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武汉汉口三元路附近,张自忠路的前面,有一条不长的路—陈怀民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正是在这里,1938年4月29日,时任第四航空大队第21中队的22岁的飞行员陈怀民,在飞机油箱着火的情况下,放弃了跳伞求生,撞向了从后扑来的敌机。
生死与共的飞机仿佛与他融为了一体,变为凌厉决然的雄鹰,闪动着愤怒的火光,给与了敌军最后一击。也许是火光也闪动着赤诚,三千米的高空离故乡太远的寒冷的缘故。飞机沉落,长江接受了烧焦的儿女,为他洒以泪光与骄傲。
许定平(许定国)
“舍身同仁同归尽,壮烈牺牲鬼神泣”。爱国将领冯玉祥这样写道。
1916年12月25日,陈怀民出生在江苏镇江一个还算殷实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军人,不仅接济过周总理,还参加过黄花岗起义。他原名“天民”,后改名为“怀民”,寓意为“爱国怀民”。从小陈怀民就接受了教育,业余时间就跟着父亲学武,练得一身好武艺。但战乱年代,家国动荡,国家兴亡一直牵动着少年的心。
1932年,陈怀民参加了蔡廷锴领导的十九路军,在上海与日寇为战。飞机轰鸣,警报长鸣,这是对他再熟悉不过的事。他或许也未想到,他会成为领土上空的一名反侵略者吧。同年,他听闻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要招生,他兴奋地报了名,但唯独一项“对眼睛”的测试中不合格。他偷偷攥紧拳头,刻苦练习,终于在1933年考入了杭州的航空学校。
1933年~1936年,怀民就在航空学校度过了3年的学习时光。就读时他刻苦努力,成绩也名列前茅。由于他外表帅气,阳光开朗,谈吐不凡,在篮球场上牵动了不少少女的心。很快,他就与在校女生王璐璐结为了情侣。王璐璐是富家儿女,父亲是银行家,她还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两家家境都算殷实,两人便早就许定终生。只是战争当头,两人都清晰的明白,一声道别可能就是永远。
1936年,陈怀民毕业,编入中国空军第四大队任少尉飞行员。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9月,陈怀民驾驶飞机在四架飞机中突围,迫降长江,鼻骨折断。1938年4月,他用座机撞毁一架日机,成功跳伞。这时的陈怀民早已没有当时的青涩,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还有些柔情,心系爱人和家人,却不知何处所说了。
作战期间,怀民也回过家,甚至把遗言写在了日记上,可当面对家人时,竟是无法说出口。家里人喜气洋洋,端来他最爱吃的饭菜,支持着他。儿行千里,父母夙夜难眠,怀民即使不说,家里人都也是懂的,只不过都不想拆穿这脆弱的表象罢了。
王璐璐也和他多次通信,但天高路远,战乱时邮路不通,怀民写的信未能送到她的手里。他们能留下的有一套璐璐送给怀民的景德镇的茶壶,还有怀民送给她的一身旗袍。睹物思人,革命时期的爱情多是不幸,却赤诚而又绵长,为国家、民族献上了不朽的忠贞。两个年轻人,失去了联系,却没想到这是永别。
1938年4月29日,陈怀民驾驶的飞机冲向了敌军,将生命定格在了22岁。在长江两岸观战的陈怀民的父亲陈子祥,也未曾想到那忠义而落的英雄是自己的儿子吧。
陈怀民牺牲后,社会各界人士开始自发组织打捞英雄残骸,直到6月3日,烈士遗体才浮出水面并被确认。当航空委员会代表慰问陈怀民家属时,陈子祥老人握住代表的手,沉重而冷静,缓缓说道:“怀民之死,颇得其所,惜其为国,尽力太少。”他背过身去,就像一座山隐住了悲痛。而怀民的母亲在听到消息后悲痛欲绝,以泪洗面,哭瞎了眼睛。民族存亡之际,终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王璐璐得知怀民牺牲的消息后,赶来武汉奔丧,得知经过王璐璐后难以承受,一人来到江边,纵身投入冰冷的江水中。生前聚少离多,死后或许能赶在孟婆前相见吧。你殉国而死,我就殉情而眠。
长江的江水多少有点寒冷,几十年过后,我们都要记得这长江水下的忠男痴女,记得为国抗战而长眠的英雄们,他们奋斗的波澜壮阔的浪花迎来了我们风平浪静的一生。
发表评论