隋唐演义》的人物无疑不够立体。但如果作为历史小说去读,则《隋唐演义》的规模不是非常宏大,因为《隋唐演义》主要是通过瓦岗山英雄结义这一江湖立场去构建自身的体系的,相对于《三国志演义》,《隋唐演义》缺乏应有的叙事规模。比如《三国志演义》经常出现的斗智,在《隋唐演义》中就很难见到。而《三国志演义》在写英雄的时候又不单单是袍带文,也会兼顾战争,比如在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当中就注重写借东风、草船借箭这些虚构的内容,有斗智又有斗勇,层次非常分明,但是《隋唐演义》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主要是以斗勇为主。

第二是对于江湖的态度上,《隋唐演义》远远没有《三国志演义》那样更重视江湖情义。虽然《三国志演义》将自身定位成一部历史小说,但却把江湖延续到庙堂。刘备、关羽和张飞在传统体系中是帝王和大臣的关系,但在《三国志演义》中却具有了浓厚的兄弟情谊。《三国志演义》将关羽返回刘备阵营视为兄弟之间的恩情,并且补入了古城关羽战张飞的情节,一方面满足了读者对关羽战张飞这种情节的猎奇心理,另一方面也把战争之间的相互依存彻底转变为兄弟之间的忠诚与否的问题。而后文中将刘备攻打孙权视为兄弟之间的复仇,正是把这样一种情谊贯穿始终,把刘关张三人的兄弟关系诠释成终身不渝的,自然会令观众或读者动容。而《隋唐演义》写兄弟情谊的时候从江湖写到了庙堂,一旦身份产生了变化情义也就发生了变化,所以民间有“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柱香”的说法——《隋唐演义》对待江湖和道义的理念很难被读者接受。

第三是立场问题。《三国志演义》的立场其实是反正史的,历史学家是以曹魏为正统,但是《三国志演义》却是以蜀汉为正统。《三国志演义》对于传统史观的解构打破了人们的固有意识,使人们将刘备、诸葛亮集团的命运作为关注点。这一集团在历史上是失败的,所以《三国志演义》可以作为悲剧来看。而《隋唐演义》中的主角李世民集团在历史上是得胜者,不但在隋唐交替时期是逐鹿中原的胜者,而且在后续的政治斗争当中,李世民也代替了建成、元吉,成为历史上的贞观大帝。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同情弱者的情结,即使崇拜英雄也是崇拜那些失败的英雄,例如我们会同情岳飞、于谦等人,但是很少去歌颂班超、苏烈——这当然是另外一个问题,我在其他的回答里也写过,这里就不做赘述。只是表明,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之下,中国人可能更喜欢接受《三国志演义》这种英雄末路的故事,而非《隋唐演义》式的胜者为王的叙事。

第四是《三国志演义》的文人参与度更高。虽然最后写定《三国志演义》的毛纶和毛宗岗父子并不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但是他们对《三国志演义》的调整却非常专业。我们今日看到的通行本《三国志演义》就是经过他们调整后的,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过嘉靖本的《三国志演义》,只要稍加阅读就能看出,这简直是两本书。毛纶父子将《三国志演义》称为“第一才子书”,当然是模仿金圣叹“六才子书”的,可却意味着将《三国志演义》的受众对象定位成了文人。而文人也是愿意接受《三国志演义》的,因为《三国志演义》中的刘备和诸葛亮符合传统意义上君正臣贤的典型,诸葛亮又是刘备请了三次才请出山的,正好可以同时满足文人的虚荣心和权力欲。《隋唐演义》则没有像毛纶父子这样的文人进行整理,保留了艺人文学的原貌。且它的受众对象也不是文人,也没有类似三顾茅庐能够吸引到文人的具体人物意象和具体情节,反而多的是单雄信和王伯党这样不投降就要死的情节模式,文人当然不情愿对这样的情节进行艺术加工。

第五是传播问题。三国故事唯一的蓝本就是《三国志演义》,而隋唐故事共有两个版本,除了《隋唐演义》之外还有《说唐全传》,所以没有办法进行更为集中的宣传和改写。更要命的是《三国志演义》总章节有120回,重点讲解的部分是从黄巾起义到曹操之死,有78回之多,而这个部分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为重点的描写对象,特别适合角色表演。但不管是《隋唐演义》还是《说唐全传》基本上都是从隋朝建立一直写到了唐朝中期,时间跨度过大,其中最重要的一段时间是《隋唐演义》中的前66回,或《说唐全传》当中的前68回,也就是从秦琼出世一直到唐太宗登基。部分中有多数是写隋唐时期宫廷的内斗,不适合舞台呈现。所以三国戏要远远多于隋唐戏,其在传播力度上也不可同日而语。

第六是技巧性的问题。《说唐全传》居然给隋唐英雄排出了18好汉,做了武力排名。虽然《说唐全传》只说了当中的13位好汉,给了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但这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并不足以引起讨论。何况,有了作者的官方意见,其他读者的任何讨论都会被被视为妄议。在《三国志演义》中便没有给出这样的武力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是读者的排名而不是作者的排名,读者有兴趣参与讨论,有兴趣形成共识,这才能够能够形成传播力度。

所以《隋唐演义》的故事没有《三国志演义》的故事更广为人知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上一篇: 有关于史学家的名言名句大全
下一篇: 吕思勉二三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